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三英语主题教学模式探究
2022-05-30王秀平
王秀平
一、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三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现代教育思想
主题教学模式强调围绕主题去组织并整合课程。主题在学科教学中有着非凡的作用,主题是学科的中心组织者,能将学科内纷繁复杂的片段化的零散知识组织起来,创设知识间的网络连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指出,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学习者能主动地构建知识的环境,教学过程是协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全方位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二)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简称POA)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简称POA)以产出任务作为导向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流程分为三个环节:“驱动”,“促成”,和“评价”。POA所提倡的“全人教育说”理念主张教学不应仅以语言输入为目的,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等,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三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阶段:教材单元复习按主题—话题—细节建构某一主题的认知结构
把《课程标准》制定的三大主题语境的32个子主题定义为主题(theme),主题由若干个话题(topic)组成,它阐释主题的不同方面,是较为具体的内容。话题又是通过细节(detail)即重要词、词块和句式来解释的。通过梳理必修一到选修八的教材内容,将同主题的不同单元整合为一个新的主题复习模块,集中复习。教师必须在单元意义的引领下,确定复习主线和主题写作产出任务,在教学中协助学生逐级分析单元语篇的主题—话题—细节之语义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建构某个主题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学生同时掌握主题学习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
现以旧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为例,来阐释主题教学模式在高三教学中的应用。该单元主题是“节日”,“节日”由以下话题组成:起源、种类、名称、时间、活动/习俗、目的/意义等,细节又是通过词、词块和句式来体现的。首先让学生复习本单元教材语料,自主建构“节日”主题的相关话题和话题的对应细节描述,然后师生核对、补充。
第二阶段:课外语料拓展按主题—话题—细节补充某一主题的认知结构
第二阶段教学包含“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教师通过视频、短文填词、阅读理解、一句多译、语篇翻译、书面表达等不同形式语料围绕同主题来拓展其他话题—细节,在看、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协助学生归纳和应用主题词汇,逐步构建所涉及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的主题词汇网,系统化知识结构,扫清主题写作障碍,提升对目标内容的掌握效度。下面仍以“节日”主题为例阐释第二阶段教学。
1.“驱动”环节
“驱动”环节为第二阶段教学的导入环节,有三个教学步骤:(1)教师呈现一个与主题相关的作文产出任务的情境;(2)学生尝试完成产出任务;(3)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在尝试任务时,学生认识到自己写作能力的不足,“饥饿状态”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力。本课例学生先观看一段清明节在烈士陵园举行祭奠人民英雄的系列活动的视频,然后回答问题:(1)What is the festival?(2)Why and how do they celebrate the festival?最后,呈现教学目标与产出任务:书面表达。
2.“促成”环节
“促成”环节含内容、语言和结构三方面促成。“促成”有效性标准要满足渐进性、精准性和多样性三个条件,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能够有效弥补他们学习“缺口”的材料,幫助他们完成产出任务。
步骤1:完成清明节起源的语法填空,建构主题—话题—细节知识结构。
步骤2:观看清明节习俗话题视频,补全句子并建构主题—话题—细节知识结构。
步骤3:观看清明节传说的视频,完成七选五阅读,建构主题—话题—细节知识结构。
步骤4:学生讲述清明节他们如何祭拜先人和已故亲人。
步骤5:节日话题分类训练:一句多译“如何介绍节日”,建构主题—话题—细节的知识结构。
分类①:日期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九节。
Chongyang Festival_________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It_________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简单句)
_________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Chongyang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非谓语做状语)
Chongyang Festival,_________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_________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非谓语做定语)
分类②:起源
重阳节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战国时期。
Chongyang Festival .It_________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简单句)
Chongyang Festival,_________back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_________a history of about 2000 years. (非谓语做定语)
_________back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Chongyang Festival_________a history of about 2000 years.(非谓语做状语)
分类③:习俗、活动
这天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敬老、插茱萸、登山、吃重阳糕、喝菊花酒、赏菊等。
There_________activities on this day.They_________showing respect to the seniors, inserting Zhuyu, climbing
mountains,eating Chongyang cakes,drinking chrysanthemum wine,enjoying chrysanthemum(简单句)
There_________activities on this day,_________showing respect to the seniors,inserting Zhuyu,climbing mountains,eating Chongyang cakes,drinking chrysanthemum wine,enjoying chrysanthemum.(非谓语)
分類④:意义
在中国,“九”意味永久,象征着长寿。
In China,‘nine means forever and_________longevity.(简单句)
In China,‘nine means forever,_________longevity.(非谓语做伴随状语)
重阳节是一个人们对老年人表示尊敬与关爱的特殊时机。
Chongyang Festival is a special occasion. On the day people show respect and love for the elderly.(简单句)
Chongyang Festival is a special occasion_________people show respect and love for the elderly.(限制性定语从句)
Chongyang Festival is a special occasion_________people_________respect and love for the elderly. (二合一简单句)
建构“如何介绍节日”的主题—话题—细节的知识结构。
步骤6:模仿运用步骤5的多种句式和语块完成以下语篇翻译。
清明节在四月四日或五日,也称扫墓节。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为了纪念忠心的官员介子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人们对已故亲人表达哀思的特殊时机。
这天人们举办各种仪式来悼念逝者,包括扫墓,烧香,摆祭品,添新土,祈祷和烧纸钱,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能有足够的衣食住行。
步骤7:观看—讨论,再次播放“驱动”环节的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视频,让学生谈感受并与先烈、英雄对话。建构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的主题—话题——细节的知识结构。
步骤8:整合建构“促成”环节所有的主题—话题—细节的知识结构。
步骤9:书面表达(与“驱动”环节呈现的任务一致,此处略)。
3.“评价”环节
“评价”有两类:(1)即时评价用于课堂写作,挑选好、中、差三篇作文,欣赏优生作文,从内容、语言和结构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评价修改中、差程度作文。其余的生生互评互评,及时查找不足(范例略)。(2)延时评价用于课后修改重新写的或课堂上没写完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体会进步与成功,树立信心。
三、结语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三英语主题词汇教学模式是在产出导向法、现代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写作任务产出为导向,以主题为线索,按主题—话题—细节方式,通过看、听、读、说、写等的多模态展开教学活动,把词汇融于篇章中感知达到复习、巩固和使用的目的,在独立自主、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使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使词汇的复习与能力的提升得到高度融合,并且解决了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碎片化、灌输性和学用分离的问题。最终使学生基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英语真正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语言。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