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初探
2022-05-30陈晓拉
陈晓拉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系统而科学地培养、提升学生的数感。从一定意义上讲,开展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缺少数学活动教学的意识,有的缺少开展数学活动教学的经验和方法。本文利用课题研究活动,结合教学實践,探索有利于提升师生对数学活动的认识的教学,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
一、为什么要开展数学活动教学
我们想一想,学生喜欢哪种课堂呢?是认真、安静的听讲和书写,还是小组讨论和交流,或是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
从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看:大多数学生反映喜欢数学活动,主要原因是:内容有趣;能自己参与、亲身体验、印象深刻。同时学生也反映:数学活动的开展比较少,应多开展;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来组织,自己来当小老师。
从教师问卷调查情况看:部分教师对开展数学活动,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教学效率较低或效果较差;活动教学的设计随意性较大,很少考虑根据数学活动的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来安排。
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数学教材呈现的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缺少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提供现实意义的具体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二、怎样开展数学活动教学
1.根据数学活动的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趣味性为目的,建立合理而又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独立的思考。
以《分糖果》为例,利用真实的糖果,让学生在兴奋的气氛中动手尝试解决“1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怎样分?”的问题。在体验小数目、有剩余的物品的平均分的基础上,再用小棒代替糖果,尝试“5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人”的分法,进而理解大数目、有剩余的物品的平均分。
2.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和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内,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动手类、操作类、验证类、表演类的活动;课前或课后,可以开展一些诸如调查、验证、研讨等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业可以用照片、视频、汇报等形式提交。
以《元角分》为例,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与备好本课需要用到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并且尽量收集真实的人民币,实在收集不到的,才用学具代替。由于元角分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常见,孩子们也有很多使用的经历,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孩子们先充分地说一说,并拿人民币实际地数一数、换一换、买一买,最后,教师再作强调和小结。有条件可以开展“跳蚤市场”“图书义卖”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三、教学思考:让活动教学来得更“猛烈”些吧
数感即是指一个人对数学思维的敏感度,包含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综合理解能力。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的基本数学素养。因此,创设操作性强、科学有效、体验深刻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逐步理解数与数量关系的实际意义,并学以致用,能确实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感。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