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时月色

2022-05-30文河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明月照底色月色

文河

月亮升起的时候,人间就静了。

旧時树多,草茂。树多成林,一片一片的树林,月亮照着,一摊一摊树影汪汪如泼墨,远看有变化生动的轮廓曲线。旧时水也多,池沼、溪流、湖泊,很多地方,都亮闪闪的。月亮照着水面,每片水面都有一个月亮,旧时的月色也就更多了。以前,人们称月亮为月婆、月姊,人和月亮是一种世俗的关系。

在中国的抒情传统中,月色也是中国人心灵的底色,像宣纸一样,无边无际地铺着,铺远了,就看不清了,人的心灵和天地浑然一体。月色是一种调和,也是一种抚慰,那种朦胧,似梦境,又不是梦境。这种底色,也正是老子所说的“光而不耀”,由此产生了渺若烟云又空灵含蓄的水墨艺术。

多年前,打算写一部李清照的传记。李清照,这个名字里,镶嵌着一轮月亮。

明月照积雪,又冷,又亮。明月照大漠,空旷,浑茫。月色也有凛然的时候,不过,这并不是主要的。苏东坡的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应该是我们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我们的精神境界,追求的是温润,而非高寒。积雪是很快就会融化的,变成檐前的滴水声,而大漠只是一种情调、一种境界,是人世的边塞,塞外荒寒正是为了映衬关内的繁华。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象,主要还是“春江花月夜”。月色中有情感的传递和恒久的牵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日光是爱,月色是思。思,是一种浓而不烈的感情,唯其如此,才更能绵绵无尽,悠悠不断。

中国人追求清凉之境,却又能止于幽寂,与整个世界无间然,千江有水千江月,月色与流水,明亮而不刺眼,宁静而不沉寂。清凉之境,是静谧,而不是静寂,充满了宁静的生机。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只长着透明翅膀的红蜻蜓,浑身透着静谧,但又随时会轻盈地飞起来。生命和意识若是长久地静在一处,便会失去灵动之气,变呆。

南北朝对立,史书中杀气冲天,流血千里,一切秩序都被打乱了,天地失色,整个人世都陷入仓皇无措之中,人在残忍中又带着一种动物式的无明和凶蛮,除了自己被无限放纵的原始欲望,在人世间没有什么想要去珍惜和笃信的。而在乐府民歌里,小儿女情思婉转涌动,月色仍保持着应有的明亮和安静。这种情思脉脉不断,盈盈似水,一直涌流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

想到细雨,会想到柳色覆盖的金陵。想到月色呢,则会想到秋风吹拂的长安。月落长安,雨湿金陵。一代一代的人,在急速流逝的岁月中老去,消失,泯灭无踪,而月色依然。

月色中的桃花源,桃花满枝,一朵朵红着。露水落下来,连花朵中的枯枝都变潮湿了。犬吠,灯火,房屋里隐隐透出人的说话声,还应该有婴儿的啼哭。真正的仙意隐藏在烟火红尘之中,正如真正的禅境即是人境。

唐诗宋词里的月色,《老残游记》里的月色,《红楼梦》里的月色,《聊斋志异》里的月色,张爱玲小说里的月色。长河悠悠,月华如练。

《水浒传》里可以不必有月色。但如果《西厢记》里没有月色,张生和崔莺莺受禁止的感情,仍会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只是,这种感情的底色,将会失去诗性的明丽纯净。

月色中的虎啸,有几分神秘感。黑暗中的虎啸,则只有冷冰冰的恐怖了。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这是对人世界限的越线和泯灭。月色从中国人心灵中消失的时候,一片晦暗,往往天下就乱了。

路边的槐花开了一阵子,开始落了。淡白隐绿的花朵,簌簌往下掉,地上已是厚厚的一层。国槐花小,堆积多了,就成阵势了。槐叶稠密,密不透风,也不容易透雨。晚上偶尔落下一阵疏雨,并不影响散步。回来的时候,走在树下,密叶间突然一缕蝉鸣,声如裂帛,破空而来,倒让人一惊。抬头一看,云彩早已散去,一轮明月,静静悬在天空。

(王世全摘自《2021年中国随笔精选》)

猜你喜欢

明月照底色月色
每期谜语
永恒的底色
赞清官郑板桥
底色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独行皎洁月色里,寻你前世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