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阅读教学更接地气
2022-05-30马亮
马亮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致力于创新教育理念以及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一、以兴趣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理解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授课重点。然而,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且思维以具象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阅读讲解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以兴趣为导向,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快速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结合。一方面,生活化情境能够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实现与作者的共鸣。另一方面,生活化情境相比于枯燥的文字描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教学《海底世界》一文为例,该文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普类文章,作者通过简单易懂的描述,向学生介绍了海面到海底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可以采用问题引导与视频观看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海洋以及海洋生物有初步印象。通过前期的视频,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海洋的了解。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从中归纳文章的框架结构。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逐步归纳出文章的逻辑。此外,针对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手法,教师可依托第二至六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特色和优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适当调节课堂节奏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并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节奏。过快的课堂节奏容易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进而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而过慢的课堂节奏会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倦怠感。为了提高阅读讲解的速度与质量,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节课堂节奏。
以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为例,在进行文章讲解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拟定教学目标。《“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了“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船长哈尔威指挥船员运送逃生者,虽然所有人都脱险了,但船长哈尔威却沉入了大海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体会船长的精神品质。针对上述内容,教师展开微课的制作。在微课的拟定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前提,通过生词以及文章细节的挖掘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有别于其他的阅读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结局具有一定的争议。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船长为什么要同‘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如果船长没有和‘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可能会发生什么?”等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学生在讨论时不仅要充分结合课堂中的讲解还要融合自己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的结果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直以来,教师将写作和口语表达作为语文阅读的应用与实践,但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语文阅读的理解与迁移更多地体现在活动中。其中,教师发挥着促进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从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点策划合理的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组织能力有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跟进学生的活动进度,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引导。
以学习《牛郎织女(二)》一文为例,《牛郎织女(二)》作为《牛郎织女(一)》的延续,继续向学生展示了牛郎和织女感人的故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教师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向学生发起“讲故事”的比赛。根据本单元的文章特点,教师将《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八仙桥》作为“讲故事”比赛的内容。随后,学生通过抽签来选择自己所要讲述的故事。与文章的朗诵不同,学生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展开故事的讲述。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讲解并非单纯的情节叙述,往往还融合了讲述者的理解。所以,学生应了解民间故事所饱含的情感和教育意义。考虑到课堂节奏,教师要求学生将故事的讲述内容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并且在投票中选取最受欢迎的前五名。
实践活动包含着多元形式以及丰富的内容。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小学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阅读知识的迁移,教师需要策划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以系统为要求,提高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语文课堂的根本就是实现语文知识的传授,从教材的框架上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了提高知识的连贯性,经常以单元为主体展开文章的学习,所以,教材中的课文并非杂乱无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促使學生完成知识的有效积累。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托课程导入或课程复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连接新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将零散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化的过程,教师应秉承着日积月累的理念,培养学生自觉完成知识迁移和知识连接的习惯。
以《开国大典》为例,记录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典礼的盛况。从文章的框架来看,课文以典礼顺序记录了会场情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以及群众游行。有别于此前学习的《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需要从两篇文章的故事线出发,《狼牙山五壮士》通过五位壮士的悲壮,向学生强调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随后,在教师的系统讲解下,学生依次掌握《开国大典》的行文逻辑以及表达手法。让学生体会《开国大典》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情感基调,教师引导学生将《开国大典》与《狼牙山五壮士》进行比较,充分体会不同时间背景下的民族情感。
要想实现知识之间的有效连接,就需要教师辅助学生展开深入阅读,区别于阅读技巧的训练,深入阅读的培养旨在促使学生具备情感共鸣的能力、文章框架的搭建以及深挖文章细节的能力。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情感共鸣的能力以及框架搭建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新时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致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预留出相应的理解时间和空间,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