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知识培养体系现状
2022-05-30韩姣杰
韩姣杰
[摘 要]文章在对第四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科类、综合类和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和对比了它们的专业知识培养体系,总结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体系现状和特点,可以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完善和改进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程管理;本科培养方案;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048-03
1998年,工程管理专业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由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构成[1]。在二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学者就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探讨。如:覃亚伟、孙峻、余群舟等[2]探讨了新工科理念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李梦玄和周义[3]构建了实验教学满意度SEM模型,对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三方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和分析,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丁继勇、王卓甫、金辰昊等[4]比较分析了本科和硕士层面工程管理的内涵、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建议在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中增加工程交易和项目治理相关知识,提出工程管理硕士应以企业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等各领域技术开发及创新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宫培松、罗仁玉秋、熊峰等[5]将OBE-CDIO理念引入BIM实践教学改革中;陈棉和陈晶[6]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现有研究大都关注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缺乏对现有培养体系的总结和归纳,还较少有学者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本文以第四輪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依据,搜集了各大高校的最新培养方案,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按学校类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对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将有利于本学科专家和学者掌握不同类型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特点,为今后完善和改革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一、第四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下属二级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并没有单列。第四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显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榜的学校共133所,其中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共82所。工科、综合和财经三类高校上榜占比较高:72所工科类高校中有47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19所财经类高校中有12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34所综合类高校中有20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其中,A档(包括A+、A、A-)高校全部为“985工程”大学,并以综合类和工科类大学为主;上榜的“211工程”大学主要分布在B档(包括B+、B、B-);C档(包括C+、C、C-)则主要是非“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上榜的财经类院校则分布在B档和C档。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2015年制定了《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指导规范》)。根据《指导规范》的规定,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创新训练三部分。由于各高校的通识课相似性较高,本文将主要讨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知识体系。
《指导规范》将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划分为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基础(简称“工程技术”)、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简称“管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简称“经济”)、法学理论和方法(简称“法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五大模块。另外,随着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相关知识体系日趋成熟,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房地产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本文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细分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模块(简称“房地产”)。针对本专业,部分高校还开设了专业导论课,为将其与其他专业课程区分,本文对其进行了单独统计。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模块中,本文主要分析工程信息技术(以下简称“工程信息”)相关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体系分为实验领域、实习领域、设计领域。去除一般性,本文在实践领域主要分析专业实践与实验课程设置情况,不包括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军训、素质拓展等。创新与创业训练主要是指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之外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本文中该模块主要涉及创新创业等相关选修课和第二课堂、论文写作、文献导读、科学研究等课程。
(一)工科类高校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工科类高校中本文选择评级在A档、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6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进行分析。这6所工科类高校在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方面,涵盖了工程类、房地产类、经济学、管理类、合同法规类等课程,并在土木工程专业的依托下构建了比较全面的土木工程相关课程体系(包括建筑类、材料类、力学、施工类等)。此外,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大部分高校还构建了比较系统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主要指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和爱好选择一些外专业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则主要偏向于科研和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工程与管理创新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参与科研项目等。
为进一步探索各类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本文将各类高校的专业课设置情况进行了统计,提取上述6所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学分的平均值来分析工科类高校课程设置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出:工程技术类课程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占比都最高,学分数分别为30.42和13.33。在必修课中,专业实践与实验占比第二(12.67学分),略高于管理类课程(12.25学分);在选修课中,管理类课程占比第二(10.92学分),其次是其他类课程(8.42学分)和创新创业类课程(5.58学分)。从整体上看,工程技术类课程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各类课程(43.75学分),其次是管理类课程(23.17学分)、专业实践与实验课(3.25学分)。
(二)综合类高校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评级在A档的综合类高校数量较少,只有3所,本部分增加了评级为B+的高校进行分析。通过搜集5所高校官方网站上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培养信息,本文选取东南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4所培养方案信息较完整的高校进行分析。
这4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工科类高校类似。专业教育课程通常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涵盖了土木工程、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内容。相关专业实践课程包含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施工组织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习等)、管理类实践(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设计、工程招标课程设计等)、毕业论文和实习等。个性培养课程主要包含创新创业课程。重庆大学还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设置了特色专业选修课程组,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组、推免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组。
通过对各高校培养方案进行汇总和分析,可得:综合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在必修课中占比最高(平均为25.6875学分),其次是管理类课程(平均为16.625学分)、专业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平均为10.435学分)、经济类课程(平均为8学分);选修课中其他类课程占比较高(33学分),其次为管理类课程(平均为26.625学分)、工程技术类课程(平均为16.875学分)、房地产类课程(平均为6.625学分)。总体上看,管理类课程占比(平均为43.25学分)略高于工程技术类课程(平均为42.5625学分),其次为其他类课程(平均为35.625学分)、经济类课程(平均为11.875学分)、专业实验与实践类课程(平均为10.6875学分)。
(三)财经类高校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进入C-及以上的财经类高校中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共12所。与工科类和综合类高校不同,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其中有6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院,2所高校设置在管理类相关学院,2所设置在金融和投资相关学院,2所设置在建筑、环境相关学院。本部分主要针对评级在C及以上的8所财经类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包括: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云南财经大学。
通过汇总和统计8所高校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与实验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综合各财经类高校课程设置情况,可得: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管理类课程占比第一(平均为42.25学分),其次是工程技术类课程(平均为36.50学分),这两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必修课中。房地产类课程主要设置在选修课中。必修课中,排名第三的是经济类课程(平均为10.67学分),专业实践与实验类课程排名第四(平均为7.33学分)。选修课中,排名第三的是其他类课程(平均为11.67学分),包括金融、保险、投资等,房地产类课程排名第四(平均为10学分)。
三、三类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将工科类、综合类和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工程技术类、管理类、专业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在三类高校中都是重点课程,并且各类高校各类型课程学分占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差异情况见图1、图2、图3。
(一)工程技術类课程
工科类高校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学分设置比例明显高于综合类和财经类高校,并且财经类高校工程技术类课程必修学分设置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类高校。
(二)管理类课程
管理类课程在财经类高校的学分占比最高,在工科类高校则最低。在财经类和综合类高校的必修课、选修中,管理类课程设置比例相近,工科类高校的管理类课程设置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类高校。
(三)经济类课程
经济类课程在财经类高校的学分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类高校,在工科类和综合类高校的占比相近。其中,必修课中,三类高校经济类课程学分占比相近,综合类高校略高于其他两类高校;选修课中,财经类高校经济类课程学分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类高校,工科类和综合类高校占比相近。
(四)房地产类课程
三类高校中,财经类高校房地产类课程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学分所占比例都最高,其他两类高校的房地产类课程学分占比相近。
(五)专业实践与实验类课程
工科类高校专业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学分占比在必修课中最高。在选修课中,财经类高校该类课程学分占比最高,工科类和综合类高校该类课程学分占比相近。
四、总结
本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科类、综合类和财经类高校,并对其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1.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排名靠前,工科类高校数量最多;财经类高校总体排名靠后,且主要分布在C档。
2.在课程设置方面,三类高校有所差别:工科类高校主要偏重于工程技术类课程,其专业实验与实践类课程占比也高于其他两类高校。财经类高校主要偏重于管理类课程,其次是工程技术类课程。房地产类课程在财经类高校的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中的占比都较高。综合类高校的工程技术类和管理类课程学分比例基本持平,经济类、法律类、房地产类课程学分比例也不低于其他两类高校,并且大数据、统计、保险、金融等其他类课程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两类高校。
各类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学科优势。工科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学科的强有力支撑,其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主,培养体系中工程技术是重点。财经类高校则在工程技术方面较弱,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其培养体系中管理类课程比重相对较高。综合类高校则结合了以上两类高校的优势,培养体系中工程技术和管理并重。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还涉及硕士、博士层次的培养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对硕士和博士层次培养方案的总结和分析,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覃亚伟,孙峻,余群舟,等.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5):1-7.
[3] 李梦玄,周义.基于满意度理论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研究[J].工程经济,2019(8):64-69.
[4] 丁继勇,王卓甫,金辰昊.工程管理本科与硕士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分析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0(5):47-54.
[5] 宫培松,罗仁玉秋,熊峰,等.基于OBE-CDIO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BIM实践教学改革[J].工程管理学报,2020(3):153-158.
[6] 陈棉,陈晶.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项目管理技术,2021(2):73-7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