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泥叫叫: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2022-05-30季天明
季天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传承之路道阻且长,李莹心怀热爱,不负师恩,在推广弘扬泥叫叫的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发源于姚桥镇华山村的“太平泥叫叫”是镇江极具特色的一种传统工艺,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已被列入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35岁的李莹本职工作是一名教书匠,同时还肩负着传承“太平泥叫叫”这一非遗项目的重任。
因泥生情
三翻、四叠、五垒,再用水捶打上百下,待泥料成了熟泥后方可塑形……在镇江城西西津渡古街的“太平泥叫叫”民俗文化艺术馆里,李莹正在对泥塑作品进行最后的打磨。
“泥哨俏形怪有神,妙音悦耳又怡人。牛如负轭耕田野,马似脱缰闯野程。犬吠羊鸣鸭嘎嘎,龙吟虎啸鸟嘤嘤。”这首小诗说的就是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泥叫叫。它又叫泥哨,是一种具有观赏和娱乐双重属性的民间陶泥玩具兼工艺美术品,姚桥镇华山村的泥哨被称为“太平泥叫叫”。
相传,辅佐大禹治水的大将张渤率将士到华山村扎营治水,正好遇上久旱无雨,张渤便令人挖井来解决民众的饮水问题。挖好井后,张渤亲自尝水看是否有毒,不料却中毒身亡,当时脸为黑色。老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便用黏土捏出花鸟鱼虫,用发簪钻上哨孔,晾干焙烧为黑色,点上颜色。泥叫叫全身乌黑犹如张渤的黑脸,吹起来声音响亮清越,以此来招张渤之魂,祈求太平。“太平泥叫叫”(以下简称泥叫叫)的名称由此而来。
历经岁月变迁,如今,华山村村民很少再制作泥叫叫,甚至一些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泥叫叫为何物。李莹却与众不同,对这项传统技艺爱不释手。
2009年大学毕业后,李莹进入镇江市京口区桃花坞幼儿园工作。作为一家以泥塑技艺为特色的幼儿园,园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叫叫作品。从踏入园区的那一刻起,李莹便爱上了这里。在她眼里,泥叫叫便成了艳压群芳的主角,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仿佛下一秒就要从泥料中“破茧而出”,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在谈到如何与泥叫叫结缘时,李莹的语调升高了不少,言语中有一种压不住的欣喜。“说来也巧,有一次我无意中在园区里看到了一件平时没见过的泥叫叫作品。当时我很激动,立马去问同事这是谁做的,实在是太特别了!”一番打听,李莹从同事口中得知,这件作品出自太平泥叫叫第一代外姓传承人——周宝康之手。从那时起,李莹便下定决心有朝一日倘若能够见到周宝康老师,一定要向其表达敬意。在未见庐山真面目前,李莹对周宝康的形象有过许多联想,也许是严肃的、板正的,也可能是慈眉善目的。没想到,周宝康的反差萌让李莹对他和他制作的泥叫叫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老顽童”是李莹对师父周宝康的第一印象。初见周宝康时,她本来还有些许忐忑,但周老师那犹如孩童般纯粹的笑容打消了她的紧张。放松下来后,李莹向周宝康表达了对其作品的喜爱,同时也表示想拜他为师。
缘于对泥叫叫发自内心的共同热爱,相见恨晚的两人旋即达成一致。就这样,李莹有了自己的专属泥叫叫师父,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师。从那以后,在桃花坞幼儿园和家以外,西津渡古街的“太平泥叫叫”民俗文化艺术馆成了李莹平日里去的最多的地方。
十多年的师徒生涯中有许多令李莹印象深刻的事情,细数种种,2015年的那次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年,李莹在泥叫叫的圈子里只能算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对于那时的她来说,能够带着自己的泥塑作品参加各项比赛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并且也能向同行、大师取经。然而由于工作忙碌以及对时间把控上的疏忽,眼瞅着第二天就要前去参展了,《水漫金山》这组作品却还未晾晒、烧制。
“当时自己也没什么经验,本来想着就算了吧,因为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的话,晾晒一般都需要3~7天。”李莹说,当时的心情简直可以用“哀莫大于心死”来形容,一边是自己精心构思过的艺术作品,另一边则是时间上的现实打压。周宝康在此时伸出了援手,骑着电瓶车连夜将泥塑作品带回了家中,用烤箱将其烘干。那一夜,周宝康几乎未眠。也正是那个深夜的感动,让李莹坚持传承泥叫叫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几分。
技传万家
传统的泥叫叫造型基于象形文字,淳朴又不失意趣。作为“太平泥叫叫”的第四代传承人,李莹明白泥叫叫在现今社会的生存核心就是创新,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过去,传统的泥叫叫并没有典雅精巧的外形,也没有正确的比例和逼真的形态刻画,整体风格粗犷朴实,乡土气息浓厚。进入新时代,这样的外形已无法吸引年轻人。考虑到这一点,李莹首先对泥叫叫的形态进行了大胆创新。
由于泥哨下部均留有回气孔,只要对着泥叫叫轻轻一吹就能发出或清脆或浑厚的哨音, 这样的特性使得泥叫叫一直以来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追捧。但是仅凭“玩具”这一点是无法将泥叫叫发扬光大的,所以李莹开始在日常创作中研究起年轻人的喜好。“精致”“实用”是李莹在经过多番考究后得出的制胜法宝,只有足够吸引眼球,才能激发年轻人对泥叫叫的喜爱与关注。此外,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因此泥叫叫还需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前几年,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实打实火了一把,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与思路。”于是,李莹将目光集中在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上。作为一名85后传承人,李莹自带许多闪光点。大学里,她主修平面设计专业,这为她的文创设计提供了不少帮助。当现代美术设计与传统艺术技艺碰撞,现代艺术审美与传统文化意蕴相融合,李莹的脑海中迸发出了无数创作灵感。手机壳便是这场革新中的一大亮点产品,既满足了年轻人的日常需要,还能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二次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泥叫叫、了解泥叫叫。
在继承中忠于传统,努力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手法,向产业化迈进,是李莹一直以来信奉的传承理念。她坚信,坚持做下去一定能体现出泥叫叫的功能性、时尚性,把它做得既传统又时尚,既古老又现代,这才有可能向产业化迈进。与其绝种不如变种,只有产业化,才能体现非遗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在形态创新之余,泥叫叫的创作主题内容同样追求与时俱进。与师父周宝康热衷于传统元素不同,李莹的创作风格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与时代感,大运河文化、红色主题等都是她的创作特色。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李莹在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将其带入校园。从日常的泥叫叫进课堂、进社区到两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李莹一直在尽己所能推廣泥叫叫这门传统手艺,让更多人了解、学习泥叫叫的制作工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传承之路道阻且长,李莹心怀热爱,不负师恩,在推广弘扬泥叫叫的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编辑 谢云凤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