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君 用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2-05-30华南
华南
9月22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这一天,我们采访了沈玉君。一见面,沈玉君就充满喜悦地说:“总书记的祝福和鼓励,让我们充满了力量。作为‘三农科技工作者,很荣幸也很幸运将个人成长进步融入国家的大发展,为乡村振兴这样的伟大事业做一些贡献,非常自豪。”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简称“能环所”)所长沈玉君,主要从事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从攻克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污染物减控技术,到研究推广农村改厕及粪污处理技术,再到为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她坚持用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十年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十年后的今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每当看到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很多融入了我们的理念和想法,就特别有成就感。”沈玉君说。
沈玉君于2012年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进入能环所。2016年,她入选农业部首批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是入选的25人中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2018年荣获“中国科协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称号;202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21年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她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一等奖6项。
2017年,沈玉君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她提出的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被采纳并写入十九大报告。今年,38岁的她再次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从当选代表的第一天起,我就用它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鞭策自己,必须不断超越,取得更大成绩,做出对国家有益的事,才能对得起党代表的称号,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十年参与:把农村变好、变美、变清洁
硕博期间,沈玉君分别师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知名专家陈同斌研究员、李国学教授研究学习,那时候,这个领域还比较冷门。虽然师出名门,但在2012年就业时,沈玉君面试了十几家单位,才来到了能环所。“农业领域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增产保供,在农业系统搞环保,太边缘了。”沈玉君回忆起刚入职时有人这么评论。她深知自己内心深处对改变农村环境的热情,于是坚定地投身于此。
刚一入职,担子压下来。因课题负责人调离,一项关于畜禽粪便清洁制肥的国家级课题研究交给了沈玉君。“时间短、任务急、考核指标要求高,真觉得头脑发懵。”但抱怨从不是沈玉君的风格。有任务,就脚踏实地干。“我不因为工作多而挑三拣四,反而认为这是快速成长的一种方式。”
那段时间,沈玉君索性住在与小养殖场联合建设的试验基地。每天套上白大褂,戴着头套、手套,穿着齐膝高的黑橡胶靴,一头钻进养殖场、实验室,用手掰开畜禽粪便,采集、装袋,进行理化分析,从未有过半点犹豫。白天试验,晚上分析数据,一刻也不停。“那时候我们没有研究生,所有试验都自己做。我记得有次半夜雷雨交加,试验基地平房漏雨,雷声吓人,我就缩在一个角落里边害怕着边处理我的数据。”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埋头科研,沈玉君摸清了全国范围内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探明了堆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气产排规律,创新研发了粪便清洁堆肥技术工艺,她不仅高质量完成了课题任务,发表了高水平的SCI论文,还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的科学问题,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就在沈玉君埋头科研时,一场围绕农业的绿色变革,在乡村沃野间悄然却又轰轰烈烈地展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伴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沈玉君以科技助力绿色农业、农村环保的脚步,一次次快起来。
十年见证: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如今,能环所实验室已经从十年前的租借平房变成了现在上下五层三千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实验室。采访时,我们看到,所有实验室全部在进行着农业废弃物处理试验,一排排一体化发酵设备,各自封闭运转着。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养殖场的牛粪、猪粪等畜禽粪便,以及秸秆等废弃物在此处理,密闭发酵罐与控制器相连接,显示不同温度、湿度控制下,废弃物的发酵状况。“传统堆肥,通常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发酵,过程很臭,污染环境,利用这套设备,发酵时间减少至7天,全程无味、无污染。”
中试实验室的一排小型发酵设备,是2012年沈玉君刚到研究所时研发设计的。1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用,只是已经更新到了第三代。“发酵效率提升了,智能化程度提高了,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中了。”沈玉君指着第三代设备说道。“我们还和丹麦合作研发了粪水酸化贮存发酵中试系统。”
从第一代到第三代,这些设备都是沈玉君团队根据课题攻关需要研发的,根据中试实验得到的参数,科研人员再不断改进技术。不断迭代的设备,是沈玉君带领团队科技攻关的成果,也是农业生态理念不断落地、推广的见证。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随即,科技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与智能控制设备研发”项目,农业农村部启动“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第三方评估”任务。作为重金属钝化及高效生物除臭关键技术设备课题及任务评估负责人,沈玉君担起攻关重任。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第三方评估的主要任务是系统评价我国畜禽粪污利用现状。“比如产生多少、有何处理手段、去向如何等等。”她组织专家,跑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300多家养殖场,“经常从早上八点多到晚上九点多。天黑透了,我们就打着手电在养殖场调研取样。”沈玉君说,经过四年不懈努力,任务团队形成了全国七大区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评估报告,为各地找到了技术问题,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
在評估过程中,沈玉君和团队发现,当下农村,畜禽粪便堆肥还田、畜禽粪水贮存发酵还田是畜禽粪污的主要利用方式。但在实际中,这些方式并非都能真正好用。有些饲料添加剂含有重金属,导致堆肥重金属超标,而重金属在土壤中既不会消失,也不能降解,带来潜在环境风险。另外粪污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臭气,污染环境,“很多养殖场因此被投诉,甚至因为无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而濒临倒闭”。带着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沈玉君率团队反复做实验、进行技术比较,终于找到了突破方向。她和团队首创研发出一种堆肥重金属钝化剂,采用重金属前置钝化技术,降低重金属活性,减轻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她们创新研发了基于臭气原位控制的系列发酵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臭气排放。令人欣喜的是,她们研发的新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目录。
一个个难题被突破,沈玉君又带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研究成果,投身于地方技术服务工作中。2017年大年初三,沈玉君和同事放弃休假踏上了前往诸城的高铁,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推广。不断有人问,“你的理念符合新要求吗?”“我们能用得好这些技术吗?”……沈玉君能够感受到政府和养殖企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但又时常因为传统思维,而对新技术新理念产生不解和疑惑。她就一遍遍开协调会,一遍遍讲解新技术新模式的原理。“每次技术服务推广,这样的协调会都要开无数次。我们不光是推广技术模式,更是跟地方政府和养殖企业沟通一种新的理念。”他们仔细计算诸城市每一个养殖场的粪污产量,全面分析适合该市的发展模式,最终提出了三大类符合诸城市特色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诸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种养循环工作,并获得了全国畜牧养殖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示范县称号。据统计,类似这样的技术服务工作,沈玉君团队共计完成了近百项,为多个县市探索出适宜的种养循环模式,加快了地方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上的步伐。
目前,沈玉君及团队创新研发的畜禽粪便清洁堆肥技术装备已经在河北邢台、廊坊,北京等多地建立了示范工程,先后为11个省市提供了畜禽粪污系统解决方案,累计为农户提供了260万吨有机肥,解决了780万吨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基于相关技术成果,她们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 4 项,形成了多项政策建议,被采纳并写入《“十四五”全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规划》中。2018年,“基于污染物减控的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沈玉君说,“我们常说自己的工作是‘顶天立地,‘顶天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立地是走出实验室,从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把用得上的科技带到田间地头。”
十年感悟:科技人员很多时候需要先行一步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农村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在总书记心中,改厕这件“小事”,联系着大民生。
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农业农村部随即成立,牵头农村厕所革命工作,作为部属研究单位,提供技术支撑责无旁贷。“总书记的关注就是动员令,国家需要就是硬命令,容不得选择和犹豫。有些同事对开展厕所研究不情愿,但是要想方设法做大家的工作。”从这一年起,沈玉君的研究方向中增加了重要一项:农村改厕及粪污处理。
2018年底,沈玉君推动成立农业农村部农村厕所建设与管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环所作为技术委员会依托单位,她任秘书长。“农村改厕技术性强,标准决定质量。如果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标准缺乏,就会制约‘厕所革命的推进,因此我们认为农村改厕首要的技术工作就是建标准。”
为了将农村改厕标准体系建立得科学、可行,沈玉君和同事们走村串户,了解农村厕所实际状况。“如何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多少天?关键指标是什么……有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要让改后的厕所在农村真正能用、好用。”
每到一地,沈玉君和同事们进村、下车、直奔厕所,“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要看厕所下面和后面粪污的情况,还要采样测试。但农村厕所普遍比较暗,我们就自备手电筒和卷尺,一处一处地照着看”。沈玉君还记得,一次到东北出差,一周时间里她们就看了500个左右的农村厕所,记录了厚厚的数据。然后就是样品取回实验室,开展无害化试验。“有翔实的数据支撑,标准建立起来才能让人信服,才能真正管用。”
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沈玉君带领团队紧急研究编制了农村改厕及粪污利用标准体系和农村厕所运行使用国家标准,并推动出台三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农村地区改厕有标准可依,大幅降低了问题厕所的出现,有力支撑了中办、国办提出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的完成。
在我国东部地区轰轰烈烈地推动农村改厕进程中,中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和寒冷地区还没有找到真正好用能用的厕所。看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沈玉君主动谋划,和比尔·盖茨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关注中国厕所革命的国际组织多次开会协调,请他们支持寒旱地区农村改厕技术研发推广。“那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九点,也就是美国时间早上九点,我们都准时和西雅图方面开会研讨”,沈玉君说。一段时间以来,各种会议连线,经常会出现中国寒旱地区农村改厕的激烈讨论。经过不断沟通协商,两家基金会都拿出了很大力度支持中国寒旱区改厕。沈玉君联合科研院所、改厕企业等近10家单位联合攻关,经过五年时间,开发了雨水回用、太阳能集热防冻等多项工程技术,以及免水冲卫生旱厕、微水冲卫生厕所、粪污发酵制肥等多项设备产品,并推广应用。北京、雄安新区、青海、辽宁、甘肃,一个个示范工程在寒旱区陆续建成。如今,沈玉君带领团队撰写完成了3册英文科普书籍,正在向南南合作国家推广中国经验。2022年,“寒旱区农村改厕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也曾有人问过,偏远地区的农牧区,人们的观念是否能够跟上改厕的步伐,沈玉君的回答是:“科技就是这样,好的理念就要多沟通、多推广,带着百姓往前走。科技人員很多时候需要先行一步。”
走过十年,不止十年
沈玉君是河北邯郸人,10岁前的时光在农村奶奶家度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泥泞的村路、裸露的垃圾、风起时让人掩鼻避走的味道,与城市家中的干净整洁、先进漂亮形成鲜明对比,深深刻在她的记忆深处。
2003年高考,因突发耳石症考试失利,沈玉君进入河北农业大学学习。“开始一个学期,我都没有从考试失利的痛苦中走出来。慢慢地,我爱上了我的学校、我的专业,投身农业、学习农业环境专业,可以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点贡献,可以让奶奶家的村子变漂亮一点。”这是她最开始内心的源动力。从阴差阳错进入农口,到爱农为农,再到现在,难以割舍的“三农”情怀,沈玉君顶着“农”字一路前行。2004年12月16日,沈玉君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至今记得,入党誓词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对她来讲就是掌握科技,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此后学习工作期间,沈玉君看到硕士、博士导师的坚持,看到团队的前辈们为“三农”事业做出的巨大努力。“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我们的事业关乎国家需要、农业进步、农民幸福。服务国家、服务百姓,应当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十年来,沈玉君往返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深入全国100多个县500多个乡村,开展研究、取样及技术服务工作,有效推动地方农业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现在,她担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农业农村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学科群和实验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带领团队继续攻关前行。
沈玉君身材高挑,气质文雅,生活中的她爱说爱笑,温暖而美好。她的形象与所从事的工作形成强烈反差。几乎所有人都问过她同样的问题:“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和废弃物打交道,到底图什么?你不觉得苦吗?”
回望十年,沈玉君说最深切的感受是一天当成好几天过,时时与时间赛跑,但真的不觉得苦。“我们的科研团队不断壮大,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庞大的科技工作者群体,一般人所谓的苦脏臭,在我们行业几乎不被提及,可以忽略。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把脏变为美,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回望十年,从农业废弃物处理,到农业绿色发展,再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沈玉君研究项目的延伸,同样见证中国“三农”发展的历程。“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她与更多志同道合者同行。十年间,能环所科研人员从二三十人扩大到六七十人,“所里硕士、博士研究生就有30多人,”原来不被看好的领域,现在报考火热。如今,所里还有多位在站博士后,“我合作的一位博士后有清华大学材料化学背景,跨学科而来,正在为农村废弃物资源化提供材料应用方面的新思路”,沈玉君说。乡村生态振兴,关乎中国未来发展,青年身在此间,大有可为。
展望新的十年,推进农业和农村废弃物协同处理与资源化,构建农业农村联动循环发展新格局,成为沈玉君和团队新的、更高的研究目标。“特别开心地看到,这十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越来越多的院士、专家与这项事业相互成就,相信下一个十年,乡村生态振兴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