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急着安慰孩子,先让他哭一会儿

2022-05-30云台

现代家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发卡共情痛苦

云台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他痛苦的根源,才能有效地安慰孩子,否则,不但不能安慰孩子,反而有可能伤害孩子。

不恰当的安慰就像隔靴搔痒,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梁女士去幼儿园接女儿玲玲,发现玲玲满脸泪痕,一问才知道,玲玲新买的发卡不见了。回家的路上,玲玲仍在伤心,一言不发。梁女士安慰:“行了行了,不就是一个发卡吗?不值几个钱,妈妈再给你买一个。不要再难过了,快给妈妈笑一个。”玲玲没有笑,反而哭起来:“我就要我的红发卡……”梁女士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倔!”

这天,小学四年级女生月月放学回到家,闷闷不乐地发呆。妈妈送来水果,问月月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月月流下眼泪说,她和同桌芳芳闹意见了,双方约定以后再不说话。没等月月说完,妈妈就把她揽在怀中,安慰道:“芳芳太不懂事了,以后别理她。你人缘那么好,一定会交到新朋友的。”月月气恼地推开妈妈:“妈妈,你走吧,让我一个人静一静。”妈妈生气了:“这孩子,真不识好歹!”

初二男生朋朋喜欢踢足球,是年级足球队的主力守门员。一天傍晚,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把球鞋、手套重重地摔到地板上,大吼一声:“我再也不参加比赛了!”爸爸知道朋朋下午的比赛输了,于是上前安慰:“别那么小家子气,比赛嘛,有赢就有输,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相信,你一定能知恥而后勇,加强训练,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好了,快洗把脸,爸爸带你去吃……”没等爸爸说完,朋朋嘟囔着“你行你上啊”,径直跑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高一男生小鲁期中考试考砸了,排名下滑,十分难过,吃晚饭时仍沉浸在沮丧之中。爸爸看着心疼,安慰道:“不就是考砸了一次嘛,下次只要正常发挥,你肯定能回年级前100名。实在不行咱把网线拔了,手机也封存几天,我再给你买几套练习册……”没等爸爸说完,小鲁把饭碗重重地放在桌上,恶狠狠地说:“就知道你不会放过我!”起身回了自己的房间。爸爸愕然:“我说什么了?我不是在替你想办法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伤心、失望、迷茫是正常反应,家长出言安慰理所应当。但是,家长要明白,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他痛苦的根源,才能有效地安慰孩子,否则,不但不能安慰孩子,反而有可能伤害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安慰孩子,给孩子切实的帮助呢?心理学研究显示,完美的安慰要依次完成以下四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

用心倾听——如果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正在强忍痛苦,最好让他哭出声来,因为哭泣可以疗伤,可以让孩子摘下面具,正视现实

倾听,是安慰孩子的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注意,倾听不是安慰的前提,而是安慰的实施步骤,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安慰。

看到孩子深陷痛苦之中,多数家长会本能地充当拯救者,希望三言两语点醒孩子,同时显示自己见多识广,很少有家长愿意静下心来做倾听者。事实上,倾听比说教更重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比从家长那里获得能量要重要得多。多数情况下,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被情绪干扰,心里出现了一层迷雾,让他茫然无措,而家长的倾听,正是帮助他拨开迷雾的好方式。

如果孩子一边讲述一边哭泣,家长会心疼,出言安慰:“快别伤心了。”“想开点儿,事情不像你想的那么严重。”“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想了。”事实上,如果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情感体验,仅一味地劝孩子不要伤心难过,则无异于隔靴搔痒。

当孩子感到痛苦,找家长倾诉时,一般处于兴奋状态,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伤心事。这时,家长最好不要马上发表看法,让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宣泄出来。如果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正在强忍痛苦,最好让他哭出声来,因为哭泣可以疗伤,可以让孩子摘下面具,正视现实。

如果家长忍不住想做点什么,那就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吧:给孩子一个拥抱、抚摸孩子的头、握住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都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

表达共情——世界上最好的安慰,是知道有人“看见”了他,而“看见”,就是共情

共情是安慰孩子的第二步。所谓共情,即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共情的本质不是要求家长去赞同孩子,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孩子,要求家长用眼睛看,用心去体会。

孩子倾诉完毕,不管孩子遇到的麻烦有多简单,家长都要马上表示理解:“这件事的确很难应付,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孩子阅历、能力都有限,在家长看来很简单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无解的大事。家长不可用权威的口吻说教,否则孩子会自卑,认为自己无能而且可笑。

如果孩子遇到的麻烦很蹊跷,家长不可胡乱应付,而应该诚实地面对:“这种事我没有经历过,但我能感觉到你现在很难受。”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他的痛苦就能有效地缓解。

心理学研究显示,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渴望被别人“看见”。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诉,就是想通过倾诉,让家长“看见”他内心的痛苦,让家长在意他。所以,世界上最好的安慰,是知道有人“看见”了他,而“看见”,就是共情。

深入探讨——就像拼图游戏那样,让孩子尽量多讲述,找回遗失的拼块,嵌入情节,让事件慢慢趋于完整,为制订解决方案打好基础

无论孩子是五六岁还是十五六岁,都会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加上情绪激动,使讲述的内容支离破碎;即使讲述得条理清晰、内容完整,但对事件的看法也往往浮于表面。所以,家长有必要发挥成年人的优势,引导孩子对事件进行深入探讨。这是安慰孩子的第三步。

切记,深入探讨的关键是引导,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家长凭经验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想再深入聊聊吗”“这个细节我有点疑惑,你可以再说说吗”“你现在最关心的事是什么”,等等。就像拼图游戏那样,让孩子尽量多讲述,找回遗失的拼块,嵌入情节,让事件慢慢趋于完整,为制订解决方案打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入探讨其实是充分收集信息的过程。

比如前文提到的案例,玲玲因丢失发卡而难过,或许是一般性的丢失宝贝的痛苦,或许是发卡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许是因被人偷盗而恐惧,家长有必要深入探讨,找到玲玲难过的真正原因,然后才谈得上解决问题。

同理,妈妈没等月月倾诉完就急于发表意见,没有经过深入探讨就为女儿支招,是明显的护短行为,不仅帮不到女儿,反而火上浇油,让女儿更难过。

朋朋为输掉比赛而难过,属于人之常情,爸爸不应该唱高调,用绝对正确却无关痛痒的励志警句否定儿子的真实感受,而应该引导儿子讲述比赛经过,帮儿子宣泄郁闷情绪,然后深入探讨输掉比赛的原因。无论原因是什么,都是在总结比赛得失,对儿子继续踢球都是有益的。

同样,小鲁为考试失利而痛苦,爸爸的安慰也不得要领,而且暗含对小鲁的指责:考试失利是因为贪玩儿,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题海战术,无异于惩罚。

给出建议——要领是不要轻易给孩子建议,除非孩子明确提出这个要求

安慰孩子的第四步是给出建议——要领是不要轻易给孩子建议,除非孩子明确提出这个要求。通过耐心倾听、深入探讨,家长获得了足够多的信息,心中可能已经拟订了几条建议,但是仍要克制好为人师的冲动,耐心等待孩子提出要求。

有时候,孩子会感叹:“我真的没辙儿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这样说只是在表达一种心情,并不一定是在向家长讨主意。这时,家长可以笑而不语,表示理解,或者反问:“你觉得呢?”试探孩子究竟是在感叹问题太难,还是真心求助。

如果孩子是真心求助,家长可以讲一讲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及自己的解决办法,但仅限于建议,不要替孩子拿主意,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毕竟,家长的办法对孩子未必适用。

与给出具体建议相比,家长更应该给孩子提供用于帮助的资源。比如——

妈妈可以对玲玲说:“如果你想要一个同样的发卡,我明天可以带你去买。如果你还想要那个表姐送你的发卡,下次见面时再让她送你一个。你来决定。”

妈妈可以对月月说:“好朋友闹别扭一定很让你心烦。需要妈妈帮你做什么吗?下个月你过生日,要不要请芳芳来家里做客?到那时,她的气也消了,可能很高兴接受你的邀请。”

爸爸可以对朋朋说:“看来,你对这场球的得失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非常好!我不是教练,没资格说三道四,但我有过许许多多的失败经历,当时和你现在的心情差不多。我的经验是:洗个热水澡,喝一大杯热水,蒙头大睡一觉,醒来时心情就好多了。毕竟,这不是人生最后一场球赛,对吧?”

爸爸可以对小鲁说:“如果你需要,吃完饭以后,我帮你分析分析试卷,看看是哪门功课扯了后腿,失分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你需要,我还可以帮你制訂赶超计划。但我希望这些事都由你自己完成,需要帮助了就叫我一声,我就在书房里。”

积极倾听、表达共情、深入探讨、给出建议是安慰孩子的四个环节,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积极倾听最为重要,时间可占整个安慰时间的一半。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要心急,要先让孩子哭一会儿,或许孩子哭完,问题也就解决了。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发卡共情痛苦
降低“支付痛苦”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谁痛苦,谁改变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担痛苦
彩虹发卡
要戴发卡的小男孩
痛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