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梦
2022-05-30邓安庆
邓安庆
我家第一个“沪漂”是我哥哥。那时候他中专刚毕业不久,被分配到我们当地一家钟表厂。他不愿意把自己的青春耗在那里,毅然决然地跑出去打工了。先是在武汉,后来去了福建,兜兜转转到了上海才安定下来。他大我七岁,他工作时,我还是个初中生,特别羡慕他能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一次他打电话回来,我总好奇地问他:“电视里放的上海是不是真的?外滩真的有那么多楼吗?地铁真的是在地下吗?……”我哥哥总是很耐心地回答。我越听,就越想去亲眼看一看。
中考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长途大巴车前往我心之念之的上海。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到上海的客运站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哥哥来接我。我们坐在出租车上,我隔着车窗看着外面流动的风景。盘根錯节的高架桥、鳞次栉比的居民楼、明净雪亮的商场……简直是目不暇接。我一边贪看着,一边想:“上海真好,我未来一定要来这里!”
哥哥上班的地方在宝山区真大路附近的一家小工厂。他是公司的骨干,负责整个公司技术方面的业务,每天都在厂房里忙个不停,根本没有时间带我出去玩。一开始我特别委屈,毕竟我千里迢迢跑过来,他都不肯请假一天带我去走走。哥哥可能也感受到了我的情绪,给了我一些钱,让我自己去市区里转转。
我拿着他留给我的钱,背着包游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从一开始不会坐公交车,到后面游刃有余地查看地图、确定去处,只花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我渐渐尝到了自由的甜头。在那段时光里,我吹过外滩的风,吃过南昌路的饭,捡过淮海路的落叶,进过各种各样的石库门,听过公园里上海老人家唱戏,翻过上海书城满坑满谷的书……我全身心地投入上海的细节中去,每一样事物看着都新鲜,每一条路走起来都饶有意思,每一次坐地铁都提心吊胆担心坐错了方向。在这样的自由游荡中,我拥有了自己的上海回忆。
后来很多年里,我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去襄阳、西安、苏州、北京等多地打工,却始终没有一个机缘去上海。很奇怪,我那么喜欢上海,却总是没有去成。因为学历、工作经验等多种原因,总是不能安稳下来,这里几年,那里几年,漂泊不定,颠沛不已。直到我在苏州定居,才算是安稳下来。按理说,我在苏州找个事情做就好了,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去上海觅得一份工作。只要能经常来上海,我就非常开心了。这是一份来自少年时代的执念,它始终吸引着我,哪怕很费周折,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我继哥哥之后,成了家里第二个“沪漂”。而我哥哥,早在多年前就去其他城市发展了。他当年工作的地方,现在恐怕也不复当年的模样。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只能算是半个“沪漂”,毕竟我家在苏州。可不管怎么说,我终于能在上海工作了。这二十多年里,我多次来过上海,核心城区变动不大,在我少年时期留存印象的那些地方,大多还是老模样。而我已经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长成了一个年近四十的人了。可以说,上海的不变,映衬着我的变。
上海作家王安忆曾在书中如此写上海本地人的生活,“在此,你真要佩服上海市民生活的决心,任何变故的时日,都妨碍不了他们享受生活,这生活不是华屋美肴,只是一点小小的簇拥着的吃喝游乐,可也正是这些小乐子,是可嵌在变故的缝隙角落里,震也震不落,抖也抖不掉,将时日砌得很结实。”
而我们这些不是上海市民的“沪漂”也有我们“很结实”的生活。上海太大了,大到可以包容我们这些外乡人的各种生活需求。上海也太小了,小到你再有“孤僻”的爱好都能在这寻找到知音。只要你有心地在这里生活,上海同样也能回馈你更多的滋养。这就是大家都想要来上海的缘故吧。哥哥曾经在这里起步,完成了他事业的第一步;而我也要在这里扎根,生长出属于我自己的上海人生。毕竟有很多的可能性,还会在接下来的“沪漂”岁月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