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基于自身专业发展而需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2022-05-30裴惠
裴惠
[摘 要]语文教师从个人自我成长的角度,把握关键方面,从专业修养、素养和认识、技能的提升出发,处理好“苦”与“乐”、“勤”与“巧”、“教”与“学”、“用”与“考”等四种关系,对于充分把握教学这门学问和艺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师;“苦”与“乐”;“勤”与“巧”;“教”与“学”;“用”与“考”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怎么引导学生把“没头没脑”“漫无边际”的语文学好,需要语文教师做大做强自己。怎么做大做强自己?从个人自我成长的角度,把握关键方面,从专业修养、素养和认识、技能的提升出发,语文教师处理好“苦”与“乐”、“勤”与“巧”、“教”与“学”、“用”与“考”这四种关系。对于充分把握教学这门学问和艺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
做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苦不苦?肯定苦!面对层次不齐的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可以说是嘴巴、眼睛、耳朵等各种“器官”齐动员,字词句篇各种训练齐上阵。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四肢乏力但仍然感觉课堂像块“蜂窝煤”。自己是“燃”起来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也都和自己一样“燃”起来。而且,班主任工作总会时时刻刻被记挂着,自习课得去,早自习得去,甚至于课间十分钟,还有备课、批阅作业、听课、评课、课后服务……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头昏脑涨。尤其是阶段性考试,成绩差了心情糟糕如“黄连”,有的学生和家长挑三拣四,明确表达不信任,动辄要求换老师,仅这种“技”不如人的滋味,就如鲠在喉、心如刀绞。一旦中考成绩不能如意,就像成了學校、家长和学生的“罪人”,连走路都感觉有人在指指点点。
但是,回过头来想,当老师为什么当得如此之“苦”?除了责任心、自尊心、竞争心强之外,其实关键还在于这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苦”及“苦”与“乐”的关系。
教师的“苦”要首先“苦”在地方上,不会“苦”就没有甜,语文教师也是如此。如何苦才能“苦”在地方上?那就是吃自己快速成长、发展的“苦”,与时俱进,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只有刻苦钻研教材,反复研究课标,全面、深入了解学生,践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打造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课堂,则由“苦”而甜、由“苦”而“乐”,就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和成就感。
所以,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再抱怨自己很“苦”。如果仅仅有“苦”而无甜,那说明还没有把“苦”用在该用的地方上,那就需要迅速找准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抽出时间反省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方法、策略,静下心来深研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抓住教育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普遍存在的问题,狠下功夫,找到解决的方法、路径,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感召、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乐学语文,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教学课堂氛围,把教学这份“苦”差事做成快乐事,让自己和学生均能在“苦”中有“乐”。
二、处理好“勤”与“巧”的关系
任何事情并不是完全靠勤奋就能解决、做好的,由“勤”而“巧”,处理好“勤”与“巧”的关系,往往会事半功倍。语文教师儒雅而不失认真,都很勤奋敬业,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几乎就是常态。但是,并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出成绩,取得累累硕果。其中的原因,也在于这些教师尽管花了较大精力,勤勤恳恳地付出了,但“勤”而不“巧”,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例如,就讲解试卷来说,如果教师一个题一个题地讲解,把自己也讲得筋疲力尽,但不一定效果就好。为什么?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每一道题都做错了,而且,对于做了一遍的试题,学生并没有更多的兴趣再去一道一道地关注,他们关心的是错了的题自己为什么错了!如果漫无目的、一股脑儿地全讲全评,结果只能是既耗时又低效,自己的“勤奋”就像是下在碱滩上的大雨。如果在考完之后教师首先统计每一小题的出错率,并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再结合试卷中每道题目的考查点和难度设置,进一步评估自身的教和学生的学,梳理、总结需要强调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那么教师只重点讲评答错率高的题目以及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由此及彼、适度拓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吸引力。教师在讲授考试中容易出错的成语、语病等考点,学生在不知道成语意义和无法辨识病句时,运用什么方法巧妙做出正确判断,学生肯定喜欢听。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梳理相关知识,总结有效的知识积累方法,则讲评效果肯定不差。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勤”与“巧”的关系,既做到了勤奋教学,又做到了巧于用功。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学生最为头痛的,如果教师天天让学生练写句子或语段,自己也天天去批改,那勤奋确实是勤奋,但是效果并不一定好。首先,这样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能够写得出、做得上,也会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时间一长就受不了。其次,学生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每天都扎扎实实地训练作文,即使老师能够起早贪黑,毕竟,教师再勤奋也仅教一门课,而学生需要学习七、八门课。如果教师能够勤奋钻研学生写作的指导方法或训练方法,巧妙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文形式或内容,则训练的效果就会更好。有位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设计出一种“合作作文”训练模式,以4个学生为一个写作小组,按照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围绕中心意思,根据作文规定的体式,由一个学生写开头,一个学生写结尾,其余两位学生写作文的主体部分。或者采用作文接力赛的方式,围绕作文题目或中心意思,按照不同年级的写作字数要求,一个人写一段,一个接一个,最后形成一篇作文,然后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并订正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文章的结构安排、每一部分或层次的表达、用词用句修辞等,修改、订正后经一位学生重新誊写完备后上交老师批阅。这种训练方法“巧”就“巧”在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颖形式提高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减轻了教师从字词句篇批改作文的沉重负担。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固然要兢兢业业,勤奋务实,但并不是说就不讲方式方法,不求创新立异,而要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巧用力、巧用功,最大限度、饶有趣味地提高课堂效率。这与教师勤勤恳恳总结出各种体裁作文的特点,让学生天天一个体裁一个体裁地去练,一篇习作一篇习作地去改,效果要理想得多。当然,教学是一门踏踏实实的学问,这里的“巧”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巧妙、精巧、创新,是讲究方式方法、体现聪明才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巧”。
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已经从“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新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迎头赶上这一需要,切实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处理?概括而言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学合一、教学相长。少教多学就是从内容或时间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先学后教就是从时序或逻辑上让学生先学,自主掌握简单的、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的知识或问题;然后由老师诊断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存在的共性与疑难问题进行精讲精练。以学定教就是从关系或原则上定位于学生与教材,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课标的阶段性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合一就是从原则或目的上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彼此互动中完成课堂生成和知识、能力的增长。教学相长就是从追求目标或者追求境界上让教师在方法上有收获,学生在学习上有进步,彼此促进,达到师生互为提高的最终目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手段,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达到教学合一的过程要求,实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让教与学相互促进,让师与生共同成长。
“少教多学”,具体来说是指,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没有必要事事全包“满堂灌”,而要抓住关键点教在关键处,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或引导下理解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或需要教师讲解的来龙去脉,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理解、掌握的,教师尽量少教、甚至不教;作为课堂知识的学习者、实践者、领悟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从而学会学习。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尽管讲的是其他学科的案例,但对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启发。《中国教育报》曾报道,中考前,一个老师担任初三两个班教学工作,因病请假后由于缺乏同学科的教师,学校安排同年级的另外两位老师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由于一个人要带三个班的复习备考课,工作量太大,这两位老师在所代教的班上只能精讲,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辅导自习,作业也仅仅批改一部分,甚至于一些简单的、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由老师交给课代表领着全班学生自己去解决。尽管学校、家长和同学们都非常担心这种做法会影响到所代课班级的学科成绩,但是没有办法,没有多余的老师接替他们。结果,中考成绩出来后,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两个由其他老师代教的班,成绩不但不低反而比其他班级高出一截。可见,没有教师的“包办”,学生反而少了依赖,多了用心的探索;学生认识了其中的道理,老師少教,学生多学,学生的成绩反而更好、能力反而更强。魏书生也是如此,他一年有很多时间外出,但其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却一直很好,关键的一点也在于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得到培养。
四、处理好“用”与“考”的关系
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来说,学习语文重在“用”,无论是读或说,还是写,能够在“用”上体现出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就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用好语文,内外兼修博采广纳,学生为此而对老师敬佩有加,则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有效发挥出来。教师能够用深厚的语文功底把语文课堂营造得诗意盎然、文采斐然,把教学内容点染得情满意满、动人心魄,把学生思维调动得积极活跃、灵动睿智,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成效就十分有用。教师教了成语“空谷足音”“万人空巷”后,就引导学生及时去用,而且能用对用好,则就达到了“用”的目的与作用;学习了快速检索阅读法,学生能够根据阅读的要领依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进行快速阅读,并能抓住不同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概括等,这样,则就达到了“用”的目的;学习了记叙文的写法,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指导把所学的方法运用到记叙文的写作中去,就等于在“用”;学习了古文学习中的语境推断词义法,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及时去用,在巩固训练中反复用,反复体会,找到利用前后文信息推断关键字词意义的窍门,则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当然,真正做到让学生把握语文的真谛,读能读得透、读得深,写能写得出、写得好,说能有条理、说得体,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时时而渐进,一个学段一个学段地爬“坡”过“坎”。所以,“用”也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可以说在不同的学段都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可谓“学海无涯”。在每一学段对学生学习的成效及能力状况进行评价,“考”也不失为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办法。考试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用同一把尺度同时“丈量”学生、“丈量”老师,方法简单、工作量小而检验效果显著。为此,语文教师既要强调语文之“用”,同时也要重视“考”的功效。正确处理好“用”与“考”的关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依据不同学段对学生语文能力层级的目标要求,认真抓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夯实“用”的过程,并对应到期中、期末或学业、毕业考试中,把自身教的水平发挥出来,教的弱点或不足暴露出来,就能有效改进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用”的指导方法,就能在“考”中准确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水平。从而让语文“用”的本质和阶段性“考”的手段对师生都起到促进作用,以此遵照语文学习规律,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总之,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这四种关系,那么,也就基本把握了语文教学这门学问和艺术。在这四种关系中,“苦”“乐”携手“勤”“巧” ,在“苦”中求“乐”,在“勤”中施“巧”,就能把握语文学习的“初心”;“教”“学”关系“用”“考”,在“教”中导“学”,在“用”中重“考”,就能促成语文学习的成效,方得“始终”。处理好了这四种关系,教师从个人自我成长的角度出发,就能把握关键方面,提升自身专业修养、素养和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陈继朝.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开放式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4).
[2]李小藕.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角[J]. 考试周刊, 2015(18).
[3]周树华. 内外兼修博采广纳——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2013(35).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