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导后学 练用育素养
2022-05-30张国平
张国平
摘 要:《逻辑与思维》可通过“教师先学—课堂导学—练用结合—落于素养”的路径依序施教。这就要求教师:针对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通过先学来解决,既要观其大略,又要务于精熟;课堂教学实施时,要坚持导学为主,通过连接已知、联系生活、联结意义来推进;学业质量提升方面,要根据《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内在特点,通过典题精练和生活运用来实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时,要淡化概念教学、重视情境设置、突出思维训练、关注价值引领。
关键词:《逻辑与思维》;教学实施;学业质量;课程目标
自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实施以来,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成了困扰教师最多的一个模块。笔者访谈了30多位教师,发现问题主要包括自身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实施、学业质量提升、课标理念落实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张按照“教师先学—课堂导学—练用结合—落于素养”的路径,依序施策以求破解。
一、教师先学:充实知识储备的必然要求
大多数受访教师都表达了对自身知识储备的担忧,具体有两种典型情况:一是大学虽然学过逻辑学,但大半已经忘记;二是大学没有学过专门的逻辑学或思维科学的课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以师之“昏昏”,必不能使生之“昭昭”。因此,要搞好《逻辑与思维》模块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提前进行与教材相关的系统学习。《三国志》裴松之的注中记载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由此获得了开阔的宏观视野;徐庶等人读书追求“务于精熟”,由此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笔者认为,教师在先学的过程中需要把上述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既要“观其大略”,宏观把握教材,以拓宽教学视野,又要“务于精熟”,抓好知识细节,以提升专业水平。
(一)观其大略
在进行《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先行学习时,教师除了研读教材外,还应该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配套的《〈逻辑与思维〉教师教学用书》、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培训的系列讲座等资料。教师只有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了教材背后的国家意志、编者意图,领会了学科专家的意见和教学建议,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为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四件事:一是研读课标要求,以理解国家要求,自觉维护国家立场,确保教的方向正确;二是熟悉教材框架,以把握教材精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输出,助力学的效率提高;三是接受专家培训,通过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导,加深对课程实施意义的理解,提升对教材的把握和认识;四是研究考试评价,了解教育部考试中心等权威机构对于试题命制的要求,关注首批使用新教材地区的一些高质量试卷,以知悉命题样貌,了解考试动向。
(二)务于精熟
宏观把握了《逻辑与思维》模块的课程理念和教材框架之后,接下来教师应该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整体规划完成该模块教学所需的课时总量,反复琢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在准备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既要理清知识细节和边界,又要仔细研判并确定好每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从《〈逻辑与思维〉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入手,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完成课时培训时的感受,确定教学重、难点。确定了教学重点,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足够的学习时间,并在课后适当增加针对性训练。明确了学习难点,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就要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把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己的适时点拨、具体引导结合起来。根据管理学中的帕累托法则,教学活动中把大量时间花在少量教学重、难点上,教学指向会更明确,也更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率。
二、课堂导学:推进教学实施的关键选择
在访谈中,很多教师谈到对《逻辑与思维》模块课堂教学实施的担忧,因为该模块课程以前不曾在高中阶段开设,教学内容是全新的,教学经验也是空白,害怕“教不好”。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引领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岸到彼岸的摆渡人。因此,教师其实不必过多地纠结于自己怎么“教”,而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联系生活、联结意义,开展自主学习。当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的知识其实并不陌生,自己从小就在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其实也不遥远,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在运用,而且须臾不可或缺时,学生就更容易产生兴趣、树立信心、明确意义,因而学习就更可能获得成功。
(一)连接已知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任务不是要授人以鱼,而是要授人以渔。学习的过程就是由已知到达未知,然后将未知转变为新知的过程。在教师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已知,引领学生找到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的前提下,学生若能主动拓展知识边界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学习就能高效而顺畅。在学生已有的多学科的学习经验中,其实已经隐含了很多直觉的逻辑思维规则、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方法,只要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和引导,学生就可以把“自发的科学思维”上升为“自觉的科学思维”。在高中数学和语文学科中,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形式逻辑的知识: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中有关于集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知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讲到了概念的外延关系、逻辑的基本规律、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知识。而在思政学科内部,统编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讲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观等知识,这些与“辩证逻辑”单元的学习内容緊密相关。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以为《逻辑与思维》模块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
任何学问都源于生活,《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学问也不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了无数次思维活动,通过概括和总结,获得了关于思维活动的知识经验,然后又回归于生活反复检验,由此掌握了科学思维的规则、规律和一系列方法。一方面,教师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取适当的素材,从中分析归纳出教材展示的知识,还原理论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思维训练,这样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关注生活,联系生活,把生活素材导入课堂,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是提升其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勤于积累生活素材并精心剪裁,细心寻找合适的切入口,以便随时将生活素材有机地融入《逻辑与思维》模块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联结意义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也就是说,人为意义而活,明确意义才会产生动力。一般来说,基于外部的压力,比如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同伴竞争的需要,学生会有努力学习的动机。但外部压力带来的驱动往往难以持续,时间长了,学生就容易懈怠,尤其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学习热情很容易消退。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时,学习的内驱力才会强大,学生才能自觉地坚持付出。在《逻辑与思维》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引入生动鲜活的学习材料,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要善于把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生活情境乃至家国天下的场域中展开,展示学科功用,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当学习过程变得有意思且有意义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覺行为,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结果也必然高效。
三、练用结合:提升学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逻辑与思维》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到有效的办法和有力的抓手,指导学生提高学业质量水平,是很多教师的困惑。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应用性很强,是其他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工具,也是支撑人类思维大厦的基础性工具。进行《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学习,重点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具有操作性,需要反复练习、活学活用,方有所成。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通过完成书本上的习题,在操练中掌握思维规则,也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形成科学思维。《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把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探索世界、认识世界。”[1]具体来说:《逻辑与思维》第二、第四单元分别涉及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理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习题来巩固提升;第一、第三单元主要涉及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理论,教师需要将其广泛运用于生活场景中,以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和感悟。
(一)典题精练
典题强调的是试题本身的质量,精练强调的是训练过程的质量。客观来说,《逻辑与思维》模块实施时间不长,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很难像其他模块一样获得海量的试题;主观而言,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不可能也没必要采用题海战术。所以,用于训练的试题要少而精,旨在搞清考核指向,学会举一反三。学生做题过程应该规范认真,注重通过做题提升思维品质,如审题的细致全面、答题的规范严谨。其实通过模块学习和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本身也是《课程标准》中学业要求的重要内容[2]。试题的来源,可以是自命题,也可以是《逻辑与思维》教材先用地区的一些高质量试题,还可以是对各类逻辑学教材中试题的适当改编。
(二)生活运用
学以致用,学了《逻辑与思维》模块的相关知识、掌握了科学思维方法之后,学生应该回归现实生活将其用于认识和解决问题。教材上的习题通常是情境良构问题,材料高度结构化,答案具有确定性。通过习题训练,学生能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但很难获得在开放环境中灵活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习题训练,教师选取生活实例去操练学生的实际运用,更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规范性及在矛盾分析和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性。这对提升学业质量水平更有意义。具体做法,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如在国际禁烟日前夕,笔者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一张禁烟宣传海报,要求用到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充分体现创新思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既制作出了图文并茂的海报,又充分训练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四、落于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核心举措
本轮课改提出了开展议题式教学、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新理念,如何在《逻辑与思维》模块教学中落实这些理念,是受访教师深感困扰的问题。《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培育核心素养确定为课程基本目标。教师要在推进新教材的实施时聚焦核心素养,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如此,就能牵住新课改的“牛鼻子”,把握住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高中思政学科的课程目标是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而《逻辑与思维》模块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育科学精神素养,兼及其余素养。因此,在推进《逻辑与思维》的教学实施时,教与学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将落点置于培育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之上。
(一)淡化概念教学
《逻辑与思维》模块中有很多专有名词、概念、术语,教师如果把教学重心放在这些上面,不仅自己教的过程会很枯燥,学生学的压力也会很繁重。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淡化概念的解析,不要让自己落入知识教学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训练时应该淡化概念的背记,更关注思维规则规律的理解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其实,统编教材的编者已经有意识地减少和淡化了概念表述,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朱明光多年前就提出了“针对学术概念,淡化定义”[3]的观点。概念性知识的掌握是理论学习的起点,也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但核心素养的获得绝不等于死记硬背大量概念性知识,而应该是在理解主干知识基础上的学科思维的发展、学科能力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关注概念的讲解和分析,而要把重点放到概念的理解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上。
(二)重视情境设置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4]。不论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评价,都需要设置各类复杂程度不一的情境。情境素材的来源,可以是各科各类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校园活动场景或社会生活情境。情境设置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要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成长经验、社会经验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二是要与特定的教材内容相联系,指向明确、针对性强。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课程标准》提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5],而构建活动型思维课堂是《逻辑与思维》模块落实活动型学科综合课程的具体要求。活动型思维课堂应该以精选的议题作为引领,设计序列化的议学活动,实现科学思维生活化、生活科学思维化的统一。这些议学活动,也应该在各类鲜活生动的议学情境中展开。
(三)突出思维训练
统编教材不同的模块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各有侧重,《逻辑与思维》模块尤其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基于《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工具性,科学精神素养具体体现在:通过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最终使学生能“运用科学思维探索世界、认识世界”[6]。《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具体要求是:学会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理解社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7]。因此,在《逻辑与思维》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思维技能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应对复杂局面,进而创新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单元训练的重点是理解科学思维和掌握逻輯思维的基本要求,第二单元的训练重在形式逻辑规则的演练运用,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辩证思维的理解应用,第四单元的训练要更重视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之中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四)关注价值引领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学应基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指向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逻辑与思维》模块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思维技能训练,又要关注思维训练背后的立场纠偏和价值引领问题。《逻辑与思维》模块的主编王习胜教授指出,开设《逻辑与思维》课,并不只是为中学生增加一门培养思维方式、训练思维技能的课程,而是承载着提升思维素养和增强思政素质等多维教育使命[8]。在逻辑思维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种逻辑错误,驳斥诡辩,培养坚持真理的精神品格;在辩证思维的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提高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创新思维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坚定以创新创业推动时代发展的志向。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全书的学习,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并在科学思维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2][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9,31,42,29,31-32.
[3]朱明光.走出困境的选择:新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三大看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7(3):55-61.
[4]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7.
[8]王习胜,杨希.“逻辑与思维”教育的多维使命[J].课程·教材·教法,2022(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