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引领的设计类“微课程”线上教学研究

2022-05-30陈睿智杨青娟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模型微课程创新能力

陈睿智 杨青娟

[摘 要]文章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设计课程线上教学的普遍问题,探讨教师引领下线上设计类“微课程”的教学方式:首先构建将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分解的 “微课程”教学模型,再从“教师引领”角度出发构建“微课程”设计流程,然后从“学生为主”的角度出发构建“微成果”设计流程。在“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施“微课程”线上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师生收获显著。

[关键词]教学模型;微课程;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021-04

2018 年 8 月 27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 号),提出高校应全面梳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通过建设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金课”就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根本教学理念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因此设计类课程教学强调教师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的线上教学方式的出现,如何通过线上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完成设计课程任务从而实现创新目标?为此,笔者构建了教师引领下的 “微课程+微成果”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本科教学“金课”建设。

一、设计类课程线上教学的困难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打乱了高校往常的教学安排与节奏。在教育部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大量的教学课程转为线上授课形式。疫情破除了传统观念对在线教育的质疑和阻力,高校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量的线上教学实践,为未来教学模式的变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线上教学的开展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项挑战,特别是设计类课程,以前那种师生一起调研分析、面对面集中深入探讨交流的模式已不适应教学现实需求,在缺乏充足准备的情况下,设计类课程线上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吃力

设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修养、设计实践与理论、科技知识与素质等三个系列课程,其中设计实践和理论课程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都体现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课程贯穿大学一年级到毕业,设计类型多样;每个设计任务的要素多样,空间结构复杂。在线上教学中,教师依靠网络讲解设计场地,耗时长、难度大,学生的场地感不强,对场地的理解不清晰,做设计时非常吃力。

(二)“陪伴式”教学抑制学生创新

在设计类课程的线上教学中,若教师还是照搬传统线下教学方式,即基于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由固定的教师将设计课程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板书、面对面小组讲解等方式传授给固定教室里的学生,学生基于对设计场地的调研和认知构思到提出设计方案,以及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完成从草图到最后正式图件提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全程陪伴。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能倾听学生的设计方案,及时评判设计优劣;缺点是容易让学生按照教师认为正确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不做过多思考,全程依赖教师,最大弊端是学生不会认识自我,设计者的设计成果难以引发使用者的理解和共鸣,更谈不上创新创造。

(三)学习效果难以把控

在“陪伴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与学生交流每一个设计方案,提出看法和修改建议。在师生分离的线上教学中,教师在线上与一个设计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时,难以了解其他学生是在完成设计任务,还是通过网络在讨论设计方案,或是仅是挂网应付教师而实际在做着与课程任务毫不相关的事。教师不能充分了解设计过程中的学生学习状态,必然不能把控学习效果。

(四)长时间采取线上教学不现实

传统设计类课程一般是4~8个学时,但受流量和网速影响,长时间采取线上教学不现实。

二、从陪伴到引领——线上设计“微课程”

设计课线上教学必须放弃“教师全程带路,学生跟随”的教学方式,转向探索“教师引路、学生自主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的责任是引领学生去发掘问题,并探求问题的本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将传统长时间授课形式划分成短时微课形式。

“微课”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艾奥瓦大学LeRoy A. McGrew 教授提出的 60 秒课程[3]。“微课”在国内最早出现是在2010年,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学者运用SWOT 分析法,分别对传统教学与“微课程”教学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对比[4],结果显示“微课程”具有适应现代教学的强大生命力。“微课程”短小精悍的特征[5]正切合线上课程需求:时间短、内容精简,每次课程主要围绕小设计模块为主的教学内容展开。“微课程”的短时间正好可以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这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自主化的学习。同时,“微课程”根据设计任务的进展有序提出内容精简的小模块,这有利于学生认知、思考、接受、消化、图纸表达和设计创新。

三、教师引领下的线上“微课程”

(一)线上设计类“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设计课程任务,“微课程”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微课程+微成果”零存整取式教学模式,形成“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途径,即通过设置阶段性任务,驱动学生不断推进项目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教师根据设计内容和目标将设计任务分解成多个微任务,每次课前将小任务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课程”,学生将每次完成学习情况进行5~10分钟的汇报,并就任务完成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推动设计课程的学习进度。学生要结合每次微目标,查找相关知识体系,思考和讨论完成“微任务”,制作成“微成果”,最后自主完成设计任务,实现“零存整取”,教师对每次“微任务+微成果”进行考评。“微课程+微成果”线上教学模型打破了常规的考核方式,实现了教师考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估与成果导向评估相结合,避免了以最后设计图件为主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假如学生最后提交的设计图件很糟糕,但已经没时间更改,这样学生獲得的成绩会很差。“微任务+微成果”采用阶段性成绩评估,即使学生在某个小设计模块表现得不太理想,成绩不尽如人意,也可以及时修正,力求后面的模块作业获得满意成绩。因此,这种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探索了设计类课程“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线上“微课程”教学模式。以设计课程“住区广场景观设计”的教学为例,结合城市热岛危机,增加气候适应性设计,让学生从微气候视角思考如何设计住区广场景观,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将课程总任务分解成“问卷调查、实测、分析评估、模拟”等4个“微任务”,分别对应不同的“微目标”,学生以“微成果”的方式表达“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微目标”的达成状态。最后,汇集“微目标”,不仅要完成“研究报告+设计图”的基本课程任务,而且要达成课程创新目标,即创新场地要素来改善场地微气候的设计手段与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布置“微任务”的形式引领方向,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认知和判断场地,自主提出场地设计的关键要素和内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激发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潜能。

(二)设计类“微课程”的应用

1.教师“微课程”设计

教师在设计“微课程”之前,要仔细分析设计课程内容,提炼出任务和目标,并将任务和目标分解,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的模块化的“微任务”和“微目标”(见图1),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课程”设计(见图2)。这类课程设计是根据设计项目进行的,属于原创性设计。首先,教师需要广泛收集、整理资料,这样才能制作成“微课程”知识要点并向学生发布。其次,制作“微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多媒体制作水平,还要求教师有较高水平的设计能力,熟知学生参与设计任务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便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微课程”要有创意,要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时候,录制的画面要更为清晰、专业和美观。不能为了制作微课,就不注意微课创新性意识的传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课堂上的重难点知识[6]。最后,“微课程”设计完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反馈,不断检测和优化,这样才可存入案例素材库,作为教师授课的辅助手段,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7]。

2.学生“微成果”设计

学生“微课程”成果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研、讨论、交流,完成一个个模块任务,制作5~10分钟的“微成果”在线上课堂展示,其他同学根据展示内容相互提问、讨论和交流,教师根据展示内容和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优化建议。然后,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内容和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学生每次 “微成果”展示既是完成了科研课程对应的一个小任务,也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

四、线上设计“微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一)形成“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微课程”任务分解,明确每个任务的重难点。学生自主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选择的自主权。而每次“微成果”的展示、表达、讨论既让学生找到完成任务的自豪感和价值感,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提升和改进。这种教学方式记录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不但记录了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而且记录了构建“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过程,即教师是引路者,而不是行路者[8]。教师不需要告知学生自己会怎么做,也不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想法去思考,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找到设计表达与使用者需求和情感的“纽带”,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得到认可,引发共鸣。

学生在探寻过程中可能会犯错,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并培养学生“尝试—失败—重试”的毅力。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将逐渐摆脱“对设计的恐惧”,并且会越做越好。当学生找到自我与外界沟通的“纽带”,即实现了设计的创新创造时,其自我认同感会油然而生。学生将“要我学,应付任务”的消极学习态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完成任务”的积极态度,有效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

(二)给本科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方法

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觉得课堂时间不足,师生交流不充分。“微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型还可与本科教学中的翻转课程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这既是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和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课后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自我把控,实现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探索性学习。

(三)促进教师成长

“微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任务和目标、技术方法等,而且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微课程”制作方法,不断捕捉并熟练运用新的制作工具,还需要教师改变管理学生的传统方法,探讨适宜的方式,起到引领作用。教师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培训,不断促进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5门,获批校级一流课程20门,出版教材11部,完成教改项目21项。

(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一,提升了學生学习、创新研究的能力和素养。在本例中,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景观要素对微气候的效应,分析选择场地适宜的景观要素,模拟分析景观要素的空间配置。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创新性地找到了景观设计的科学方法,设计的路径更有逻辑性,设计成果更具有说服力。2020年,建筑与设计学院线上设计课程进行“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在IFLA国际景观竞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学科创新、创业实践竞赛中获奖289项。学生结合设计中的研究思考,顺利完成并结题了57项2019—2020年度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成功申请并获批2020—2021年度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61项。

第二,提升了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和素养。设计小模块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协同合作完成,如设计课程“社区广场景观设计”中,场地调研实测工作多点同时测量,需要获取的数据多,测量工具有温度计、风速仪、黑球仪,学生必须制订好实测计划,并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在进行数值模拟时,先熟练掌握数值软件的运用,然后在模拟过程中相互观摩模拟界面,并讨论分析,集合各自的创新思维完成设计工作。

五、结论

“微课程”切合教育部目前大力推行的精品在线课程,能促进本科“金课”建设,因此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微课程”适应远程线上教学,能促进学生高效率地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但线上“微课程”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如:怎样督促所有学生都自觉学习?如何让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在“微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应对未来需求,设计类线上“微课程”需要适应渐进式教学改革需求,整合优势,进一步提升课程组织的效率,增强课程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 王竹立.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 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20.

[3] Mc Aleese R. Towards a meta-language of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75(2):213-219.

[4] 詹云,王鑫.“云时代”背景下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微课程设计及应用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5):113,132.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 谢元敏,宁利川,肖立,等. 结合微课程:形象教学法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20(12):74-76.

[7] 刘彩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微课程+微成果”零存整取式教学模式为基础[J]. 化工高等教育,2019(4):68-72.

[8] 莫非,玛莎·施瓦茨. 从行路者到引路者:玛莎·施瓦茨的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哲思 [J]. 风景园林,2020(6):54-62.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教学模型微课程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移动学习课堂构建研究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基于实例的进程同步教学模型的研究与构建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