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文化观照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微探

2022-05-30谢晗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洞庭古诗词汉字

谢晗

汉字与古诗词犹如两颗明珠,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洗礼,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文化的烙印,蓄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应该紧抓汉字“义从形出,形以示义”的特点,把汉字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析形会意、循形析义,加深对整首古诗的理解,走入作者内心,促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下面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如何在汉字文化观照下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

一、溯源字形解诗题

理解题目,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的大致内容。王宁先生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中提出,汉字构意是结合语言意义分析出来的字形构造意图,是语义的具象化、可视化。汉字以表意文字为主,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决定了汉字寓义于形的本质特征,这恰恰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若教师能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关键字溯源解题,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诗时可以先从课题切入,紧扣课题中的“望”字图文对照呈现汉字原形。启发学生观察比对“望”“见”二字的甲骨文及图片,“见”字的甲骨文像睁大眼睛的人,突出了用眼睛看;“望”字的甲骨文也像一个睁大眼睛的人,不同之处在于这个人站在高丘。学生不仅能从“望”字登高向远看的本义来明白古诗所写的是诗人遥望洞庭湖之所见,还能发现诗人观察视角的独特,为接下来品读、想象“望”中景象作铺垫。趣味盎然的溯源解诗题使学生惊叹于汉字的神奇,增强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析字入文明诗意

诗人为了言能达其意,凝字成诗。“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理解古诗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理解势必碰到阻碍,难以真正走入诗歌的画面之中。因此教学古诗词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将关键字的构意从源头呈现出来,联系语境深入分析,促使学生掌握字体、字形的同时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1以形索义,品古诗词画面之美

古诗词都十分注重画面的营造,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谈及:“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怎么去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画面,避免“入宝山而空回”是古诗词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汉字本身还原诗歌意象,就能更加准确地描绘作者想表达的场景,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望洞庭》一诗中“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画面是学生想象的难点之一,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镜”字偏旁表意的特点。“镜”字在小篆中是一个意音字(“”),左边为“金”(“”)说明这个字和金属有关,右边为“竟”(“”)代表字音。因为古代还没有玻璃,所以镜子大多是由青铜打磨成的,用久了氧化需要再次打磨。教师进而提出为什么刘禹锡写的是“潭面无风镜未磨”,而不写“潭面无风像铜镜”的问题。学生结合“镜”的字理讨论后发现那是因为湖面上没有风,在月光映照下,迷迷蒙蒙,和没有打磨过的青铜镜一样,看得不是很清楚。以形索义使古诗词画面在学生脑海中由抽象变得具象。

2释字解文,赏古诗词语言之妙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便于理解的古文字形来说明重点词语的本义,再引申出其他意义,学生对比后选择出一个适合诗歌意境、情感的义项,在细细咀嚼、反复推敲之中感受到作者语言的精妙,思维能力随之提升。例如,《望洞庭》一诗“遥望洞庭山水翠”中“翠”字可以通过字理进行理解。“翠”字在小篆是形声兼会意字(“”) ,上边的“羽”(“”)表示这个字与羽毛有关,下面的“卒”(“”)既提示声,又含有速度快的意思。最开始指生活在水边,善于快速捕鱼的绿羽翠鸟。后来也指青绿色,如“翠绿”“苍松翠柏”,之后又成了一种碧绿而透明的玉的名字——翡翠。联系文本不难选出“翠”在本诗中应该表示青绿色,疑问由此产生:“白银盘”缘于湖水因月光的照耀呈现亮白色,和此处的“山水翠”中的青绿色是否矛盾?交流分享中学生从语言联系生活,推测出君山的影子倒映着的那一部分湖水的颜色不同于别处,“翠”字让诗歌语言营造的画面更富有细节、层次之美。学生在释字解文里潜移默化地积累了汉字的文化内涵,迁移到今后的古诗词学习中,加深对语言表达深层次的理解。

三、渐入佳境品诗眼

诗眼是古诗词中最为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语,昭示着作者的立言之本。清代刘熙载认为,诗眼是与诗词主旨有内在联系的“神光所聚”之处。如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字理的指引下层层理解古诗词中作者凸显意志的关键之处,就可以达到“就其诗眼,视其神光”的境界。在《望洞庭》一诗中“和”既是景物总体的特点,又暗藏诗人刘禹锡的心境,教学中可以让“和”字成为学生赏析诗歌的着眼点。教師先阐明“和”的形意关系,原本写作“龢”(“”),是一个形声字。甲骨文中左边(“”)是用竹管编联成的乐器,可以用嘴吹奏出动听的音乐,右边“禾”(“”)是一棵禾苗,提示读音。后来形体不断演变和发展,楷书写成现在的“和”。再联系生活拓展词语,“和”原来是指音乐协调相融,如大合唱时不同声部的声音互相协调,融为一体,这样的声音就叫和声,后来也可以指其他事物之间关系协调相融,如一家人关系和谐。学生进而理解、想象“湖光秋月两相和”描绘的是“湖光”和“秋月”融为一体的景色和谐之美。再补充作者的人生经历,此时学生对“和”又有了更深层的解读——内心的平和,刘禹锡蕴藏在“和”中的豁达豪放就在这汉字文化浸润下的课堂中显现了出来。正是这份豁达,让他一改被贬谪的苦闷,平和的心境与洞庭美景的和谐融为一体;正是这份豪放,让浩瀚的八百里洞庭“景因情设”,虚化为主观的微缩景观。由汉字的字形构意出发解读诗眼,能够呈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彰显作者的个性,让古诗词赏析有据可依,变得立体而丰盈。

四、依序据理书汉字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方方正正的汉字蕴藏着中华文明,承载着民族文化,在写字指导时应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之美,注重养成“先观察再书写”的习惯。有的生字笔画比较多,可以利用汉字构字原理帮助学生快速解决识记的困难。“遥”在篆文里写作“”。左边“辵”(“”)读作“chuò”,是简化之前的“走之底”,上部像路(彳),下部像脚(止),意思是行走;右边的“”(“”)读作“yáo ”表示读音,也是瓦器的通称,两个部分合起来表示古时去远处取水需要瓦器。通过追溯字源,学生不仅对汉字的构形有了全面的了解,强化对字形的记忆,还掌握了汉字的内涵,一举两得。第一笔为平撇,要写平,第四笔点撇时注意承接,起笔稍高,往左下运笔,这样可以顺势写第五笔的撇。依据笔顺笔形原理指导书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书写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理解中写字掌握书写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由此可见,汉字文化观照下的古诗词教学涵育学生语文素养于无形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语言理解、文学欣赏和文化认同的目标,教师应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意蕴,引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无限风光,实现文化的传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洞庭古诗词汉字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踏青古诗词
洞庭谣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