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学视野看中华文化自信

2022-05-30黄中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美学内涵

黄中

【摘要】作为文化的子系统,美学既是研究美的学问,也是理解文化自信的独特方式。从境界观、中和美以及意境美的维度对中华文化自信进行深度关照,有利于巩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独特地位,有利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构筑和传播。

【关键词】美学  文化自信  内涵

【中图分类号】B83-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112.0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美学作为文化的子系统,其内涵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在文化自信的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从美学视野分析、理解中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将建立更深层次美学与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涵链接,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天人合一”境界观塑造人的自信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核心。自《周易》对天地人“三才”的阐述以来,中国传统美学极其关注人与世界的内在关系。“天人合一”境界观认为人与客观事物具有一种相通性,强调人在世界之中,而不在世界之外的境界意识。我们既要承认人与世界的内在相通性,又要肯定人在世界之中的特殊存在。“天人合一”境界观呈现的是一种既主且客的境界真实,而非单一地依于主体或依于客体的浅表真实。文化自信究其实质是人的自信。中华文化能在世界展现出优势和自信,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自古以来以“天人合一”的境界观作为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与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境界观不同,西方美学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并逐渐形成理性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毋庸置疑,西方古典美学强调客体真实性的摹仿论能引起创作者的短暂兴奋,却不能充分地激发主体内心的真正情思。西方现代美学在古典美学的基础上虽然有消减“主客二分”思维的迹象,但仍然没能真正超越实体化的认识思维。西方后现代解构主义出现以来,尽管消除了古典美学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弊端,但后现代美学却走向了古典美学的对立面,即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识。西方美学传统带来了两种极端的文化心态:人的自卑与人的自大。这两种文化心态,都难以从真实的人性出发建立人与世界之间的内在关系,也都难以形成真正的自信。

中国人深受“天人合一”境界观的影响,在部分和整体、个人与集体、现象与本质等方面表现出一体化思维,所以中国有“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理心情,“月印万川”的本源之思,等等。“天人合一”境界观强调人与世界互相去蔽后的相融相合。只有在超脱沉沦凡俗的本真状态中,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人性才不会被遮蔽。“天人合一”的境界观重视人性,有别于西方理性主体语境,重视对人的塑造,不易滋生极端的自卑心态与自大心态,可以从根本上塑造人的自信,从而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有力保障。

中和美彰显中华文化价值

中和美作为儒家最高的审美标准,广泛体现在历代美学文献典籍中。可以说,中和美不仅是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还是塑造中国人内在品格的关键要素。它强调以“折中”“处中”“时中”的内在修养,构建“和谐”“和平”“和美”的外在關系,是文化自信价值标尺的重要表征。

从文化原理角度看,“中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儒家学说对“中”有过深入地阐释,北宋理学家程颐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具有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价值内涵。中国古代将“折中”“处中”“时中”等作为处事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原则,由其所产生和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即与人为善。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延传至今。相比之下,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观念及因其形成的“冲突文化”一直主宰着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二元对立文化观念的作用下,西方缺乏“融合文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贫富分化、种族矛盾、强权政治等难以调和的国内矛盾,以及战争侵略、资本垄断、文化扩张等对外政策取向。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强调处“中”守“和”,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吸纳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2]从人与人的和谐交流,到国与国的和平交往,中国都体现出与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极端、重私利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

从审美角度看,中和美意味着艺术欣赏中的主客观均达到高度和谐。在中国美学史中,“和”最先是与“乐”相联系的。比如《国语·周语(下)》就有“声以和乐,律以平声”的说法。中和强调无不过、无不及的美学属性。中和美是一种具有韵律和秩序感的美,可以令人身心愉悦,意味着主客观达到高度和谐,反之,则会造成身心不适,甚至产生疾病。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十分重视“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世界上唯一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门类,中国书法将“中锋”用笔视为作品力与势的构成要素,也视为中和美的关键,强调线条中行不偏、温润劲健的和雅之美。此外,中国雕塑、绘画、舞蹈等艺术门类也均体现有强烈的中和之美。在中医文化中,胃为五脏之本,胃气的中和与否,是直接关系生死的大事。反观西方,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人人皆可成为艺术家,其中一些人将本该作用于心灵的文化艺术异化为欲望、权力的工具,出现了许多令人瞠目的文艺现象,更有一些所谓文化艺术与毒品、暴力、病毒等相生相伴,对文艺客体身心健康甚至社会和谐稳定都造成极大危害。

意境美展现中华文化优势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亦即是“使客观景象作我主观情思的注脚”的美学范式。意境美强调实相与虚相、有限与无限、有我与无我相统一的境界。可以说,意境美是中国美学的显著标识,在世界文化中表现出独特的气质与优势。

意境美在西方艺术中越发受到重视。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发端于先秦,成熟于唐代,屈原、陆机、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文学家都十分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意”与“境”,后经苏轼、王世贞、袁宏道、叶燮等人的推进,意境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美学范畴。近现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互鉴,西方学者也开始越发重视其作品中的意境表达。例如,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加里·斯奈德、罗伯特·勃莱等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取意造境创作思维的影响。此外,中国画和西洋画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别,即是对意境的表达和呈现。宗白华指出:“西洋传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氛仍是物理的目睹的实质,而在中国画上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飘渺天倪,化工境界。”[3]西洋传统油画止于有限的物理实体,是从浅层把握艺术的真实,缺乏意境美的美学深度;而中国画擅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的宇宙境界,展现高妙的意境,传达超越物质实体的体验态度,给人以精神的想象和情感的寄托,从精神深处感染人、教化人、成就人。正因为中国艺术传统主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象外之意,使得中国艺术强调神遇而非目视的审美原则。西方现代派画家诸如塞尚、梵高等意识到古典主义绘画的缺点和弊端,试图在绘画中打破描摹再现的绘画方式,表达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后现代画家也试图超越再现,获得全新“意境”。但是,西方艺术家在主客二分思维的影响下,一直未能摆脱模拟自然的再现观念和解构意义的表现观念的创作倾向,然而,自现代绘画开始,他们确实都试图寻找一条超越道路——对意境的追求。

意境美在文化产业中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加深,我国动画产业面临大发展,许多传统动画产业纷纷寻求当代转型,但要在国际动画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就必须做到不随波逐流,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等国产动画片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电影制作技术相结合,向海内外观众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境美,激活了意境美的当代价值,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又如,近几年播放的《中国诗词大会》,选手们通过擂台闯关的形式,一方面为我们打造了书卷气浓郁的视觉盛宴;另一方面还带领我们走进或优雅、或沉郁、或悲壮、或婉约的时空意境之中,为观者打开了一扇静谧、深邃、博大的心灵之窗。通过诗词意境美的呈现,我们走进了中华文化,在对中华文化的欣赏、赞叹、感佩中增强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反观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影视作品,虽然其中一些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吸引人的关注,但是其艺术魅力往往无法持续,观众只是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却无法长期地、持续地获得美的感受。

注释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12期。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站,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9/t20190927_134584.shtml,2019年9月27日更新。

[3]宗白華:《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336页。

责 编∕桂 琰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美学内涵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纯白美学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