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经济实践
2022-05-30贺瑜
贺瑜
2022年7月15日,枣庄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成为自2018年以来第三批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城市之一,同时,这也意味着枣庄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着眼于乡村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来探索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枣庄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和影响,据可考资料记载,枣庄自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口文化”的史前文化谱系(东夷文化),到齐文化、鲁文化的形成,再到齐鲁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存续至今,独特的文化密不可分地影响枣庄乡村社会的发展。
枣庄的庭院经济是齐鲁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乡村经济模式,它将生产与消费融于一体,正是这样的特点为传统乡村经济的平稳性提供了保证,也为找回或者坚守乡村性、进而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庭院经济在枣庄实现小康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为枣庄乡村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庭院经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模式
齐鲁文化孕育出了庭院经济。早在远古时代,齐鲁地区(今山东)就形成了以堂室、栏厩、宅院等结构组成的“庭院”居住模式,孟子称其为“五亩之宅”。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等为主要特征的庭院经济都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便是我国传统社会持续运行了上千年的基本模式。可以说,庭院经济始于齐鲁立国,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等陆续提出了许多富国思想,如管子的“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以及颜之推的“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等观点,都不乏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张,也反映出鲜明的庭院创收的富民意识。齐鲁文化对鲁南地区的庭院产生了深厚的熏陶和影响,也为庭院经济这一模式在传统社会的可持续性带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正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哲学观念和生态思想,成为齐鲁地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凝聚力量和智力支持。
传统乡村经济具有平稳性这一显著特征,其集生产与消费于一体,能够实现社会运行的自给自足。庭院经济就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以劳动密集或技术密集为手段,运用自有可支配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自己和社会综合开发闲置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提供农业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冲击,原本适配的乡村经济模式的持续性被打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中国农村的剧变,直接导致了乡村衰落。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带来了获得巨大物质财富机会的同时,也迅猛地破坏了乡村原本的自然风貌、改变了其社会结构——乡村问题一跃成为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最突出症结,诸如农村的生态环境、农业产品的供给质量、农村地区基础配套设施现代化建设、乡村地区的人口资源流失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接踵而至。21世纪以来,为了能够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重新实现农村地区全体人民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幸福、富裕的生活,我国陆续发展乡村庭院经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等,更是在2017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庭院经济作为传统社会中得以存续上千年的乡村社会运行机制,也成为现代社会重新探索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驱动力的重要依据。
现代庭院经济是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以单个农户为生产单元,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进行科学结合,多层次对土地、空气、光热、动植物废弃物等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利用,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利于生态保持平衡,使庭院处于周期性的良性循环之中。其基本模式按照南北地域的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将日光温室、畜禽舍、沼气池和厕所有机结合)、南方“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养殖—沼气—种植);按照环境及资源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庭院养殖模式、庭院生态循环模式、庭院园艺模式、加工业模式、休闲产业模式、综合发展模式等几类;按照经济类型划分,则主要可以分为庭院种植模式、庭院养殖模式、庭院种养混合型模式、庭院加工型模式四類。总的来看,庭院经济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广泛性,不仅模式多种多样、能够适应市场变化、集约化程度高,更能够消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继承和发展传统技艺、提高生产技术和积累经营经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乡村实践中,庭院经济正践行着绿色—协调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协调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更是乡村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关注与协调统筹的关键所在。庭院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正体现在其能够充分兼容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与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探索引领乡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枣庄庭院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枣庄庭院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8年以来,枣庄全市把农村庭院经济开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发展规划。在2000年左右,形成了一次小的高潮,并于2001年被授予“全国庭院经济示范市”。2002年,枣庄市农村庭院经济规模开发户达到51.3万户,占农村总户数77.8万户的66%,庭院经济年总收入达到142.7亿元,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83.1亿元的38%1。从2018年起,枣庄全面推行“美丽庭院”建设行动,将“美丽庭院”与庭院经济相结合,用“小家美”带动乡村美,从实际出发评选“美丽庭院”并逐步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激发群众清洁庭院、美化家居、植绿护绿、健康生活的内生动力,创建“清洁庭院”“美丽庭院”“乡愁庭院”“艺术庭院”等特色品牌。2021年全市建成“美丽庭院”比例达到100%。总体来说,枣庄庭院经济的发展自2000年形成一次小高潮以来至今,都在以不同阶段的重点发展目标为指导,逐步和稳步地完善、创新庭院经济发展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庭院经济已经从起初的专注农业经济增收这一单一目标拓展到生态与经济并重发展,再到均衡生态与经济的基础上以人民群众生活福祉为更高的追求。从单一关注点向聚焦到生态、文化、宜居等多方面的转变,都体现了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逐步探索和持续努力。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庭院经济之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存在之道在其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提升乡村“物质性”,更重要的是复原其原有的乡村之魂。庭院经济模式挖掘了乡村之所以区别于城市的生态性与自然性,以及通过这样一种已经具备持续性的外显形式来验证了乡村性中得以融合人性与自然性的原因所在,更提供了一种对于现代人而言能够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融合的可能性。随着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化,乡村将由于其与自然节律相吻合的特性及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展现出新的样态。庭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样也能够形成一个有别于城市生产空间的消费空间,让人在其中获得审美需要的满足,为人们提供一個对于美好生活愿景、有别于“城市”的未来乡村形式。
实践案例
葫芦套村的产业型庭院经济实践。葫芦套村由12个自然村组成,共290户,1453人,山场1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超过95%,因地处连环山套之中、高空俯瞰形似葫芦而得名。过去,该村以土制鞭炮为主要收入来源,后因产业政策要求全部关停,发展曾一度陷入迷茫。2016年,葫芦套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基于文化底蕴,立足生态优势,深挖红色资源,以“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产业型庭院经济,村民庭院中摆放着葫芦或是瓢做的工艺品、庭院外墙也进行葫芦特色墙绘,聚力发展葫芦种植加工产业。经庭院经济实践后,原本就山清水秀的葫芦套村,现已实现产业兴旺并成为枣庄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知名打卡地,并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多项荣誉称号。庭院经济成为葫芦套村农民创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安后村发展葡萄产业的庭院经济实践。安后村村庄规模小、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来源单一,村民幸福指数低。2018年,含安后村在内的三个自然村整合成为一个行政村。整合后村集体启动并发展庭院经济,为了破解耕地面积不足180亩的发展瓶颈,盘活“四边四旁”和庭院土地资源,利用空闲宅基地、道路路肩、文化广场等,见缝插绿种植巨峰、红提、美人指等10余个品种的葡萄,每年可带动村集体稳定收入15万余元,集体收入实现了由2013年的0增加到了2018年的5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更是由原来的4000元达到26000元。安后村“庭院经济”也成为整合后山安鲁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打”模式,一跃成为枣庄市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2017—2022年,安后村连续举办了六届葡萄采摘节,年经济收入突破300余万元。村集体发展起来之后,也有了更多的资源投向民生,在塑造外部良好环境的同时“内外兼修”,不断提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今,安后村更加美丽宜居,村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感以及获得感也在持续攀升。
作者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本文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的机理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GH20)成果
1 闵庆平.枣庄市大力发展生态庭院经济[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0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