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度与气温的小学STEM教育项目化探索
2022-05-30林波狄勇
林波 狄勇
项目背景
STEM的教育理念已广获认可,被认为是未来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学习方式的变革点、教师专业提升的支撑点。我国各地虽然涌现了丰富的STEM课程案例,但这些成果往往缺乏可复制性,国内STEM课程开发难度大、时空掣肘多、环境依赖程度高、课程惠及面窄,这些无法回避的现實问题亟待破解。
我们认为,在国家课程中嵌入STEM教育,辅以其他课程形态进行补充,或是一种相对现实和有效的STEM教育本土落地路径。作为参与到科学教学的信息科技教师,出于直觉天性,我们在科学课程中,将STEM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粗浅尝试。本文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温度与气温”一课为例,以制作数字化测温装置为驱动目标,探究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温度与气温的概念,会用MakeCode编辑器编写简易的测温程序。
过程与方法 选择正确的方式测量和记录气温,完成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基于STEM的目标重构
1.驱动性问题:如何用micro:bit制作数字化测温装置用以探究温度与气温?
2.课程领域:科学、信息科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选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实验记录表。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并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1.安装有MakeCode编辑器的机房环境。
2.对学生进行分组,机房操作以2人为一组,测温实验以4—6人为一组。
3.每组配备micro:bit、数据线、电池盒(含电池)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我们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那我们如何来观测周边环境的温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预设学生答案:可以用温度计。
师:对,除了温度计外,我们还可以用micro:bit制作一个数字化测温装置。
二、仪器标定
师:micro:bit并没有独立的温度传感器,它是通过监测CPU的芯片温度来反映所处环境的温度(如图1),虽然能反映环境温度的高低变化,但在精确性上会打折扣,所以我们要进行仪器标定。
(一方面在其中渗透了信息科技课基本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借此复习了传统温度计的使用,满足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通过电子教室的文件传输功能将基于micro:bit的温度与气温实验记录表(见表1)发放到学生机桌面,要求学生用Word编辑,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填写电子表格完成记录。
(虽然是一张简单的表格,但从信息科技学科的角度来看,对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完美完成任务就涉及了文件重命名、中英文输入、光标定位、文件夹管理等知识点,也是小小的挑战。)
教师调查学生对MakeCode编辑器的基础操作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基础,演示讲解相关知识。演示的第一个程序相当于“HELLO WORLD”,相关环节采取演示法进行教学。
得益于micro:bit较低的入门门槛,经过15分钟的演示教学后,学生均能编写出一个通过点阵屏显示温度的程序,如图2。
随后教师进行了一轮温度计使用的提示和安全教育,并由课代表和班长协助发放温度计,学生读数并记录数据,如图3。
学生们发现,即便是同型号的玻璃温度计,读数都有差异,思辨就此引发。
发现规律后,学生着手讨论和改进程序,对仪器进行校准。这里涉及编辑器数学模块的使用,逻辑上很简单,难点反倒是积木块的定位、嵌套所涉及的鼠标拖放操作。
三、气温测量
出于学科教学任务、课时局限以及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笔者并未另行设计和印制实验记录表,而是结合科学作业本,让学生分组领取电池盒后执行测温实验,分别测量并记录教室内的温度、走廊的温度、阳光下的温度、背阴处的温度,如图4。
四、思辨总结
STEM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互动、反思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批判性思维的迸发离不开这一环节的锻造。受限于学科教学进度,我们将这一环节融入了作业的讲评中。
图5是学生的作业本,我们的实验针对的是第一题“测一测”的内容,所以作业本也是实验现场的记录本。
而原本考虑印发填写的学习支架表(见表2)则受限于课时,被用来引导学生课堂上分组讨论后口头回答。
五、课堂延伸
STEM课程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课程开展时,会产生很多由师生共同创生的有趣的“意外”和多样的“可能”,这些“旁生枝节”成了社团活动课的优质素材。作为项目补充,在社团活动课上,学生们重点探究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空气流动速度对温度的影响。为数字化实验装置的变量控制提供改进思路。
第一阶段,从各组得到的实验结果来看,结论均为空气流动速度的快慢对micro:bit感知温度没有影响。但是学生们又觉得这个情况似乎不符合人体的实际感受,因为夏天里风扇会带给人体清凉的感觉,哪怕酷暑时节,人在游泳后从水中上岸,一旦吹到风,也会冷到哆嗦。
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头脑风暴,学生们猜测是因为人体表面有汗液、水滴,这时空气快速流动才导致人体表面温度迅速降低,于是开启了第二阶段的实验,如图6。
各组第二阶段的实验结果说明,如果micro:bit所处环境湿度大,空气加速流动后会导致micro:bit检测到的温度明显下降。所以,为了保证自制数字化测温装置的准确可靠,还是应该避免micro:bit直接受风受潮。
实践反思
显而易见,本课采用STEM的教学理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其效果应该是在学科教学目标上的锦上添花,至少不存在弱化学科目标的副作用。所以授课方式比授课内容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对课堂上的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所经历的STEM学习还缺少深度,只有少数参与社团活动课的学生获得了深入探究的机会。但“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希望日后能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适当地将STEM理念嵌于各门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以拓展教学的广度,再辅以社团活动、选修课等课堂形态延伸教学的深度,引发学生强烈的内驱力,实现“基础扎实”与“能力发展”的齐头并进。
林波 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近年来一直从事小学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参与的课题《玩创相融:小学创新启蒙教育实践探索》获2021年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获佳绩。
狄勇 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市教坛新秀。指导学生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二十余项。著有《micro:bit超好玩·米爸带你学编程》,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