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主体需求的贾尔藏村公共空间弹性设计研究
2022-05-30张鸽娟王严严
张鸽娟 王严严
摘要:文章以湟中县贾尔藏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场地研究法、观察调研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多元主体需求和弹性的角度研究公共空间,反思如何协调村民、游客、写生者、政府部门对公共空间的不同需求,如何打破现有的利益冲突局面,综合设计更实用、突出历史意义、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公共空间,旨在为公共空间的改进或设计提供建议。
關键词:多元主体需求;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弹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3
1 研究背景
1.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日渐式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生活追求逐渐丰富。年轻人离开村落,乡村“内核”逐步衰落,村民找不到集体感与归属感,彼此之间更加“原子化”[1]。村落公共空间的主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出现公共空间设施不足等现象。同时,一些传统村落的建设照抄城市的建设模式,失去了乡土特色和文化习俗,导致传统意义上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其形式分离。此外,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兴起,引来了更多外来人员,村落的空间场地不足以满足不同外来人群的需求,这也是导致村落公共交往空间日渐式微的原因。
1.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与多元主体需求的矛盾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大量外来人群进入传统村落中参观学习。除了村民以外,还有少数游客和写生者在村落中开展观光旅游和写生学习活动。同时,政府作为村落的管理者,对村落公共空间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需求逐渐多元化,单一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多元主体的需求[2],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与多元主体需求之间出现矛盾。
1.3 弹性理念的启示
弹性设计可以使景观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具有弹性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动态性、可调节性。在弹性理念的启示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应采用灵活的曲线、多变的思维,进行多元化和实用性设计,主要是利用弹性在变化之中解决村落问题,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村落公共空间功能与多元主体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
2 贾尔藏传统村落基本情况调研
2.1 村落区位交通
贾尔藏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土门关乡西南方向4千米处,距湟中县鲁沙尔镇19千米,距西宁市28.1千米,北、西、东分别与青峰村、王沟村、关跃村接壤。村域面积15.97平方千米,村庄面积127.75公顷,下辖上营、下营、前营、后营、角营、河沿、泉湾地、石岸湾、湾多、鸭儿岸10个自然村。
2.2 村落空间特征
贾尔藏村空间特征明显,形象清晰,村落形成由内向外生长的自然格局,村落与自然山水相契合,使自然山水成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3]。村庄主要由古村落组成,古村落空间形态整体呈团状,沿道路向四周发散,且村庄南边山坡长满树林,整体形成“一河一团一林”、主从有序的形态结构特征。
2.3 村落现存公共空间与现状
2.3.1 节点空间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由村落长久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在村落中会形成许多节点空间,为人们提供休息和停留场所。贾尔藏村的节点空间包括村内遗留下来的关帝庙、塔墩、水磨坊、尕尔寺、桑楼台、墓碑、戏台、油坊等小型停留空间,由于年代已久,因此表面风化较严重,除了戏台已经修缮完成外,部分节点仍在修缮中。塔墩表面部分的夯土层已脱离;水磨坊由于年久失修,因此四面墙体已塌陷,部分承重木构件已腐蚀;桑楼台面层风化较严重,建筑较破败;墓碑表面的字体已模糊,墓碑前已变成良田;宗教祠堂只在每月十五开门,平时无人看护,建筑墙体有破损,墙壁上的画出现脱落现象;为防止太阳辐射,用布覆盖尕尔寺内的建筑;只有油坊外围墙面保存较好,保留了油坊以前的面貌。
2.3.2 街巷空间与城墙空间
贾尔藏村的街道是支撑起整个公共空间体系的骨架,是村落主要的交通要道,连接了村落中其他公共空间,对村落中的交通组织、社会交往、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贾尔藏村现有两条主要道路,即中营路、河滩路,路面为混凝土路面,中营路宽度为3.3~3.6米,河滩路宽度为4米;另有11条次要道路,路面为混凝土路面,宽度为1.8~2.5米。村庄缺少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不能满足全村居民生产、生活及旅游发展的需要。
村内的堡子城墙修建于清同治二年癸亥四月,是贾尔藏村民修建的用于保护村落安全的城墙。当时,贾尔藏村众人上山将青稞全部种完后,遇到陕西回族起义军头领白彦虎及其所率领之残部,白彦虎及其手下的人对贾尔藏村进行了血洗。遭此大劫后,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用3~5年时间筑起能居住十几户人家的堡子,城墙墙根厚8~9米,墙头有4米多宽,能走车子,墙高10米有余,目前损坏较为严重。
2.3.3 广场空间
贾尔藏村目前有3个广场空间,分别位于村委会门前、戏台前、贾尔藏寺前。村委会门前广场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较完整,但是破损较严重,内部只有简单的宣传设施;戏台前广场内部地面部分被破坏,场地内部只有一个篮球架,广场上设施较少,现在被用来晒麦子和其他农作物;贾尔藏寺前广场几乎没有基础设施,平时人们在广场闲聊时,只能站在广场上,也有少量村民会自己带板凳,此广场主要用来举办节庆活动,村落中的节庆活动如六月六传统节日、豫剧演出等,都会在该广场举办,其是村落居民重要的活动空间。
3 贾尔藏村公共空间多元主体需求调研
3.1 村民需求调研及分析
村民是贾尔藏村的主体,本次调研发现,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男性村民使用者略多于女性村民使用者,主要原因是受到村落传统文化的影响,村中女性大多数更愿意待在家中。所调研的村民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他们主要在村委会广场活动。村中老人居多,他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主要是休息与锻炼,同时希望能在村落中增加老年活动中心、休闲茶室、健身活动广场等,希望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3.2 政府需求调研及分析
贾尔藏村作为传统村落,村内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政府作为村落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存在不同的需求。在调研时发现,政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基本为本科以上,他们在村落中的活动目的大多是走访村落,关注村落的经济情况、村落的建设情况、村民的需求。他们主要在文物古迹遗址空间活动,希望在村落中增加休憩和交流空间。
3.3 游客需求调研及分析
参与本次调研的游客大多是西寧市本地人,外省游客较少,他们在贾尔藏村停留时间较短,这和贾尔藏村旅游体系不完善、本土文化缺失、地方感知薄弱有关,无法使他们产生依恋、热爱的情感。他们主要在传统街巷和文物古迹遗址空间停留,在村落中有体验和观光旅游的需求,希望在村落中增加民俗文化博物馆和互动空间。
3.4 写生者需求调研及分析
贾尔藏村中的写生者多为周边县城的学生、教师和一些自由绘画者,他们主要对村落的建筑风貌进行绘画,了解村落中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他们在村落中主要有写生交流、传统建筑学习、体验民俗文化的需求,希望在村落中增加展览空间、写生交流空间、画材售卖空间。
3.5 村落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3.5.1 村落人员构成复杂
贾尔藏村由藏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组成,特别是藏族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孕育了贾尔藏古村落藏族和汉族人民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宗教活动。同时,随着古村落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写生者慕名而来,感受村落的文化和价值,陶冶自己的情操。政府作为村落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也是村落的一员,为村落的建设提供意见。由于村落的人员构成逐渐多元化,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村落公共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
3.5.2 公共空间活力不足
贾尔藏村现有公共空间的环境、功能、服务设施等,不能充分满足村民、政府、游客、写生者的需求。村落中的贾尔藏寺和关帝庙等宗教活动场地,只有在初一、十五、过年时才会举办活动,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力远不如从前。同时,只是简单改造村落公共空间的设施,没有从村民、政府、游客、写生者行为活动的需求出发,导致村内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不高。如村民对环境质量、休闲娱乐的需求,政府对价值挖掘、资本回馈的需求,游客对体验民俗文化、了解村落历史的需求,写生者对古老建筑、传统文化、“非遗”的需求等。
除此之外,村落公共空间中的要素简单,许多公共空间中缺少休息设施,也没有对其进行绿化或其他设施的布置,不能使多元主体产生亲切感,导致村民、政府、游客、写生者在古树和水磨坊等节点空间的停留时间较短,空间活力不足。
3.5.3 公共空间品质下降
在调研中发现,贾尔藏村多元主体认为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是公共空间需要改进的方面。村落中的道路缺乏硬化,公共空间的配套设施较少、休憩设施少,同时,设施周边的环境较差。村落中的座椅等休憩设施很少,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政府人员认为村落中的设施不全,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落人员的需求。此外,写生者在村落中写生,缺少写生交流场地,零散分布在村落中。村落中除了广场内有少量的基础设施外,现有的街巷和节点空间都缺乏能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服务性设施[4]。
4 基于多元主体需求的公共空间弹性设计策略
4.1 增强空间弹性
贾尔藏村公共空间只是单一的空间,不能满足多元主体活动的需求,为增强村落公共空间的弹性,可以从多元性、兼容性、全时性这3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村落公共空间中进行区域划分,利用高差、绿化、铺装等空间要素,基于多元主体需求,将公共空间划分成娱乐空间、休憩空间、运动空间等多种空间;其次,利用一个场地多种使用方法的形式,使村落公共空间同时兼容多种活动场景,如在村落中举办“非遗”活动时,局部可以相互借用,或者整体使用;最后,村落公共空间要满足不同时间段活动人群的需求,从而保证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和空间活力的持续性[5]。
4.2 增加弹性设施
贾尔藏村公共空间中的设施可以利用移动组合、旋转等方式满足多元主体的需求。座椅是村落公共空间中多元主体使用得最多的设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其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和朝向,打造舒适的交谈环境。除了座椅之外,还可以在贾尔藏村公共空间中增添一些可移动的景观设施,为村落公共空间带来生机与活力。多元主体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的弹性设施,为自己设计尺度适宜、功能丰富的交往空间。
4.3 丰富空间功能
多元是贾尔藏村主体的特点,村落中多元主体的文化需求和对空间功能的需求不同,因此,村落公共空间需要打造多元包容的空间形态,最大限度地丰富空间功能。可以根据贾尔藏村的文化基础、人口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元素,利用多元叠加的方式兼顾不同主体的需求,把功能混合叠加在一起,增强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性,提升空间的吸引力和活力。也可以合理安排多元主体的活动时间,使有限的公共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满足多元主体的不同活动需求。
4.4 预留时间弹性
贾尔藏村多元主体在村落公共空间中的活动类型多样,不同的人群对应不同的活动类型和需求,因此,公共空间须表现出多样性和复合性,同时在时间上表现出共时性和历时性。村落公共空间内可能同时出现村民、游客、政府人员、写生者,因此,公共空间须同时满足他们的多元需求。例如在同一广场上,要想同时满足村民的休憩和闲聊、游客的观光和游玩、政府的交流、写生者的绘画需求,就须在同一时刻对公共空间进行划分或者功能叠加复合,满足共时性。人们在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动是多样的,需求存在历时性,在设计村落公共空间时,应考虑到不同人群共同和历时使用的可能性。
5 结语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当地村民活动的主要空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已不再是简单的公共空间,不再只需要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传统村落受到政府的保护,同时迎来了游客和写生者,其公共空间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关注多元主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在确保当地村民可以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同时满足政府保护更新、游客观光旅游、写生者写生交流的需求,保护历史遗迹、传承文化内涵,这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丹婷.基于社会需求的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评价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9.
[2] 刘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下抚河流域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3] 陈晨.基于游憩者满意度调研的苏南传统村落景观更新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0.
[4] 陈冉.基于不同主体需求的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的调研与再设计[J].规划设计,2019(5):59-64.
[5] 吕小辉,李启,何泉.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6):93-94.
作者简介:张鸽娟(1974—),女,河南灵宝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乡村环境设计。
王严严(199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