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人民的选择》:宏微观融合视域下的叙事话语与传播范式

2022-05-30仲恒

电影评介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历史

仲恒

纪录片《人民的选择》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思想贯穿创作始终。该片以人物形象塑造为叙述核心,坚持宏观视角与细微情节的结合,历史视角与细节呈现的交织,每一集选定特定主题进行针对式的叙述。从中共党史的角度而言,则是以人民口吻说情;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则是以受众角度叙事,其本质上是一种情景的交融,通过时间上事件的延展性和空间中的视觉转换,体现出非线性的编织体结构与客观记录,将本身具备精神象征意义的革命历程,从结构上达成内容和主题的完整性。因此,该片的叙事方法与传播方式值得深入研究。

一、微末叙事:“远观”与“细碎”的娴熟嫁接

在纪录片的叙事模型中,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以不同的呈现机制来表达语义场景的构建过程。《人民的选择》从“远观”而言,以时间的线性叙事结构为主,贯穿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艰辛与成就;而从“细碎”来看,则是在一定的主题视角下,设定故事的始末、情节的转折、人物的采访、专家的座谈等,利用多方佐证,将时间叙事上的破坏力量依托主题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平衡的叙事结构。

(一)闳“意”妙指:宏大叙事与关键细节的有机融合

作品《人民的选择》的结构以纵向历史进程为主线,将1921—1949年建党建国的整个革命历程徐徐铺展开来,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史为镜鉴,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读党史、看建国。纪录片的故事叙述也讲究结构搭建,因为“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时间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1]在宏大背景的阐述中聚焦对象,通过一个共产党人到一群共产党人,再到整个革命团体的壮大过程;在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卓越贡献时,从一个民众到整个村村民的真心拥护,再到整体民众选择的演化进程来具体铺开,是对人民群众为什么会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情阐释。

场景化叙事本身便是通过空间维度的转换将叙事性的特点落入镜头之中,以细腻的手法呈现符号的精心编造。在后现代化的文化之中,受众本身的习惯以个性化和快节奏为主,而该纪录片从小故事入手,在由表及里中实现场景的拼接架构,实现场景叠加后的融合色彩。从微观视角展现宏观主题,微观细节的介绍从红军故事的讲述到人物形象的刻画,再到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铺开,充分地解释了“人民的选择”的深刻含义,超越了简单的历史事件排序式描写,再将理念传达落实于生动的小事件当中,引发同频共情。党史专家高长武指出,“该纪录片的突出特点在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端起了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和‘放大镜。”[2]

在《患难与共》剧集中,影片讲述了红军长征行至沙洲村时,女红军割下半条被子送给村民的故事,运用徐解秀儿子的口述阐述了当时的场景,“我妈妈看到这个天气,下雪下雨,红军的衣服湿了,赶快烧起水洗脚、洗澡。”从亲历者的角度表示对红军形象的尊重,“我妈妈就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好,她有一条被子,也送半条给我们老百姓。”在言行话语中把小事铺开,彰显了红军的一切行动为了人民的信念,也从一个人、一件事的小切口角度解答了“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问题,在影片阐述中更具有生动性与情感张力。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人民的选择》并没有停留于简单形容词的修饰与运用,而是以历史资料、口述史等方式来展开,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出发来刻画其为党为国奉献终生的执着理念。在《浴血奋起》剧集中,从革命先烈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事件展开,镜头语言中使用了李大钊就义之时站立在刑场上的场景,以复原技术还原图片后,可以从清晰的背景中观察其身姿、眼神,辅以旁白介绍,“他端正坚定地站立着,面容平静,没有像往常那样戴着眼镜,泰然自若的神情,透露著共产主义者视死如归的决心与气概。”影片通过新闻报道和其狱中手稿的真实呈现,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这一悲壮场景,既强调了李大钊对当时革命发展的领导作用,又突出了其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对于“遵义会议”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人民的选择》通过对背景的铺开、原因的介绍以及错误的纠正等层面进行分别阐述,配以极具张力的音效,将此时此刻的节点问题烘托出来。同时介绍了其中关键的重要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新成立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等决议。在《到延安去》剧集中,影片以呈现人物形象层次的丰富性来彰显当时延安的生机勃勃,特别强调了延安坡上站岗的儿童团员,“拿着红缨枪”表示热情欢迎。从告别马来西亚湿热海风的南洋富商之女廖冰,到第一位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知名作家丁玲,再到鲁艺实验话剧团的于蓝等人物,以不同人物的感受来补充角度,诉说延安路上的艰苦劳累与到延安后的激情澎湃,通过人物的切身感受来诉说人们的豪情满怀,从而引起受众的同振共情。影片叙述故事,瞄准个性化的经历体验,由“看历史”转化为“听故事”,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关键性描述,展现当时宏大的时代背景,为影片中的人物赋予生命力与战斗力,继而以大事件为圆心展开进一步叙述,将其分割成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再以其为圆心画出小圆,将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示给观众,使观众能够在了解宏大历史视野的同时从微观故事中感知历史细节,更具真实性和立体化,从老故事中梳理出新视角、新含义。

(二)塑“形”明状:亲历者讲述与专家视角的立体维度

历史性的描述固然难以呈现真实景观,但是以数据信息串联、用多方口述补足,能够将原先断裂的故事结构、时间脉络相弥合。作品《人民的选择》在口述史的使用中构建了丰富而立体的信息场域,“口述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3]以亲历者的讲述让观众能够在观看时融入其中,又以专家学者的解析引导公众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人物的语言行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环境的影响,是精神空间的外在表现。观众在这个空间里体察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绪思想变化,受其精神的感染,从而产生情感的深度共鸣。

亲历者动容的表情、感叹的语气以及带有充分情感的讲述,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感知历史当下的细微情景。《人民的选择》通过采访战争的亲历者亲属,把当时的真实感受讲出来,细致地讲述事件的发生过程,传达了坚定的革命信仰。红军长征渡金沙江之时,影片展示了船工张朝满女婿裴清的采访视频,“就把这个沉在河里面的这个船给捞起来,买了两(匹)小布,把它撕成(一缕一缕)以后,它们就把船塞起来,船就漂起来了。”一段简短的采访不仅体现出红军渡金沙江的艰难过程,更是以亲历者的感受将军民一心的场景展现出来,使其历历在目,极具画面感与视觉冲击力。

在讲述毛泽东同志订立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影片从“红薯”这一具象事物展开,引入軍事专家肖裕声的科学解读,“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之下,这支队伍在纪律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在当时的部队当中,都有各种不同的认识,甚至是混乱的认识。”从军事专业角度阐述当时部队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为当时毛泽东同志提出军队规定铺设背景,而后引入国防大学教授卢勇的采访视频说:“‘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总共11条,涉及群众纪律,跟老百姓有关的占8条,这在古今中外军纪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了这支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人民的选择》采访了诸多国外学者,分别来自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通过国际化的视角,从不同层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伟大革命历程,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和科学。在《相约建党》剧集中,针对陈独秀至日本的旅程,邀请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石川祯浩进行讲解,介绍了陈独秀到日本创办《甲寅》杂志并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对于中国“五四运动”事件,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潘佐夫指出,“工人阶级证明了自己,主动参与了罢市、罢工等行动。”可以看出,影片通过在关键节点中引入专家学者的观念视野,并不是生硬插入,而是通过与旁白相结合的方法,贯穿于故事的讲述之中,再辅以故事背景的阐述,以专业化解读引导受众进入故事的理解之中,更通过专业数据式的引用介绍,增添故事的丰富性与高度性。

(三)归“真”返璞:珍贵资料与文献动态的互相映照

学者张宗伟指出,文献纪录片是“围绕特定的目标和主题,利用实物性历史文献(包括以前拍摄的影音资料、搜集的档案文献等)、实地拍摄的空镜头(历史遗址、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态等)、再生性影像(计算机技术复原和再现的历史场景)或当事人的口述材料编辑而成的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纪录片。”[4]《人民的选择》主创团队历时一年,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搜集了多种鲜活的资料,在史料的选取运用中,《人民的选择》主要选取了以下三种形式。

1.文献资料的鲜活挖掘

文献资料不仅仅是简单呈现,更要通过全面、立体的记录,与影片讲解相结合,既能起到补充说明的映照作用,又能够通过历史文献的呈现而提升真实性。《人民的选择》以纸质图片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会议主要报告,通过高清三维处理最大化地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样貌。在中国共产党敌后作战事件中,影片首次公开了苏联摄影师卡尔曼拍摄的珍贵影像,运用技术加持,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对抗战斗争的坚决气概;而陈独秀之子陈乔年的履历表中更是突出了“革命”二字,简单的一张纸,却构建出一个较为丰富立体的青年形象,引起受众的深度共鸣;针对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举措,影片选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46年《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文件,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将文件与视频相结合,更突出了毛泽东同志批改的经验报告,强调了修改痕迹,指出其中修改文字达66处,并对细节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述,将文件呈现与领导人的形象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2.视频资料的技术修复

通过在影片中展现当时的历史资料信息,首次全面公开了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欧洲记者沃尔特·波斯哈德所拍摄的视频,这也是关于延安在抗战时期最早的珍贵影像。影片在展示从西安至延安的漫漫长途之时,也运用珍贵的历史视频还原了当时延安居民生活的真实场景。场景的选取也颇具特色,以小孩戏玩秋千的场景体现出了当时的安居乐业,而群众意见信的投掷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再次扣紧纪录片“人民的选择”的创作主题。在《分田分地》剧集中,就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结合当时时代条件下人们的艰苦生活视频进行说明,镜头中除了对荒漠土地的描写外,更多地记录了当时群众在水深火热的处境中对于未来殷切希望的表情,此时的视频显然成为了旁白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以生动的形式将当时群众的艰难生活与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出来。

3.运用动画形式呈现了当时的战略布局,并突出关键信息

在《患难与共》剧集中,影片以动画形式对长征中红军的战略迁移进行了动态式的呈现。在“分地分田”剧集中,呈现了《中国解放区现势图》,地图采用从黄色变为红色的色彩渐变形式,来说明当时土地改革的推进行动,将视听语言和色彩语言有机结合起来,黄色地图为背景,契合土地改革的浪潮,红色为解放区的土改发展情况,以此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大部分解放区成功地进行了土地改革。通过多种史料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够为受众最大程度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梳理出纷繁事件中的历史脉络,展现出革命变局中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受众的心理共振。

二、历史记忆:“记录”与“共鸣”的融合传播

在“记录”的过程之中,以情感传播与故事呈现为叙事的主要结构,而在“共鸣”的过程之中,则强调遍在效果和扩散效果,依托与其他文艺产品的联动性实现多元文化的适用性。因此,在《人民的选择》中,首先以时间的延展性带领受众从现在的视角回到过去,实现理念的共通性之后,勾连起受众对于过去的缅怀和畅想。继而以真实的历史资料、情感温度呈现、数字制作技术不断构建文化记忆。基于此,传播的视角演变有了立足点,利用图像的质感和真实感与受众的过往经历、记忆、认同相契合,以再现记忆、缅怀过去、衔接现在、交叠现实的手法,实现情感共振和意义追寻。

(一)缘“情”体物:故事化引入与镜头式语言的意义升华

对于新时代的受众来讲,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经历过革命战争的锤炼洗礼,对这样一段历史往往最直接的接触便是教材课本的讲述,相对而言较为生硬疏远。而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更需要影片内容的贴近性和细节的真实性才能够进一步引起其关注。在《人民的选择》中,首次公开了陈乔年的履历表,生硬文字的介绍,不仅能感受到其悲壮的事迹,还具有共鸣感,而履历表所显示的信息不仅有“革命”字样,还彰显着其献身信念的无畏,更有“专长:无;由何人供给:父亲(很少);德国:路过”等自我形象的披露展现,拉近了青年英雄与受众群体的亲近距离,能让观众更深层次地感受到这些革命人与自身的相似性,增强了感召力与共情感。

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通过含蓄不露的叙述描写,委婉地表达出深广丰富的内容,文献纪录片想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必须把硬输出转化为软输出。从故事展开讲述,便成为《人民的选择》中极具情感性的表达手法。在《到延安去》剧集中,从“1938年8月的一天,一位17岁的小姑娘,跟弟弟简单告别后,举着油纸伞,冒着倾盆大雨,向郊外拼命地奔去”的故事化描述展开,从小处细看,正是表演家于蓝奔赴延安之行,但却能以小见大,从小故事中体现出当时青年们对于延安的真挚向往。从青年们纷纷涌入延安这一历史状况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地位。除此之外,还有廖冰、丁玲、侯波等青年的感人故事。而后于蓝的采访提到:“那会儿就是靠两条腿,全都是自己走,而且不能走城里,也不能走平地,都是走山区的小路。”看似体现出当时革命区现状的艰难,但却是在侧面烘托有志青年们不怕苦累与无惧牺牲,奔赴延安革命一线的豪情壮志。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说道:“记忆是一种时间修辞学,是人们能够将其与现在的现在或将来,并构成现在的在场。”[5]一个地方的魅力来源并不仅仅是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外在形象,而在于其中那些特定空间所承载的历史景象与文化记忆,这就赋予了某个地方以人文感召力和生命力。而《人民的选择》中使用的镜头语言,通过塑造人与物的关系,来表达历史的穿透力,用文物的映射手段来凝结历史的表达空间。在“星火燎原”剧集中,毛泽东同志公布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视频中以农村的土墙为背景,大白字做文,通过运用图片视角将置身在外的受众群体吸引到具体的情境中来,彰显其“在场感”。在《患难与共》剧集中,在介绍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影响之时,影片以一束光照进屋内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以新的蓬勃朝阳来象征这一事件对伟大长征的转折意义。

(二)言“文”行远:年轻化语态与融合式传播的实际运用

新时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开始注重用当代视角进行审视,从宏观视角到微观叙事,从刻板语言到多元模态,从节点叙事到故事传播,从文字佐证到情感构建,这是适应互联技术的革新和社交媒体的趋势。“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也恰当地体现在了《人民的选择》之中。在纪录片《人民的选择》的媒体传播中,运用年轻化语言的生动趣味,抛去了过去生硬、死板的介绍,选择以“黄埔军校学霸选择了共产党、地主儿子成为农民运动大王”等话题来登上热搜,契合当下流行的新潮语言,吸引年轻人注意观看,并附上短视频适应当下碎片化的传播特点。

结语

《人民的选择》作为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每一帧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小故事的逐步展现,通过切割为短视频的方式,将每一部分转化成极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具象来吸引受众的关注,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通过融入新媒体更生动地传播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情故事,更加立体地传播亿万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确与美好向往。与传统媒体相比,固然失去了过去电视前聚集观看形成的集体记忆,但党史纪录片在社交媒体上的融合传播和依托互联网的自由表达方式,将受众的记忆节点重新“聚合”,创造了共通的思维场域,实现了受众二次传播的自我确认功能,让集体记忆再次显现,激发出传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58.

[2]纪录片《人民的选择》热播,引发专家热议[EB/OL].(2021-06-29)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MRNPM20517CABB.html.

[3]曹幸穗.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J ].中国科技史料,2002(04):64-71.

[4]张宗伟.论文献纪录片的发生和定义[ J ].当代电影,2014(09):127-130.

[5][法]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M].蒋梓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67.

【作者简介】   仲 恒,男,重庆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影视融媒体学院讲师。

【基金項目】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课题“探索‘高参小拓展美育教育的开发研究”(编号:AFA170008-321)成果。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历史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历史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