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与融合:2021年度我国电视综艺创作与传播阐析

2022-05-30许建华黄黎

电影评介 2022年12期
关键词:融合文化

许建华 黄黎

2021年,综艺节目作为拉动收视的三驾马车之一,第一季度其“收视比重为13.6%,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7個百分点”[1]出现了“开门红”,表现出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在电视节目创造创新的时代浪潮下,无论是“综N代”还是“综一代”,都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求变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里,综艺节目早已不只是具有娱乐功能的节目,而是“在被注入情怀和灵魂后,在与大众的微妙互动中具有了‘塑造社会的能动性。”[2]特别是在2021年这个特殊的年度里,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都表现出了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美好中国,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随着各类媒体的进一步深度融合,“5G+4K/8K+AI、VR/AR”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升级,科技赋能使2021年综艺节目在内容生产与传播上呈现出融合表达与融合传播的新气象。

一、价值引领:致敬历史 美好中国 多彩生活

20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既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际。抗击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两大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综艺节目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颖的创作素材,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电视文艺样式,反映出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的锐意进取,描绘了当今的壮美中国,唱响了中国人民温情、温暖的多彩生活,表现出了对现实更为热切的关怀和责任担当。

(一)献党百年华诞,致敬先辈,激励后人

2021年是建党百年华诞之际,从央视到省级卫视等主流媒体综艺节目积极承担起了媒体的责任担当,制作和播出了不少立意高远、视角新颖、形式多样、制作精良的综艺节目和综艺晚会。

不少节目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纵览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选取最能代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件、典型场景的经典美术作品,采用多元视角揭秘了经典党史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是围绕我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重大人物等知识的竞赛类节目,以此展示百年大党的创造力、创新力。《传家宝里的新中国》第二季《我们的新时代》,以讲述新时代党的重要精神践行者的先进事迹为主体,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精神的时代传承。《青春之歌》《精神的力量》《闪亮的坐标》《光影里的来时路》……这些节目都是以不同的小切口,深刻地揭示中国共产党如何由弱到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世代相传的实践密码。

有的节目聚焦于地域化的红色党史,挖掘和再现了本土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抗联英雄传》颂扬“东北抗联精神”,缅怀抗联英烈,传承抗联精神。《永远记住你——红岩英烈系列故事》呈现红岩英烈宁死不屈、爱党爱国的献身精神。《永远铭刻的精神》生动呈现了新疆的红色文化。《歌声里的延安情》侧重用歌声来表达和传递延安精神,再现党的伟大征程……富有地域特色的党史文化,显示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伟大建党精神早已在东西南北中开花结果,永续相传。

以央视为代表的众多献礼建党百年华诞的大型晚会,构思独特精巧,场面气势恢宏,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百年礼赞》晚会以十四幅美术作品为线索,通过歌剧、舞剧、讲述、朗诵等表演艺术,真情演绎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百年正青春》晚会深情礼赞建党百年来,在湖湘大地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以此致敬百年峥嵘岁月,祝福青春中国。2021年7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晚会的形式,运用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科技的加持下,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壮丽画卷。

(二)传统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共舞,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近年来,综艺节目深耕人文历史,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制作了一系列收获市场和口碑的高质量“综N代”文化综艺精品节目,2021年又相继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课间十分钟》《邻家诗话》《运河扬家匠》等一系列选题视角独特的节目。在对传统精英文化、民俗文化的现代演绎中,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时代价值的同频共振。

《典籍里的中国》别开生面地选择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等一批古老的中华典籍,作为创作的素材。这些原本晦涩难懂、诘屈聱牙,基本上仅供专家学者研读的古籍文献,在《典籍里的中国》里,以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作出了大众化的现代阐释:《尚书》中护书使者伏生全家舍命护书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真谛,让先贤美德美政传于后世,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天工开物》中的宋应星与当代袁隆平穿越时光隧道,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揭示了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在为实现“禾下乘凉,天下富足”的社会理想不断探索等;《课间十分钟》第三季里透过古典诗文,折射出古代先贤的智慧与人文风骨;《邻家诗话》第二季将诗词与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展示了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些节目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一个有着悠远历史的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正是“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

2021年,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河南广电为代表的几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晚会,展示了中国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深邃的民族精神、生活哲学、人文情怀,以及时代价值与精神传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端午好时节》演绎了诗人屈原为了民族的命运前途艰难求索,不屈的意志,以死殉国的家国情怀。节目中的传统民俗文化体现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中华民族文化长流不息。河南广电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唐宫夜宴》用婀娜多姿的舞姿生动展示了大唐盛世文化的灿烂多姿,气韵流转。《端午奇妙游》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不仅在国内引爆舆论,甚至国外网友也热评“这是中国5000年独有的文化”[3]。《七夕奇妙游》通过演绎拜七姐、七夕观星、染指甲等七夕节民俗文化,在传递美好的爱情中,融入了新时代女性的自立自强,中国航天人追梦不屈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等时代主题。

(三)多维度展示青春梦想、奋斗进取精神

据美兰德综艺节目收视数据显示“50岁以下人群对于综艺节目的喜爱率均超过50%,其中在25~34岁年轻群体中喜爱综艺的用户占比在逐年上升,在2020年达到65%。”[4]年轻用户的规模和话题热点助推2021年产生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年轻态综艺节目,无论是致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还是以娱乐为主的真人秀,或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都着力于表现中国青年阳光上进、有梦想、有追求,积极奋斗的进取精神。

《一堂好戏》通过青少年学生传唱中华优秀的传统戏曲,不仅看到了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和弘扬,更看到了富有艺术才华的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上线吧!华彩少年》中少年们用充满创意的精彩国风表演艺术,展示了他们在追求传统艺术的道路上,勇于大胆革新,使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散发出迷人的青春活力。

2020年底火爆的“她”综艺,使我们看到了青年女性的拼搏与绽放。2021年则是以“他”综艺展示了年轻一代的奋勇拼搏精神。《接招吧!前辈》《夏日少年派》《追光吧!哥哥》《牛气满满的哥哥》等综艺节目中不少嘉宾并非青少年,有的年龄早已是大叔级别,节目名称充满年轻态,就是为了传达年轻向上的积极心态。节目中无论是歌舞游戏,还是才艺比拼、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呈现,都展示了中国青年一代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努力成长的青春朝气。

《致敬百年风华》《百年正青春》《28岁的你》《青春之歌》等致敬党的百年华诞的综艺节目,更是在致敬革命先辈辉煌灿烂的青春岁月的同时,展现了当代青年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砥砺前行的青春风采。

(四)美好中国 美好生活

近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不少综艺节目或以游戏、或以真人秀、或以生活体验等形式,展示了美好中国,美好生活,均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观众反响良好。

《青春环游记第三季》在充满喜感的春游家族的带领下,或来到农村,感受现代化农业技术带来的农业生机;或探寻不同城市的新貌,漫步在秀美山河。《极限挑战第七季》带领观众去往新疆、内蒙古、福建等地“一起去看幸福”,感受山河之美,人文新貌,展示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云上的小店》聚焦建设中的新农村,不仅展示了农村新貌,更借助节目帮助乡村推销农副产品和发展文化旅游。《向往的生活第五季》着力呈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温情待客,完美生态”的美好生活画面。《你好生活第三季》《奔跑吧兄弟第九季》《大湾仔的夜》《冬梦之约》等综艺节目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时代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图景。

二、数字媒体技术赋能文化类节目融合表达

综艺节目最初是一种综合歌唱、舞蹈、小品等多种表演艺术的娱乐性较强的电视节目,其后类型更加泛化,包括晚会、游戏、真人秀、益智、访谈、脱口秀等。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和审美需要,以及获得更有效的传播效果,综艺节目从最初的类型边界较为明确到走向融合表达渐成趋势。2021年,在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类型化、叙事艺术、审美特质等方面的融合表达上都呈现出了别样的特色,极为突出地呈现出了“综艺”二字的本质特征。

(一)从综艺节目类型化的融合到影视戏剧艺术的大融合

综艺节目中不同类型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融入在一个节目中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样的视听享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成为目前较为常见的节目编排形式,如《快乐大本营》融合了访谈、游戏、竞选等形式;《中国诗词大会》融合了竞赛、朗读、访谈等形式;《抗联英雄传》融合了评书、访谈、舞蹈、朗诵等形式。2021年,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类型化融合表达上突破了电视节目的表达方式,将电影、戏剧艺术融入节目中,打造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综艺节目新形态,营造了氛围更为浓厚的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不少节目成为爆款,产生了极好的传播效果。

2021年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融合了美术作品、访谈、影视故事片、影视动画等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新鲜别致的党史宣传教育节目形式,开启了2021年综艺节目类型化融合的新思路。牛年新春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进一步深耕影视戏剧艺术大融合模式,该节目依靠现代AR、VR、XR等高科技技术,打造了5个可以迅速切换的空间场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经典片段诵读、情景化戏剧表演、专家讲解、影视资料放映等环节快速切换,依次展开。戏剧和影视片段迅速营造出穿越时空、古今对话的在场感效果。如《传习录》一期中,“格竹七日”的戏剧表演,“廷杖三十”的影视片段生动形象地为观众诠释了“吾心自有光明月”的明代一代大儒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以及立志高远、杀身成仁等中国精神。这种入脑、走心的综艺节目模式一经推出,很快就成为年度经典,不少节目纷纷效仿。《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百年礼赞》《唱支歌儿给党听》《青春之歌》《时间的答卷》《百年正青春》《伟大征程》等节目都将影视戏剧表演艺术融入节目中,共同构建了综艺节目类型化融合的新特色。

(二)叙事艺术的多元融合

综艺节目在类型化融合创新中探索出的影视戏剧表演艺术的大融合模式,其结果必然是叙事艺术的多元融合表達,从而有助于节目主题的深度开掘和高效传播。

首先,是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与融合化。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叙事主体包括主持人的讲解,党史专家深度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美术评论家品评作品,美术创作者介绍创作经过、体会等。多元化的叙事主体交错进行,使观众能够多角度地全面感知美术经典作品的主题内蕴及艺术特色。《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嘉宾、演员、普通读者(演员的扮演者)等叙事主体多元化交错叙述,层层推进,同时,主持人和演员都兼具双重叙事主体的身份,主持人既是节目的讲解者、串联者,还是情景化戏剧表演中的一名演员;演员既是典籍中特定角色的表演者,在典籍围读环节又是一名普通的典籍阅读者。同一叙事主体的双重身份融合表达,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观众在移步换景、虚实腾挪的场景中,深刻地领悟到了古代典籍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其次,是叙事空间的虚实融合。虚拟演播室、影视短片、戏剧表演等建构了一个超时空的虚拟场景,甚至利用先进的“3D+5G+AR”等数字技术构成虚拟影像,与节目的在场场景相融合,共同构筑起一个强大的场景力。《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启航”一期,影视短片虚拟“党的一大会议情景再现”,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缔造中国共产党,改变旧世界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心怀天下的初心使命;美术创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过程的构思与思考的影视短片,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向观众解读中国共产党开启革命航程的历史意义,与节目现场专家学者的解读构筑了虚实结合的生动场景,中国共产党启航之路的艰辛与向着光明与未来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在观众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最后,是叙事视角的多元融合重构。在文化历史类综艺节目中,通常戏剧化情景表演者是主观视角,主持人充当旁观者的视角,嘉宾是客观全知视角,一起构成了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如《28岁的你》《抗联英雄传》《百年正青春》《闪亮的坐标》《永远记住你——红岩英烈系列故事》《我们的父辈先烈》等都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进一步融合重构,当主持人成为戏剧的表演者与剧中的主角一起坐而论道时,则由旁观者的视角切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跨越时空的对话架起了历史与现代相连接的桥梁,一起见证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戏剧表演者在典籍围读会上品读经典时,又转换为客观全知视角,在自述与他述中,典籍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与典籍相关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融合表达

一般来说,传统文化属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属于严肃文化,都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的功能。其审美特质往往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学醇厚、内敛、庄重的一面。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注意传播和表达方式,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2021年高新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用新颖别致的视听画面营造出了亦真亦幻、虚实交错,跨越时空的视听体验,美学特色呈现出融合表达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利用“5G+AR”技术,将大唐经典文物唐三彩、中国传统水墨山水写意画、宫廷深院等搬上了舞台,舞者旖旎婀娜的身影与这些纯美的意象使整个画面意境充满古典韵味,总体色彩不失唐宋画的清新明丽,里面的人物活泼灵动,充满人间烟火气,厚重的文物昭示了盛唐雄风,将盛世大唐的雄浑、清新、明丽、灵动、典雅之美一一展现,令观众赞不绝口。正如学者张国涛和欧阳沛妮所说,河南卫视的春晚、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这几档电视节目接续“出圈”的重要原因是“精准挖掘并深刻表现了博大精深而独具魅力的‘中华美学精神,从而与生于中华、长于盛世且越发文化自信的观众产生了灵魂深处的‘精神共鸣”。[5]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专题节目和晚会,如《时间的答卷》《28岁的你》《抗联英雄传》《永远记住你——红岩英烈系列故事》等节目中,或使用场景技术手段、或使用3D裸眼技术、或采用全息影像,营造后辈与先辈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虚实之间,致敬先辈们的画面在深情隽永,庄重、严肃的节目氛围中更为温情、温暖、美好、坚定。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伟大征程》富有史诗般的美学品格,被誉为一部大型情景史诗。该晚会大量采用声、光、电等最新演艺科技,如首次通过8K技术修复手段,将开国大典的珍贵画面在超大屏幕上进行呈现;运用多媒体屏幕群营造裸眼3D视觉效果;在5G技术的支持下,神舟十二号的3名航天员从太空发来祝福,祝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等,整场演出呈现出激越、壮美、深情、昂扬的美学品格,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三、融合传播:跨媒体、跨媒介强效化传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中国广电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快车道。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促进媒体深度融合,特别是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主流媒体积极响应号召,一方面打造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如央视频、新闻客户端等,另一方面积极开拓与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合作业务。为主流媒体内容传播搭建了全媒体矩阵传播渠道。

2021年先台后网、台网同步,成为电视综艺节目全媒体矩阵传播的常见形式,助推传播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综艺节目成功“出圈”。如《青春之歌》在黑龙江卫视、极光新闻客户端、东北网客户端同时播出,其中特邀嘉宾103岁的红军遗孀段桂秀到北京天安门的短视频登上了热搜,仅在微博客户端就引发了1.5亿网友的阅读和点赞。《抗联英雄传》《寻声记》《我们的父辈先烈》《七夕奇妙游》等节目除了在本省级卫视播出外,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发声,在新华网客户端、地方区域网络或各大视频平台,如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同步播出,大小屏联动,迅速成为线上线下的热议话题,好评如潮。

结语

新技术不仅促进了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也带来了媒介的深度融合,尤其是“5G+4K/8K+AI”等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和运用,给2021年的综艺节目带来了跨媒介融合传播的新体验。美术、电影、戏剧与电视等原本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各自的特点。2021年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将电影、戏剧和美术作品融入节目中,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融合表达,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跨媒介融合传播。正如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跖对《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评价:“节目以一种跨媒介的新形式,融合了影像、文学、照片、动画、访谈等多样的方式,将经典作品进行多维度的视觉展现,非常生动、有效地向大众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树立了此类电视包括网络节目的新标杆。”[6]

参考文献:

[1]张晶晶.大屏竞争加剧、内容生态重塑——2021年第一季度电视大屏收视洞察[ J ].国际品牌观察,2021(09):69-72.

[2]许婧.2018年综艺节目观察:从娱乐向参与、认知、塑造进阶[ J ].当代电视,2019(04):11-19.

[3]《洛神水賦》炸到国外,网友:是中国独有的5000年文化[EB/OL].https://new.qq.com/omn/20210618/20210618A0700K00.html.

[4]美兰德2021年综艺市场趋势前瞻[EB/OL].(2021-01-21)https://www.sohu.com/a/445840610_566428.

[5]张国涛,欧阳沛妮.在中华美学精神层面寻得共鸣——解析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J ].中国电视,2021(07):23-29.

[6]范昕.央视推出百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红色美术经典呈现建党百年信仰之路[N].文汇报,2021-03-17.

【作者简介】 许建华,女,四川雅安人,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研究员、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文艺与传媒研究; 黄 黎,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猜你喜欢

融合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