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范式与借鉴:印度百年银幕之旅回眸
2022-05-30冯晓华熊永翔
冯晓华 熊永翔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亚洲陆地的延伸,喜马拉雅山将其南北隔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文明发展、传承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山水包围的印度次大陆,形成地理上的封闭状态,其内部山脉横亘,也形成了区域封闭的格局。这种封闭性使得印度的区域文化自成一体,形成了多种文明样态。同时,印度位于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常年气温偏高、雨量充沛,众多河流灌溉出大片广阔肥沃的土地,在公元前30世纪就孕育了恒河流域文明,形成世界上民族众多、语言多样、宗教复杂的区域之一。多样性文化背景促使印度电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格局。
一、印度是电影最早进入的亚洲国家
19世纪末英属印度时期①,电影早早进入英国殖民地——印度,开始兴起和发展。欧美国家是世界电影诞生和发展的先驱,因此,作为英属殖民地,电影进入印度的时间要早于世界其他很多地区。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地下咖啡馆——“印度沙龙”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在该片上映仅仅七个月后,这项令人惊喜的发明就传到了印度孟买,并且很快风靡印度全境。
印度戏剧发展的历史悠久。公元六七世纪,印度古典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戏剧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后曾衰落数个世纪,直到1526年莫卧儿帝国兴起。莫卧儿帝国兴起后,印度文学艺术发展较快,包括戏剧在内的艺术创造了一个高峰。然而,18世纪中叶,随着英国殖民者的进入,印度自身的文化发展几近停滞,戏剧艺术也随之陷入窘境:古老剧场稀少,演出剧种单一,只有宗教剧和神话剧。印度电影就是在这样的殖民背景下开启的,电影给印度人带来一种既脱离现实,又奇妙且极具魅力的魔术般的感觉,让很多在现实中艰难生存的印度人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同时,电影也为天性喜欢热闹的印度人带来了聚集和欢乐的理由。
19世纪50年代,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成为大英帝国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商品生产地,印度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业人口流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促使人们的娱乐方式也随之产生新的改变。而在欧洲孕育的电影则契合了这种变化和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近代城市的发展和扩展也变得迅速,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为印度电影带来了数量巨大的观众群。
(一)喜爱本土电影的印度观众
近年来,每年印度电影产业生产上千部电影作品,每天有近2000万人在看电影,每年近十亿人买票看印度电影。②可以说,观看印度电影的人远远多过观看好莱坞电影的人。目前,印度电影业仍在不断发展。然而,印度全国只有13000多家电影院,意味着每100万人才拥有13家电影院,人均银幕占有率是世界上最低的。①尽管印度电影院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渴求电影的印度人,但这并没有影响印度人观看电影的热情。
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从印度电影人有能力拍摄自己的电影开始,印度人就十分喜爱本国、本民族的电影。印度电影有着强烈的印度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无法撼动印度本土电影在本国影迷心中的地位。
(二)日益风靡世界的印度电影
20世纪50年代,印度电影风行俄国、中东地区、地中海地区和拉美地区。在西非,最早是美国电影取代了法国电影的流行地位,现在则是印度电影挤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②21世纪之后,印度政府开始致力于打造电影产业,将其发展成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电影随即成为印度的一张国家特色名片。欧美的电影市场也在印度电影人、发行机构的努力下被打开了。而在中国,《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一系列精彩的影片,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迷上了印度电影。
印度政府政策的支持,执着的印度电影人,热爱本土电影的印度观众,使印度电影题材丰富、创作质量日趋提高。越来越被印度电影吸引而向其开放的世界电影市场,给印度电影带来了日益庞大的观众群,让印度电影真正成为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印度文化的软实力载体。而印度电影之所以吸引人的内在魅力之一,就来源于其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印度传统文化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玛莎拉”电影模式
印度悠久的历史、多舛的国家诞生历程以及多样性的民族和文化,无疑为印度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内容庞杂又丰富多彩的素材,同时也使印度电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历史悠久、包容性极强的印度文化和深深浸润到印度国民血脉当中的宗教文化土壤孕育了印度电影的内涵与气质。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就产生了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雅利安文化孕育了印度哲学、文学艺术,并成为宗教诞生、发展的源头。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印度恒河流域又相继孕育了影响至今的恒河谷地文明。直到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印度涌现出了多个哲学流派和多种社会理论,影响了世界的佛教也在此时产生。③随后,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相继统治印度,1757年以后,印度逐步沦为信仰基督教的英国殖民地。尽管如此,每当王朝灭亡、入侵的统治者离开后,印度教传统又会被重新恢复。
印度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还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的宗教信仰人群的国家。因此,印度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宗教水乳交融,印度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浸透其中。电影艺术则与印度人的生活完美契合,大银幕上呈现的独立于真实的梦幻世界与印度人完美的假想世界在虚拟中得到契合。在电影制造的梦幻空间里,塑造的人物角色通常被赋予各种超自然的能力,能够达成想象中的现实。电影表现出来的梦幻般的虚拟现实以及超越现實的感受,让观影者的心灵得到慰藉,这种状态类似于宗教活动。在印度宗教信仰广泛的民族中,电影与宗教意义的交融,更加深了印度人对电影的青睐。
在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与演化、融合之后,曾经创造过璀璨文明的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对印度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仪式
由于宗教的长期浸润和上千年文化习俗的自然延续,每一个印度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各种不同的仪式穿插其间。仪式已然成为印度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诞生、起名、饮食、结婚、葬礼等传统仪式,包含了印度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印度电影通过各种创新的影视语言、叙事手段,很好地对传统仪式进行艺术化地呈现和表达。
在众多的仪式中,婚礼仪式有着惊艳的视觉效果和戏剧性的情节等。因此,婚礼仪式的呈现与描绘成为印度电影中常见的段落和情节,尤其是在现在的印度电影中,婚礼仪式不仅是电影当中的一部分,而且参与电影叙事的起承转合,为电影营造气氛,辅助人物塑造、强化主题。电影制作者能够通过婚礼叙事,把蕴含在婚礼仪式当中的印度传统习俗、文化集中有趣而又有层次地展现出来。因此,印度电影人在创作电影时,对婚礼仪式有着执着的偏爱。隆重的婚礼往往带来绚丽的场景,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妙享受,其中还包含着印度复杂的宗教、文化因素,以及暗藏在婚礼情景中的叙事潜能:与故事相关的人物汇聚、交错,因汇集而产生的复杂情感纠结;人物关系的复杂呈现,命运在关系交错中出现大反转,人物面临戏剧性的人生抉择等;婚礼场景和故事段落为影视语言的表达建构了一个开放性的空间,有利于展现情感、关系冲突、剧情转折,让电影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同时让印度宗教精神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文化功能得以呈现。
随着印度电影人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婚礼在印度电影中,从最初的一个简单的情节发展成为叙事功能的载体。很多时候,婚礼是电影叙事中的一个高潮,或是戏剧性的转折点。与其他的仪式一样,将传统民族文化天衣无缝地融合进了电影中,既为电影增加了吸引人的“颜值”,又增强了电影的故事性。
(二)电影中的恒河情结
“恒河文明”是古代印度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文明。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的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境,开启了印度恒河文明且延续至今。恒河大部分河段水流宽阔、缓慢,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恒河平原,孕育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至16世纪的蒙兀儿帝国为止的一系列文明。因此,恒河流域有着深厚的民俗和传统文化积淀。
恒河流域孕育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三个印度本土宗教。恒河的神话传说赋予了印度人心灵的寄托和不能割舍的文化情结。在印度人心中,恒河见证了他们的生老病死,寄托了他们的美好向往,凝聚了他们精神的期冀和代代相传的记忆。印度电影通过自己独特的影视语言,与印度人的文化和传统融合,在“梦工厂”储存了这些永恒的记忆,也用电影延续、强化了恒河情结。镜头下的恒河既有神性,又参与到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恒河中的祈祷、祭祀、洗浴等活动,形成印度电影中一个个文化特色符号。
因此,恒河不仅是印度教的圣地,还是佛教等宗教的发源地,同时还孕育了恒河文化,为印度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印度电影从诞生至今都热衷的题材宝库,亦造就了印度电影人和印度观众无法磨灭的恒河情结。
(三)民族文化造就的“玛莎拉”电影模式
印度宝莱坞创造了“玛莎拉”(masala)电影模式。在印度,人们把各种香料混合起来的调味粉——咖喱,称之为“玛莎拉”。“玛莎拉”电影模式具有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它将各种可能的电影“香料”都放进一个罐子里攪拌,在这个过程中,宝莱坞的电影人创造了一个与好莱坞完全不同的电影世界。
好莱坞创造并确立了电影的类型:西部电影、动作电影、奇幻电影、喜剧电影、恐怖电影、爱情电影、警匪电影、科幻电影、战争电影、灾难电影等。而印度电影似乎拥有所有的元素,创造了一种包罗万象的类型。在同一个故事中,会有喜剧、悲剧、情景剧、音乐、歌曲、舞蹈等众多元素。满足观众的方式并不单纯靠理性智慧,还有情感上的支配。一部电影包括所有,就好像印度人吃的食物“玛莎拉”一样。
例如,印度电影的标志性符号音乐歌舞,就像印度的美食“玛莎拉”一样,融合了印度音乐的所有元素。它将很多音乐元素诸如拜赞歌(bhajan)、卡瓦利(quawwali),还有拉丁美洲和西方的音乐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宝莱坞音乐类型。
好莱坞电影依赖于小说、剧本来展开拍摄和制作。相反,宝莱坞大部分影片还停留在口述故事的时代,编剧出现在拍摄现场,由著名的影视演员口头讲述故事。有些电影故事甚至从未写下来,也没有预拍脚本或者剧本。电影拍摄时,与导演一起的剧作家就在现场工作,或者导演本身就是编剧。演员往往在开始拍摄前的几分钟才会拿到自己的台词,著名演员则可以在拍摄时修改自己的剧情、台词,甚至可以修改电影中其他角色的剧情、台词。每个角色都可以为这场电影贡献“香料”。但是21世纪以后,在工业化进程中前进的印度电影,先于拍摄的电影剧本也开始出现了。
印度电影的“玛莎拉”创作模式是一种传承文化方式的表达,在传承之中不仅保留了个性与传统,还依托电影的创作,以开放的姿态,增加了电影的意外与惊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类型风格。虽然现在很多印度电影拍摄时都有了剧本,但开放式的“玛莎拉”创作风格,依然给电影演员及很多参与电影的人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和机会。
三、印度歌舞场景成为印度电影的标志
自1896年电影传到印度以来,印度电影在私营经济的投资、经营以及印度观众的热情支持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影年产量逐渐超越很多欧美地区的电影强国,数量持续保持在世界前列。①自有声电影产生以来,印度电影中大部分都设计了歌舞情节。尤其是在印度电影发展的前期,多个歌舞场景在印度电影中十分常见。影片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是印度电影与其他国家电影最明显的区别,已经成为印度电影的标志。
(一)印度电影:如果歌舞好,就成功了一半
印度著名导演戴夫·阿南曾说道:“印度的电影就是歌舞电影,最好的印度电影中的歌曲与舞蹈都非常动人,备受观众欢迎。如果歌舞好,你就成功了一半。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好的歌舞正是电影剧本的精华所在。”[1]
1972年,印度著名电影导演拉兹·卡普尔在《波碧》中开启了歌舞的时代。直到现在,在大部分印度电影中,不管是浪漫爱情片还是警匪动作片,甚至是科幻片、恐怖片,都运用了歌舞桥段。2004年,由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印度往事》时长将近4个小时,是宝莱坞商业片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该片还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随后,同样由阿米尔·汗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风靡全球,还有风靡中国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影片,其中都不乏经典的歌舞片段,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特色。
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源自历史与民间。印度的舞蹈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②印度各地流行的多民族舞蹈就属于民间舞蹈,这些舞蹈无疑是印度各地本土文化的一个结晶。例如在印度的旁遮普邦流传的民间舞蹈多样而鲜活,包括彭戈拉舞、格塔舞、秋莫尔舞等,被电影界广泛采用。印度的古典舞蹈与印度电影一样泾渭分明,分为南北两大体系,包括四大流派:婆罗多舞、卡拉卡利舞、卡塔克舞和曼尼普里舞。与舞蹈注重身体语言不同,手势是印度舞蹈最为传神的地方。演员们擅长用手来传情达意,双手能变化出20多种姿势;通过手势的演绎,将信息和故事情节传递给观众。电影导演还要求演员在歌舞场景中,通过对姿势、眼神、表情的最大化地演绎和表现,从而跳出影片想要表达、传递的韵味。因此,在印度电影中,优秀的演员都是跳舞高手,其面部表情也非常丰富。
音乐歌舞成为印度电影独特的标识的原因在于:首先,历经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歌舞已经融进印度人的生活,与之水乳交融,因此才能在印度电影中勃发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印度电影的时长大多在三小时以上,最初只是为了配合电影放映的中场幕间休息,后来则是为了调节电影的节奏和气氛,在影片当中穿插一些舞蹈和歌曲片段,让观众可以放松、调剂心情。再次,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100多个民族,仅官方使用的语言就有20多种。音乐成为各民族、各地人理解电影故事的无障碍因素。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舞蹈和歌曲,容易被使用各种语言的印度观众所理解与接受。因此,歌舞成为印度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发行者同时青睐的元素,逐渐成为印度电影独特的识别符号。
(二)独特的印度音乐,彰显传统与民族性
音乐和舞蹈一样,沁润了印度人的艺术、宗教和社会生活。泰戈尔曾说:“对于我们来说,印度音乐最重要的是有超群的意义,它使精神摆脱生活的琐事。它赞美人类的灵魂与事物彼岸之间的关系。”[2]自有声电影发展以来,印度电影中的歌曲就日趋丰富,印度电影中的歌曲大多悦耳动听,甚至有很多印度人因为音乐或者是演唱电影歌曲的明星而去欣赏电影,使得人们对影片百看不厌。印度电影《众仙之王》中的插曲就多达50首。
1931年,导演阿德希尔·伊兰尼将16支歌曲融入电影《阿拉姆·阿拉》中,这是印度第一部有声电影[3],开启了印度歌舞片的类型模式。随着有声电影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印度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早期的电影是由电影导演直接将印度戏剧舞台上所表演的音乐和舞蹈搬到银幕上而形成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种在印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现象:电影原创音乐出现了。1944年,孟买成了印度的音乐中心。孟买电影歌曲通常编曲特色明显,节奏较快,常使用大量不同的乐器,歌曲时长大约3分钟左右。随着国家的独立,印度音乐舞蹈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电影中得以进一步发扬。
20世纪初的十年间,印度音乐发起了一场北印度古典音乐的复兴运动。留声机的传入改变了整个印度农村的生活和印度音乐。留声机使音乐变成了一种可贩卖的商品。为了能刻录在唱片上,印度音乐做出了改变来适应唱片:印度的音乐家开始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演奏音乐。它跨越了印度存在已久的等级制度和语言障碍,从印度北部到南部传播开来。也许有些人的母语是孟加拉语、旁遮普语或者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可能根本听不懂电影中的印地语台词,但是电影音乐让他们能够随着节奏一起舞动。
相对于西方音乐拥有指挥,乐队跟随着指挥和乐谱进行演奏而言,印度音乐的表演更加个人化。在印度的音乐表演中,可能会看见一个二重唱组合中的两个歌手互相挑战,就好比是一场中国的山歌对唱比赛,他们可能在对手身上获取灵感,但同时也会将对手的表现当作挑战。
极具包容性的印度音乐人把世界上的乐器也吸收过来,纳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行列中。因此,印度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是多样的,它可以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印度的音乐人巧妙地把外国乐器及其独特的声音和印度自己的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正是通过各种元素的混合,才组成了和谐又独具一格的印度音乐。
(三)印度强化了歌舞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特性
早期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呈现的特点更多是娱乐性和过渡性,而当代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内容则更具国际化视野。音乐和舞蹈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和有效途径。历经百年的发展,印度电影舞蹈形式由早期的独舞或双人舞演变为大规模的群舞场面[4],电影配乐则融合了具有印度民族特色的音乐和东西方多种地域的特色音乐,形成了印度电影当中的“混合配乐”,视听语言也日趋丰富。
从电影叙事的角度分析,早期印度电影的歌舞场景很少具有叙事功能,大多是电影中场休息时的点缀、过渡,即使影片中的歌舞段落被完全删除,也不会影响影片叙事的逻辑和故事性。当代印度电影人对歌舞场景的运用已经日益注重叙事与场景的巧妙融合,歌舞场景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剧情,甚至成为叙事的转折与高潮。
特别是2000年以后,“新概念印度电影”——《起跑线》《嗝嗝老师》《三傻大闹宝莱坞》《小萝莉和她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等影片的出现,歌舞与叙事的融合加强,并且借歌舞加快了影片的叙事节奏,推进了叙事。2000年后,宝莱坞突破印度电影的传统创作手法,制作理念隨之更新,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印度电影——“新概念印度电影”。新概念印度电影在保留电影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好莱坞电影叙事与产业运作方法。[5]美国嘻哈说唱乐的传统被“新概念印度电影”所吸收,这无疑是一个突出的变化。这些歌舞叙事策略的变化是21世纪以来印度电影全球化叙事开启的重要特征之一。21世纪以来的印度电影中,每部影片都保持了5—6首的音乐发行量,在影片的预算中,音乐版权融资额度最高能达到25%,音乐营收可以占到电影收入30%—50%的份额。[6]
对歌舞场面的坚守与创新,成为印度电影融入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曾经在某一时期遭到诟病,印度电影也从未抛弃蕴含着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并积极向外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混合配乐”和歌舞形式。传统印度电影的歌舞场景时间较长,如今印度电影里的歌舞元素也在适当减少,剪辑的风格上也越来越趋向于时尚、快节奏的MV化,音乐风格也和西方不断交融,歌舞和叙事的融合也日趋完美。正因如此,印度电影才得以在坚守中,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在融合中呈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因此赢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
四、21世纪印度电影既坚守了民族文化,又对好莱坞进行了成功借鉴
印度是一个被宗教浸染数千年的国家,但是1947年印度独立,建立共和国政府后,明确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主张建立世俗主义的政府。世俗主义成为印度建国的标志之一。世俗化对印度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影响深远,电影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世俗化的进程中,印度电影也逐渐增加了世俗化的印记。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印度电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世俗化倾向。
新世纪的印度电影已经能够将歌舞与叙事进程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呈现本民族的风土人情。而这些个性鲜明的“世俗性”的歌舞场面,让印度电影赢得了更多国内外观众。
自2000年以来,印度电影人在探索电影商业化道路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用电影的方式对现实问题的呈现和反思。近年来,诸如《三傻大闹好莱坞》《起跑线》等对印度僵化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反讽,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世俗情怀。《噢,我的神啊》对印度宗教的认知和解读也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电影中的“神性”社会转变为“人性”社会。《摔跤吧!爸爸》《我的名字叫可汗》《P.K.》《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等充满商业元素的影片,批判现实的自省精神强烈,引人侧目和思索,艺术水准整体提升,赢得了国内、国际市场的青睐。
用电影的方式关照现实,在电影世俗化的进程中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在幽默诙谐中体现强烈的自省精神,不断创新、借鉴的影视艺术表达,让印度电影以梦的方式,停歇在尖锐的现实社会,不但不回避现实,反而用影视引人关注现实,给人以希望与启迪。这就是今天印度电影日益受到国际市场青睐的原因之一。
印度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印度电影发展的历史,使印度电影吸收外国电影创作的优点成为必然。尤其是印度电影借鉴、吸收了好莱坞及西方电影工业制度,促进了印度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印度政府针对电影制作也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令近十年的印度电影工业即便是面临数字时代,也依旧锐气不减。同时,印度电影人从未放弃做着适应本土观众的努力,而是在坚守中让它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叙事能力和色彩。有着80多年成熟的电影工业基础,印度电影人对于好莱坞类型片的借鉴成果是惊人的。然而,印度的宝莱坞并没有让自己变成好莱坞,而是依旧保持了宝莱坞电影的传统,故事充满民族性或蕴含本民族的历史,主角充满魅力,拍得通俗易懂,带着亲和大众、顺应民族情绪的特点。虽充满印度式的脸谱与幽默,其视觉创意和艺术表达却是好莱坞级别的。在顺应时代的洪流中,无论印度电影怎么变化,它的辨识度依旧没有改变。
结语
印度电影依托印度璀璨的文明、曲折的国家历史以及千年的民族习俗和传统,以不同于好莱坞,独具自身特色的方式,使印度电影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特殊魅力。印度电影发展百年以来,由最初的探索而至当下的勃发,正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坚守,以及在电影艺术创作形式上的创新和跟进,令印度电影在一个世纪后,依然充满活力和魅力,让印度电影真正成为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印度文化的软实力载体。这足以给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拥有更加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电影人诸多借鉴与思考。
①英属印度:英属印度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
②贺卫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研究——以印度电影国际化为借鉴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05):121-128.
①参见:贺卫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研究——以印度电影国际化为借鉴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05):121-128.
②[英]米希尔·玻色. 宝莱坞电影史[M].黎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27.
③参见:刘建.印度文化的底蕴及其现代化[J].现代国际关系,2004(10):16-18.
①杨仁德.印度的电影事业[J].南亚研究,1985(02):78-81;贺卫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研究——以印度电影国际化为借鉴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05):124.
②刘斌.谈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元素及产生根源[J].电影文学,2013(04):139-140.
参考文献:
[1][5]鲍玉珩,钟大丰,胡楠.亚洲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 J ].电影评介,2008(01):5-8.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文化集刊(1)[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166.
[3][印]菲罗兹·伦贡瓦拉.印度电影史[M].孙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62-63.
[4]孙建业.论当代印度电影的民族特征[ J ].电影文学,2017(01):21-23.
[6]陈雪飞.歌舞叙事:“新概念印度電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J ].当代电影,2019(5):171-173.
【作者简介】 冯晓华,女,云南丽江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高级记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创作、理论及融媒体研究;熊永翔,男,云南丽江人,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介传播史研究”(批准号:ZDZB2019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