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撞”老师就是问题学生吗?
2022-05-30赵良珮
赵良珮,北京市第五中学班主任、数学教师,中学二级,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东城区教育系统“青年成长营”成员。多次参与北京市教学评优课和研究课并获得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参与两项区级课题,参与编写两本教学类书籍,另有获奖论文、案例十余篇。
“老师,这是咱们班参加年级辩论赛的名单。”
“小杰?”我有些惊讶。
“是啊,老师!但大哥不上台,他是扮演对方辩友,帮我们模拟比赛。”
班长兴奋地介绍着他们准备辩论赛的计划,而我的思绪却不由地回到了半年前……
公开的“顶撞”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一对一向班里几个学生强调作业格式。轮到小杰时,我指着他的作业告诉他解答题必须有“解”字,没想到他打断了我,说:“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就问他:“你说啥?”他提高了音量,严肃认真地大声重复:“我不明白这样要求有什么意义!”
整个办公室都安静了下来,气氛变得异常凝重。我心里一下子冒出一团火,就问他:“小杰,你认为这样说话礼貌吗?你这样的沟通方式妥当吗?”他的音量降低了一些:“老师,可我是真不理解这样要求的意义……”我真没想到他会这样想,没等我说话呢,上课铃响了,学生们都先回去上课,我却在办公室久久不能平静。
几天后,我又收到了一位任课老师的“投诉”:全班有三位同学没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就有小杰。老师课上说到这事并再次强调作业要求的时候,小杰站起来非常严肃地问:“我想请问一下作业的意义何在?”引得课堂上全班哄堂大笑。就这样,在开学第一个月,小杰就这样两次公开地“顶撞”了老师。
小杰平时给我的印象是不太爱和人交流,性格比较急躁。这难道就是他“顶撞”老师的原因吗?我决定跟他聊聊。
背后的隐情
“我听同学说你在某某课上有点不愉快?”
“我觉得老师说的那个作业问题是小事,没必要这么注意细节。”
“可是老师这个标准是对整个班级的统一要求,并不是针对你个人……那你在课堂上这样说之后,大家都是什么反应? ”
“同学们都在笑,其实我只是说出了他们不敢说的话,他们心里是认可我的。”
听了他的话,我有些哭笑不得,却也觉得他坦率得有些可爱。
“你是真觉得作业没有意义吗?”
“不是,我就是不喜欢被当众批评。”
……
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小杰的心中存在一个“英雄我”。他的“顶撞”,其实是为了在同伴面前替自己辩护、弱化自己的错误,维护自己“英雄我”的形象。这个年龄的孩子,总是想得到同伴们的认可,我太能理解了,其实这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内心的不自信。看来,小杰的种种表现,并不是我起初认为的态度问题。
为了找出背后的原因,我调出了开学时他做的《学业发展状态测评》报告,重新进行了研究。测评结果显示小杰性格类型结果是ISTJ(内倾I,感觉S,思维T,判断J),而且在思维和判断维度得分极高,这样的孩子有时候会比较刻板,爱钻牛角尖,需要注重培养灵活变通的能力。
结合跟他的几次交流,再次证实了我对他“顶撞”行为的解读,由于他缺乏一些人际交往的常识,所以也就几乎意识不到这样行为有何不妥。在课堂上,当他想要提问或者表达看法时,常常直接站起来就说,以至于打断老师的讲话,引得其他同学偷笑,而他竟什么也觉察不出来。同学们都觉得他有时“情商不太在线”,似乎有些“钝感”,经常将同学们的玩笑话信以为真。
另外,他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有些低,说明他不够自信,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看来,我得想想怎么提升他的自信心,试着帮他融入我们这个班级大家庭。
塑造班级“大哥”
“听说班里同学都尊称你‘大哥,说明对你非常信任和肯定,那咱们就一定要拿出大哥的风范,说话做事的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这个身份。”
我知道班级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大哥”,本来是源自于小杰看似高冷的行为,但我想“大哥”一词也可以有积极的暗示吧。通过他的眼神,我看出他认可这个称谓,现在又听说了大家对他的肯定,他的眼中闪着光。
用“大哥”的标准要求他,这个办法很管用!每当他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我就会说,“你作为班级大哥,不能以身作则,怎么能让大家服你?”后来在一次课上,还没到提问环节,小杰就又打断了我的话。
我停了下来耐心地听他的想法,一直等他说完后,我先表扬了他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然后说:“大哥果然是大哥,让大哥先说,然后我再说。”大家都笑起来,回过头去对他比着大拇指,大家都听出来了这个善意的“吐槽”,但同时也给足了他面子。小杰也笑了,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下脑袋。
大概一个月后,一次体育锻炼结束,全班同学都陆陆续续离开操场,我却看见小杰朝反方向走,悄悄跟过去一看,原来他是去收集并归还刚才用的器械了。我按捺住自己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偷偷地拍下了照片。后来,我在班里隆重表扬他为大家热心服务的做法,表扬他作为“大哥”,非常有责任感。面对全班自发响起的热烈掌声,他的表情有些困惑,更藏着些惊喜。那一刻,我觉得他真正融入了班集体。
相信“相信”的力量
就这样,小杰好像慢慢有些不一样了。课上偶尔还是不分时机地跃跃欲试,但我惊喜地发现,我用眼神示意后,他就会用举手替代之前的随意打断。而且从上次交流后,虽然课下他偶尔还是会让老师哭笑不得,但再也没听说他当众顶撞老师了。另外,虽然小杰仍然不太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但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看似高冷但热心善良的人。在班级拔河比赛中,小杰受到了同学们热情的邀请,让他站在最重要的位置帮班级争得了荣誉。
罗森塔尔的“人际期望效应”实验中提到,要对学生抱有期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更需要我们付出爱与包容,在情感和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永远相信“相信”的力量;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揣摩想法,从各方面给予他必要的关怀和照顾,尽可能消除他的心理对抗,最大限度地尊重他、鼓励他,慢慢的,就会看到他的进步和改变。现在的小杰,不再需要通过“顶撞”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因为他知道,老师和同学们认可他,他有很多的机会去表现,去得到更加正向的肯定,來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老师,您觉得我们这样来安排辩论赛可以吗?”
“啊?嗯,我觉得你们都很棒……”
编辑/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