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打架各执一词,教师应该怎么办?

2022-05-30李彦秀

中学生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阳光房值日情绪

李彦秀,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15年,在班主任工作中有爱心、有耐心、有智慧、有策略。曾被评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北京市西城区“优秀班主任”。撰写的文章曾多次在市区征文比赛中获奖;曾在小学语文s版新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负责资源编辑等工作;曾承担部编版小语教材的试教和研究课等工作;多次承担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家电视空中课堂《同上一堂课》的讲授直播课任务;另外,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中心开发的教研平台中负责资源研发,撰写整合资源20余万字,为全国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备课研修提供资源支持。

一个周五的中午,我正在班里和孩子们一起热火朝天地做值日,两个女生手里拿着布,从“阳光房”里哭着跑回来找我告状,都说自己被对方打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肚子上还有个脚印儿。

叫她们到讲台前坐定,我准备细听理由。没有想到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她不给我布,还打我!”“你先打我的!”“是你先打我的!” 两个孩子情绪都比较激动,你来我往地几乎快在我面前吵起来了。我当时就火撞脑门子,差点儿忍不住大喝一声,让她们冷静下来。就在这时,其中一个孩子情绪失控地失声痛哭:“我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去阳光房了……”她的表现让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这时,围观的孩子开始议论:“至于吗?”“就是,多大点儿事儿啊!”

我心想,事情一定不会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就找来几个知情的学生了解情况。

原来是小A想帮忙打扫阳光房,跟小B借布,小B不借,于是俩人就争执起来了。

其中失声痛哭的孩子小A是我们班的“特需生”,平时总是忙着奔波于各个老师的办公室之间,忙着改错、补作业,同学们都了解这个情况,每到她值日的时候大家就抢着帮她把值日做了,所以她劳动的机会就特别少。那天她特意抓紧时间赶在中午大课间前补完作业,改完所有的错,就是为了能得到一个劳动的机会。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通过自己辛勤付出换来的宝贵的劳动机会。

而小B呢?是每天负责打扫阳光房的小组长,在我们班,每天只有被老师表扬的孩子才有机会去打扫阳光房,小B觉得小A平时总完不成作业,所以惯性思维认为她今天也肯定是没有经过老师许可,自己硬要来打扫阳光房的,所以迟迟不给她布。

这样的问题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听都有理,想想都没理。按照以往的处理方法,把事情搞清楚,再让两个孩子互相道个歉就算解决了。

可是我觉得这件事不能这样简单处理,因为事件的主角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从她的表现不难看出她受的伤害很大。如果是因为小小的争执,远不至于失声痛哭,说着“从今以后永远不进阳光房”之类的话。一定是这件事让这个孩子深深地伤透了心,她才会有这样的表露。

静下心来想想,到底是谁的错?谁应该先道歉?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我的当务之急是抚平孩子受伤的心,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再去处理问题。因为如果处理不好,这件事就会在这个孩子心中留有阴影,产生后续的影响。

另一个孩子一句简单的道歉能达到目的吗?小B情绪也这么激动,可能先给小A道歉吗?看着她们泪流满面的样子,我的脑子飞速地旋转着。

“在(6)班的三年多时间里,你们每天最在乎的事是什么?”我任凭着自己的情感,脱口而出這个问题。

小B毫不犹豫地回答:“来上学,当然最在乎每天学到了什么啊?”

但小A的反应却不一样。仿佛我的这个问题,又一次触碰了小A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神经。她再次失声痛哭,几乎是喊着说了以下的话:“三年多了,我每天最在乎的,是有没有人喜欢我,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儿!我喜欢这个集体,我喜欢大家,我想为大家做事儿。别不喜欢我,我能写完作业……”

这样的回答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但却在我的意料之中。“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是我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育中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既尊重教育规律,又尊重个体差异;既接纳每一次意外事件,又接纳每一个犯错的孩子。有的时候理解孩子的做法,与孩子们共情,远远比区分事情的对错重要多了,毕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塑造人——每一个具体的事情也好,每一个教育活动也罢,都是塑造学生的途径罢了。

很长一段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一个人的眼角都悄悄流下了泪水……

这时,小B走到了小A身边,轻轻地抱住了她,并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对不起,我挺喜欢你的。”

听了小B的话,两个人抱在一起大哭起来。我倒显得有些多余了。

从此以后,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是泪水化解了这场矛盾,是“理解”串联了两个孩子的心,而老师,只是架设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而已。

上面的故事,在大人看来其实只是一件小事,尤其对于老师而言,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但是在孩子心里,这是一件天大的事,关乎她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冷静地思考,整件事中谁也没有做错,只是缺乏足够的沟通。如果教师这个时候简单处理,可能会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如果这个时候抽丝剥茧去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追究谁对谁错,最终错失了疏导孩子情绪的最佳契机,也得不到好的结果。

我们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让孩子自己内心的情感爆发出来,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编辑/王语嫣

猜你喜欢

阳光房值日情绪
温暖的“阳光房”
外婆家的阳光房
一楼和顶楼的阳光房该如何设计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值日歌
小熊值日
阳光房
小河马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