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红色旅游的智能观光车座舱设计路径研究

2022-05-30谢孙郑杨硕

设计 2022年1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

谢孙 郑杨硕

关键词:智能座舱 功能体验 景区观光车 红色旅游 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U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7-0024-03

引言

作为文旅融合表率的红色旅游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在传承中国革命精神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党100周年的整体氛围烘托下,红色旅游作为当代人民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据数据表明当前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已走向峰值,新一轮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亟需新的刺激动力和创意方案。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现有的景区游览观光模式已不再符合国家动态防疫的要求,这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升级当前的观光游览方式,在筑牢疫情防控和安全底线的同时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观光需求。观光车作为可引导游客穿梭游览于景区各景点之间的工具可减少人群间的接触,也是影响游客观光体验的关键因素。作为连接各景点与游客的媒介,观光车功能设置的创新升级能带给游客全新的体验,其新的科技赋能形式不仅可以辅助景区红色文化的传播,还能构建更富吸引力的游览场景。

一、景区观光车的使用和研究现状

目前在全国各旅游景区内常使用的是符合低碳环保标准的电动观光车,还有部分景区使用更科技的无人驾驶观光车。在当前文旅发展的热潮之下,各大旅游景区都纷纷着眼于旅游产品内涵、路线规划、娱乐食宿等景区文化建设上,却忽视了在游览体验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观光车功能和设置上的升级。大部分景区观光车的功能和使用场景非常单一,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主要是作为游客的代步工具,承载的是点到点之间的运输功能,在驾驶司机的控制下仅起着引导游览的作用。景区观光车除了基本的安全保障外,并不提供其他功能性的趣味体验。

根据在中国知网上分别对关键词“观光车”和“智能汽车”检索结果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对观光车的研究方向有近一半是关于实现观光车能源的低碳环保,停留在产品本身的性能研究,而忽略了观光车实际服务对象游客的体验感受;智能汽车的研究则比较多的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方向,无人驾驶十分注重路面与车的协同能力,面临着技术难落地和安全事故频发等系列问题,相比之下座舱的智能化才是在时间近端能实现落地、可切实提升用户体验的研究点。

二、智能观光车座舱的定义与范畴

(一)智能观光车座舱的定义:对照传统车机的缺陷,我们清晰了对理想智能座舱的定义:它应该能够同时涵盖车载信息娱乐和驾驶信息两个领域,能够为用户提供直观、高效的人机交互,并且支持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以实现完整的自动化操控体验[1]。基于当前智能座舱的定义,文章提出智能观光车座舱是基于智能汽车座舱的发展将交互环境由驾驶场景转变为观光场景,座舱设计将不同于传统的汽车驾驶舱设计,它脱离了常规驾驶舱的设计理念,摒弃以驾驶员为中心的功能体验,而是聚焦于乘客在座舱内的功能体验。

智能观光车座舱将以游客为中心基于功能体验来进行设计研究,通过全方位分析游客在不同游览场景下的行为习惯,优化座舱的功能设置以满足不同属性游客群体的差异化观光需求。利用虚拟导览、窗外环境增强现实、旅客感知交互、整合型人机交互屏幕界面等人机交互技术创新升级座舱的设置,将观光座舱打造成传播红色文化、辅助游览观光的新型助手——有限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即有性格和意识能与乘客自然互动、共情共生的智能“导游”。

( 二)智能观光车座舱的范畴:唐纳德·诺曼(Donald A.Norman)将设计和设计的目标(即用户最终是如何享用一项设计的)划分为本能层(visceral)、行为层(behavior)、反思层(reflective)[2]。基于该设计观点延伸,文章认为智能观光车座舱的功能体验具体对应在感官体验、交互体验以及情感体验上,从感官层面逐步升华到情感层面,三种体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在结合真实的观光游览场景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受众提出打造具有定制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座舱功能体验。文章提出的概念级智能座舱适度忽略汽車的外观造型,主要是基于具体的服务场景,结合时下智能座舱的前沿技术,以座舱的功能体验为设计载体,来探讨未来的游览观光体验。

1. 定制化的感官体验:观光车座舱的舒适性是游客评价观光体验好坏的第一要素,感官体验是衡量座舱舒适性的标准。座舱内饰是观光车作用于游客感官体验最直接的通道,是影响游客感官体验的决定性因素。内饰设计对象包括灯光、香氛、座椅以及把控温度和湿度的设备等。智能座舱的感知系统采用旅客感知交互技术通过生物识别分析乘客的情绪和心跳、体温等生理信息,根据乘客在不同场景下的感官需求变化,实现内饰空间的自主调整,提升座舱舒适性并构建最佳的观光环境。例如根据场景的变换搭配合适的香氛和灯光,当在自然生态风景中时,可以为乘客释放花草树木的气息香氛,开启自然光模式。

不同游客的感官需求是有差异的,对于旅客感官体验的精准思辨,是定制化设计的重要前提[3]。通过大数据、生物识别、环境监测等智能技术手段,智能观光车可作为移动终端收集游客的信息数据,深入学习并预测各类型游客的行为习惯,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以带来多样化的感官体验。比如,座舱总体结构可以随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的变化进行重构,基于座椅智能调节技术设计舱内旋转座椅,游客可在具体观赏模式下依据定制化的用户指令调整座舱空间的布局和具体位置,制定不同氛围的场景模式,包括休息模式、观光模式、交流模式、学习模式等。

2. 多样化的交互体验:交互体验设计是设计用户与产品(服务)间互动行为及整体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决定用户与产品(服务)进行交互时的感受与行为[4]。人与智能座舱的交互过程包括感知、实现与反馈三个步骤,首先座舱感知用户输入的信息,然后通过特定的功能设置实现用户需求,最后向用户反馈可理解的信息。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场景下用户输入信息和座舱反馈信息的交互行为和交互方式的设计。随着技术的进步,交互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智能座舱将针对不同的用户人群和使用情境,引入手势、面部识别、语音、App等方式实现对座舱整体系统的控制,构建多模态交互体系。

“智能”理解为具有人的某些智慧和能力,未来的智能座舱交互技术必然朝着如何利用人类自身所具有能力的方向发展,使乘客能够与座舱自然顺畅地进行交互活动。自然的交互方式建立于人的感官之上,未来的交互模式必然是多感官融合的,座舱的交互方式将从“视、听”发展到多维度交互,以多感官联动的形式为乘客打造更真实、自然、具身的体验,实现多样化交互方式的有机的结合。通过多屏幕、立体环绕音效、AR、VR、车载香氛、氛围灯、语音、旋转座椅等技术,打造不同的交互场景,让游客可以在座舱内实现观看视频、玩游戏、睡觉休息等活动。

3. 多元化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在对象情景中产生的,它作为人对自身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实际的或猜测的状况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或主观感受,总是依赖于满足需要的客体[5]。旅游情感是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受旅游对象影响产生的情绪与反应[6]。红色旅游情感体验属于文化体验,旅游者借助自身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接受红色文化所传递出的文化符号,从而解读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最终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7]。我们可以把具有文化传播职能的景区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空间,游客通过与文化空间的交流和互动获得文化体验。智能座舱作为连接人与文化空间的媒介,能建立起人与文化空间之中辅助叙事的交流层次,向游客传递文化信息。

观光车座舱基于定制化的感官体验发挥着营造情感化氛围的作用,通过贴合游客喜好的香氛、氛围灯、背音效景等元素的有机整合烘托观光环境,在不预先影响游客对文化空间诠释和理解的同时,拉近游客与文化空间的距离,与游客发生情感上的互动。不同的游客会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来看待文化空间,他们对同一文化空间的理解可能不同,与之发生互动的方式也会不同,智能座舱多样化的交互体验也可以提供广泛的互动方式讓人去感知文化空间。同时通过识别游客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分析游客的情绪,对游客作出正确的情感判断,从游客细微的情绪渗入,辅助游客从实物观赏上升到文化层面的情感体验。

三、智能观光车座舱的具体功能场景分析

通过旅游的形式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首要任务,当前游客学习红色文化是通过大量标识牌说明介绍。景区各景点的观赏具有时效性,瞬间的视觉愉悦体验并不能为游客带来永恒的记忆存续,枯燥的文字介绍难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智能观光车座舱作为连接游客与文化空间的媒介可以供特别的功能体验来加深游客的感受、延长游客的记忆,帮助游客建立对红色文化空间的认知模型。提升用户体验要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产品设计理念,所有智能座舱功能都应该始终贯穿用户使用场景,满足用户使用需求,解决用户使用痛点[8]。基于文章阐述的智能观光车座舱范畴,提出以下三个座舱的功能场景。

(一)导游功能场景:旅游游览的本质是获得愉悦感,尊重体验者的个体性和主观性,从体验者的兴趣点出发,重视对体验者的感官刺激,增加趣味娱乐项目,可以引发体验者的愉悦情感[9]。传统的景区观光车在游览过程中仅为游客提供最基础的运输功能,难以满足游客趣味性的感官体验需求。导游功能是基于定制化感官体验以内饰设计为载体在游览过程中为游客提供趣味性体验。趣味化设计体现在车内的娱乐功能上,座舱将构建以虚拟导游、音影娱乐、实时游戏、线上音乐会和现场视频直播为主的娱乐场景,基于智能语音系统整合全息投影、VR、AR、智能表面、透明显示玻璃等多种先进的显示技术,实现包围式屏幕动画播放、实物讲解、多屏联动全视角展示等娱乐功能体验。在不同娱乐场景下,座舱将变换相应的内饰主题风格来迎合体验者的兴趣爱好。

(二)导览功能场景: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爱国学习教育。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根植于身体行动,经验建构于具身交互,认知与思维是在身体、心灵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10]。具身认知理论为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互动性的沉浸式学习环境能更好地帮助游客构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模型。导览功能是指基于多样化的交互体验辅助游客观看景物。针对不同景点类型所传达的环境信息,导览功能体验将适配不同的观赏模式,给游客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机会。基于智能车窗屏幕技术座舱可通过车窗屏投射出环绕式超宽视角的车外景色,用手势交互方式调节可视角度,延长车窗屏投射车外景色的时间。视频是传达信息最高效直接的方式,结合窗外环境增强现实和游客瞳孔识别追踪技术,座舱将以个人为中心播放AR动画来复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场景。

(三)导读功能场景:物态的中国红色文化,主要是指有形的旅游资源,以革命历史遗迹以及遗址和事件发生地等为主,如果不讲解,即便游客通过欣赏能够产生直观的感受,也无法准确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11]。目前游客对景区文化的了解是通过导游讲解、讲解器介绍、标识牌说明和二维码扫描讲解等方式。落后的传播手段导致游客们的游览状态普遍停留在景点拍照“打卡”层面。导读功能是基于多元化的情感体验辅助游客深层次了解红色文化。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在舱内投射出虚拟“导游”形象,通过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乘客可与之对话。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座舱的感知交互技术会识别游客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主动对游客心境做更深层次的解读,以此来实时调整座舱内的灯光、香氛、音乐,让游客产生共情和强烈的代入感,逐步从感官和行为交互层面的体验上升到情感层面的体验。

四、案例分析——“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红色旅游区

(一)武汉抗战第一村背景介绍:姚家山位于武汉市,距市中心90公里,为黄陂北部门户,北连大悟,西接孝昌,是历史上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战略要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新五师司政机关和鄂豫边区党政机关的驻地,有“武汉抗战第一村”之称[12]。姚家山红色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武汉最具红色历史底蕴的抗日战争的堡垒,以李先念、陈少敏、任志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和姚家山人民曾在此共同谱写了一段段团结抗日的英雄故事。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景区提出将姚家村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普适性红色旅游基地。

姚家山红色旅游景区的观光景点分别为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司政大礼堂、枪械所、印刷厂等红色旧址,景点分散在一个不规则闭环形上。其旅游的内容主题是通过遗址景点的参观了解到其背后的红色历史故事。当前的游览方式是从正门开始沿修建路线依次观光,过程中有关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介绍、抗战先烈事迹的讲解、陈列馆物品的展览全都倚赖游客自主的视觉观赏,与文化空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形式呈现出单模式性和抽象性。像这样“一看到底”式的观光游览模式很容易让游客产生与文化空间的分割感,使游客对景区所宣扬的历史文化一知半解。目前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使得红色文化在游览过程中的输出不能为游客创造良好的记忆点,难以让游客受到景区红色文化的熏陶。

(二)基于“三导”场景的设计路径

1. 以情境塑造需求为主的导游功能:将历史故事置于一种特定的情境,可以加深游客的理解,拉近观者与历史遗迹之间的距离。座舱在导游功能层面将为游客塑造聆听故事的情境。座舱会提供已制定好的迎合游客兴趣喜好的各种情境主题,比如在人物角色代入情境主题下,提供李先念、陈少敏等主要领导人、姚家山村民等角色故事线,当游客选择新四军五师领导李先念的角色后,座舱将带游客以李先念同志的第一视角来重新“经历”历史,通过智能导航引导游客按照李先念同志的历史活动轨迹顺序来参观其工作旧址和生活故居,如图1。座舱也将根据历史故事主题情感的变化实时调整内饰风格情调来构建情境化的环境氛围。通过座舱的多屏幕联动和包围式屏幕设计复现曾经的历史场景,模拟置身历史场景中的真实感,随着场景的不断切换,实时搭配不同情调的音乐、灯光、香氛等。比如在介绍到李先念率领新四军在姚家山开辟抗日根据地时,搭配令人情绪激昂的香氛、音乐和灯光以增加虚拟场景下的氛围感。

2. 以信息反馈需求为主的导览功能:以文字、图片形式为主的传统景区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容易让游客产生“景致疲劳”,导致游客获得的信息量参差不齐,有悖于姚家山红色旅游区建设普适性爱国教育基地的初衷。座舱在导览功能层面将提供可互动的红色文化多模态信息反馈方式。座舱通过基于透明玻璃显示技术的环境识别监测系统,可主动识别并翻譯游客指定的沿途遗址建筑,把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的相关视频、照片以及文献资料进行串联整理同步投射在车窗屏上,如图2。游客可运用触觉、语音、车内视觉等传感器智能技术的交互方式控制座舱信息的展示。比如在参观到司政机关大礼堂旧址时,座舱主动识别建筑并将新四军五师领导在大礼堂开村民动员会的影视资料和历史照片展示在车窗屏上,游客通过触控交互方式浏览座舱反馈的信息。同时座舱将整合视频照片、音效、香氛等多感图1 导游功能场景图图2 导览功能场景图图3 导读功能场景图知信息以车窗屏联动的形式为游客创建一个可移动的立体沉浸式体验音影室,打造身临其境之感,加深游客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印象。

3. 以特色讲解需求为主的导读功能:姚家山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人群年龄段的跨度很大,座舱在导读功能层面将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游客群体制订具有特色化的讲解模式。通过座舱音频管理技术[13]为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创造独立的私人音区。同时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在舱内投射出具有姚家山红色文化特色的虚拟抗战烈士作为“导游”形象,以语音交互的形式借抗战先烈们的形象为游客“讲述”抗战故事,如图3。年龄小的游客由于自身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甚为单薄,座舱将采用音视频结合的方式在“导游”解说的同时播放相关的AR动画和资料图片,让历史故事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针对正在形成价值观的青少年游客,座舱在展示实物的基础上采用对答的方式与游客进行互动,启发式的引导青少年梳理历史脉络。中老年游客作为耳濡目染听革命历史故事甚至是亲身见证历史的人,他们对遗址旧居往往怀揣着更浓厚的情感,因此采用情绪烘托式的讲解模式,在细致化介绍的同时播放应景的红色金曲、诗歌颂词、名人语录来营造氛围感。

结语

智能观光车座舱与红色旅游的创新融合可以驱动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旅行观光是一种娱乐体验,通过智能观光车产品生态模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座舱能为游客提供另一种独特的娱乐体验,双重娱乐性的观光体验能极大化地调动游客参与红色旅游的活跃度,带动红色旅游新一轮的发展。同时智能座舱能减少游客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在疫情期间对景区游客流量的控制与管理起着帮助作用。文章对于未来智能观光车座舱功能体验的构想是基于现存的技术和理论,但技术实现距真实使用场景下的产品体验还有一定差距。此外不同景区有各自的地理特色和文化特色,具体场景需具体分析智能座舱的功能体验,中国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章所提的场景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红色景区的观光模式。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西藏红色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红色旅游——革命精神的传承——重庆“红岩联线”的一点思考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