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影视作品中华人形象的流变
2022-05-30高如李想
高如 李想
《我是丽》海报。
《中国纺织商人》海报。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华人形象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电影对华人形象的塑造,往往反映着创作者及当地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诠释,同时也体现着当地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如何定义自我与“他者”。近年来,随着意大利境内华人数量的增长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意大利以华人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9年间意大利就上映了超过25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华人题材电影,如《夜晚仍旧属于我们》(2008),《华人社区》(2008)、《我是丽》(2011)、《王先生光临》(2011)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建构了不同时期的华人形象,讲述了华人在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融入过程,体现了意大利社会对华人以及中国的态度转变。虽然这些电影呈现的华人形象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嬗变,但对华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仍然带有东方主义色彩。
不变的“他者”
“东方主义”原指对东方各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著名学者萨义德指出,它是西方人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萨义德认为,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所呈现的“东方”无法反映任何一个真实的东方文明,甚至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在这种视角下,意大利影视作品所塑造的华人形象长期代表着一种与意大利主流社会相映衬的、对立的、异质的边缘文化。
这些作品多以意大利代表西方,以此为出发点审视和批判中国及东方文化,其展现出的对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他者化”想象和认知往往是刻板、僵化的,不仅在强化着意大利境内华人的边缘化状态和融入社会的难度,同时也在不断建构意大利主流文化所希望确认和维护的“自我形象”。
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中国人走出国门移民意大利。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意大利政府也在不断吸纳包括华人在内的外国移民,为本国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早先到达意大利的华人在当地立足之后,开始为国内拥有移民意愿的同胞提供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从90年代开始,这样的链式移民让意大利华人数量迅速增长。很多华人到达意大利之后直接在华人族裔圈子内就业或开展经营活动,米兰、佛罗伦萨、普拉托等城市还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华人社区。然而,作为廉价劳工被引入意大利的华人和其他移民多集中在工业区或者族裔网络周围,与意大利主流社会交流有限,意大利民众对华人和中国的了解也不多。意大利的影视作品在呈现这一时期的华人时,多将他们刻画成卖散的摊贩或者华人工厂的工人等,集中在社会底层,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
進入20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体量庞大的中国制造业开始参与全球化竞争,在轻工业尤其是服装代工领域对意大利的时尚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地的部分华人企业逐渐站稳脚跟,利用族裔经济内部的资源发展,扩大自身的经营,或者结合中意两国的生产要素开展跨国经营。面对这些竞争,意大利的媒体语言经常将境内已具规模的华人社区、日益崛起的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建构为与意大利主流价值观相对立的、无序的存在。在呈现这一时期的华人形象时,很多影视作品往往不假思索地给华人经营的产业贴上“具有威胁性的”“非正规经济的”标签。比如电影《赌徒戈尔巴乔夫》(2010)直接将华人经营的餐馆刻画为秘密开展犯罪活动的基地。这类作品加剧了当地华人所面临的歧视和主流社会的排斥,限制了华人在当地社会的跃迁渠道。
华人形象的逐渐改变
2010年前后,意大利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逐渐发生改变,电影中开始出现一些事业有成的中国企业家,但仍被描绘为全球化竞争中的受益者、意大利相关领域的竞争对手,以及需要谨慎对待的合作对象,比如电影《中国纺织商人》(2009)、《中国人的占领/就业:普拉托制造》(2009)等。这些作品中的华人企业家往往被刻画成外来的、强大的对手,善于利用资本的规律,实现企业的扩张,并试图收购意大利的本土企业等。比如在电影《王先生光临》中,代表华人的角色是一位姓王的外星人,他出现在意大利并非为了旅游观光,而是为了计划征服意大利,甚至是整个地球。
《王先生光临》剧照。
《中国人的占领/就业:普拉托制造》剧照。
这部作品上映时,意大利境内的中国移民数量已经经历了十数年的迅速增长,引起了意大利社会各界的关注。这部电影试图将华人塑造成外来的“他者”,反映并迎合了当时一部分意大利民众对华人以及中国的刻板印象。
在这类影视作品中,尽管意大利已经无法在经济实力上居高临下地俯视华人和中国,但仍旧试图在道德层面对华人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贬低。这类对华人的“他者化”想象中充斥着很多缺乏根据的刻板印象。但也可以从中看到意大利电影塑造的华人形象经历了从落后的“他者”到强大而具有威胁的“他者”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当地华人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融入困境、中意之间国际地位的动态对比,以及由此激起的意大利社会的危机感。
超越东方主义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一部分意大利影视作品在刻画华人形象时做出了一些非常可贵的超越东方主义的尝试。不论这些尝试是否全面、成功,它们都向受众传达着对当地华人社区以及中国文化的不一样的解读。比如,电影《中国纺织商人》虽然展现的是成功的华人企业对当地部分日益衰败的纺织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但也有意引导观众类比和反思早期意大利中小型家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历程与华人族裔经济的相似之处。至少在经济活动领域,类似的电影开始尝试解构主流电影叙事中对华人社区的刻板认知,开始认可华人以及中国经济崛起对当地经济的积极贡献。
在文化和社会交流方面,近些年来也有一部分意大利创作者开始呈现包括华裔在内的广大移民群体在意大利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融入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旅居意大利的一部分华人二代和三代也开始积极参与影视作品的创作,或者作为电影的主角,来呈现自身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以及刻板印象之外的真实的、具体的、丰满的个体体验。比如《咫尺天涯》(2016)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了华人二代在建构自我认同、寻求归属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割裂与求索。
在类似的作品中,这群在他乡的华人开始尝试拿回话语权,自己来讲述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此外,随着流媒体平台的发展,微电影和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相较于传统电影而言,它们在资金,技术、时间上的要求要低得多,也改变了影视作品传播和观看的方式。包括华人在内的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个体和社群也可以拿起镜头,呈现和传播自身的经验和文化。
意大利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下,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关于华人形象的影视作品出现两股新的趋势:一部分意大利电影人积极平等地展现与当地华人和中国文化的友好交流;另外就是意大利境内的华人主动参与传统影视作品或者其他视频内容的创作之中。我们可以期待,意大利影视和传媒将会把更加立体、多元的华人形象呈现出来,中意文化交流也会迎来一个更加平等、真诚、友好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