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22-05-30姜喜芹
姜喜芹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主要的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其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为德育渗透构建一个优质的平台。
全球时代下,道德教育备受关注,已然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识。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施行,我国十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学校德育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以综合性为主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符合改革趋势,而且还充分彰显了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从德育角度分析,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德育的关键性内容与载体,将新课程与德育课程相融合。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以德育为核心”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而应将其贯彻执行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以创新理念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改革融入整个课程体系改革中。对此,如何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是初中教育的重点问题,广大教师应积极研究与思考。
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与优势
新时代下,我国十分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德育则是核心素养的关键。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只注重学生智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德育只是单纯说教。因此,如何有力地促进德育改革及提高德育质量,是现阶段初中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且更全面、深层次地了解所学知识,积极内化知识,以此来强化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能够把德育渗透其中,而且可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热情。所以,教师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德育,可促使两者的融合,为学生设计更丰富、更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且为德育工作提供优质的条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的优势如下:其一,题材选取较为广泛,可丰富德育内容。教师可将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纳入活动素材中,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具特色的素材。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积极优化个人素养,并巧妙地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融合,以此丰富对社会的认知。其二,形式日益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强化其综合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讲解与传输知识,往往不注重德育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往往流于形式,却没有真正贯彻执行。特别是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德育常常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彰显,如此才可获取最大化的教育成效。然而,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并未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学生所吸收的德育知识较少。
(二)德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教师往往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具体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德育方案,设计趣味性的德育活动。然而,目前从课程德育现状分析得知,德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尚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枷锁,从而造成德育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学生参与课堂热情较低
不管哪一种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加,且要求师生密切配合,如此才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从目前初中综合实践课程分析得知,学生参与积极性较差,其原因在于教师依然习惯于采取说教法引导学生,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十分枯燥无味,同时对德育活动的参与性较低,兴趣不浓。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综合实践课难以顺利开展,也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德育渗透路径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改变传统呆板的说教方式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提到:思政课是开展公民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渠道。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觉悟而言,其提高的关键在于规范与训练相关行为,要求其做到“知行合一”。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觉悟、外化为行为的关键在于学生深入实践,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对比、去检验,并真切地意识到“内化”与“外化”的意义。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形成坚定信念“催化剂”的强大力量。所以,教师把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素材相融合,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与以往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高效解决问题。同时,教师精心创设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内心情感,诱发情感共鸣。如此,便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促使其深刻体会教材内容。例如,在“珍爱生命”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四川地震事例,以鲜明的反差诱发学生情感共鸣,组织学生开展热烈讨论,引导其对生命进行深入思考,强化学生的人文情怀。又如,在“学会与父母沟通”课堂教学中,上课前先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同父母相处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将家长请到课堂讲一讲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积极探究与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他们同父母出现烦恼的原因,并在学生与家长积极互动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构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样的课堂异常活跃。
(二)走出校園,让学生明白责任与担当
对学生而言,学校就好似一个象牙塔,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影响下,不仅正面约束了学生行为,也影响了其天性。然而,社会特别复杂,进入社会后各种不良品行逐渐显露出来,也会由于性格差异而被伤害。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局限于学校,而应积极深入真实的社会生活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与了解人情世故。例如,组织学生在路况复杂的路口督导交通,切身感受交警的辛苦,且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同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而言,社区活动是主要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做义工,在密切接触过程中,可强化学生风险意识,并自觉承担帮扶弱势群体的责任。另外,青春期的初中生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当看到孤儿酸甜苦辣的生活后,学生便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福,从而感恩父母、珍惜生活。
(三)身正为范,利用榜样作用开展德育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主要学习对象,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彰显的美好品德与品行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将来的发展。相较于其他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动态化特征比较明显,工作较为烦琐。对此,教师应精心组织与安排,确保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同时,教师应真心对待学生,用心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如此不仅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自觉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并积极为集体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当然,不只是教师,社会上、历史中也存在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可借助传统节日、纪念日的契机进行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清明节组织“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可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革命烈士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爱国情怀。劳动节组织开展公益性社会劳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劳动技能,而且还能够切身感受到各行各业的艰辛,学会感恩与尊重,真诚地向劳动人民致敬。
(四)家校合作,开发网络媒体的德育功能
在传统教育理念上,学校往往是德育的唯一主体,然而学校生活却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对此,教师应积极突破德育局限,借助最新的网络通信技术,密切同学生家庭的沟通与交流,有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成效。家庭德育在环境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深刻影响着学生心理与品德,然而因学生家长教育理念与能力尚存在不足,因此德育效果并不理想。而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便捷,教师可利用手机辅助家长开展德育,积极向家长普及德育知识,以此来提高家长的德育能力。例如,在开展“感恩服务”实践活动前,教师可先利用家长微信交流群推送活动相关内容,并告知德育融入的有效方法,确保家长能够精准地把握德育契机,进一步升华活动主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能够渗透德育,强化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应建立完善的活动管理机制及内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德育知识,构建合作性活动模式。针对教师来讲,应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同学生一起探索,精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德育之花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