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造情感共鸣

2022-05-30谢重阳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朗格苏珊

摘要:文章通过研读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等著作,从苏珊·朗格对情感的界定是人类的情感而非个人情感出发,基于苏珊·朗格的观点探讨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艺术情感具有自明性、动态性和超越性,介绍艺术家如何在绘画和音乐中体现情感,来论证艺术创造了情感共鸣。

关键词:苏珊·朗格;艺术;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0 前言

苏珊·朗格作为20世纪哲学史上少有的一位女性哲学家,其艺术符号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她的理论将艺术与情感有机结合,将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定义为艺术,认为艺术产生于情感,也创造了情感共鸣,使艺术有了生命的意味。本文通过研读苏珊·朗格的著作,并结合一些研究苏珊·朗格的学者的观点,探讨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1 苏珊·朗格对情感的界定

在苏珊·朗格之前,情感被看作內在生命活动的表达,是一种可与实际产物分离的情绪,而从苏珊·朗格开始,情感被视为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被看作过程而非结果。她强调人的感觉能力是生命机体的重要组成。她在《艺术问题》中将情感比作生命浪涛中最为“突高的浪峰”,将情感的形式比作生命的样式,认为情感的产生与消亡和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密不可分。“情感的形式并非那种机械的物理活动,而是各种情绪和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反映了生物存在的方式”[1],通过苏珊·朗格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她认为人类所特有的情绪和情感,成了人类精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讨论过人类的情感,苏珊·朗格也对艺术家的情感进行了定义,她先是强烈地否定了科林伍德的观点,伍德说艺术是“为我们自己创造一种想象的经验或活动,从而表现了自己的情感”[2]。他的观点突出强调了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融入的个人情感,伍德将这种个人情感视为真正的艺术,而苏珊·朗格认为只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艺术情感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然后提出了艺术情感表现的客观性观点:“艺术家所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正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1]她以舞蹈为例说明了个人情感和人类情感,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情感并非个人当时表现出的情感和情绪变化,而是舞蹈创作者基于人类情感产生的表现。本文讨论的情感均是人类情感,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一种本质情感,是情感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苏珊·朗格进一步指出,人类内在生命过程中的一些极其复杂而真实的生命感受,相互交织并不断改变强弱,无规律地流动。这种内在生命的情感变化,强与弱的矛盾冲突,时而出现,时而爆发,时而又会忽然消失。在交叉与重叠中,不断闪烁,不断改变形状。通常这些感受只会被人们模糊地意识到,很难通过一定的逻辑表达出来,却展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生命形态,这种形态如同生命的内在活动,是人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得出结论,苏珊·朗格对艺术中情感的界定就是,广义上人类所能感受的一切心理体验,也就是人类的情感。

2 苏珊·朗格观点下的艺术与情感

2.1 艺术情感有自明性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情感有自明性。在苏珊·朗格的符号理论中,一个符号的形成具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特征,而这两方面的特征并非二元对立的,她认为艺术表现的本质内容和目的是情感,而形式是艺术情感的载体,艺术表现的情感与艺术构造的符号形式是一体的,艺术情感具有符号意义的自明性。

在功能意义上,苏珊·朗格认为符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符号,是语言习惯的一种推导,符合符号理论功能的基本原理;二是艺术化的抽象符号代表,发挥了符号的感官情感功能[3]。它不再指向某个抽象的概念,其意义就在于艺术构造本身。艺术形式本身的颜色、构成、风格及其关系并没有展示出自身以外的含义,艺术所展示出来的情感和本来就客观存在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可以使观者感受到其本身蕴含的情感意义,这就是艺术情感具有符号意义的自明性。

2.2 艺术情感有动态性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情感有动态性。卡西尔的代表作《人论》中写道:“赫拉克利特认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格言如果对于科学家的太阳不适用的话,对于艺术家则是真的。”[4]艺术作品虽然是静态的符号化表现形式,但所展现出来的不断变化和律动的情感,产生了艺术情感的动态性,也就有了动态形式。苏珊·朗格认为生物的存在方式,在生命从诞生、生长到死亡这一基本规律之上,人类的内在生命与情感结合,视生命的集中体验为情感体验,同时也将心理活动中的情感看作一种基础的生理活动,将情感生命化。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这个过程中,个体生命不断涌现又不断消失,而人类生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类一直都存在于这段历史长河之中。人类历史进程是不断运动的,只有不断运动,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命进程。在苏珊·朗格的理论中,生命一直在追寻形式上的永恒,但这个形式上的永恒并非生命的最终目的,生命的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可以一直追寻、在追寻过程中又可以不断实现和完善的永远在运动中的方向标。这个目的依靠的是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本身就处于不断运动、无休止变化的过程中[5]。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就是生命的一种动态展现,一直趋向改变,不间断地运动。而经典的艺术作品如传统绘画或者音乐本身,虽然是不会自我发展和改变的静态呈现,但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人们动态的生命一直交相呼应,正是因为生命的动态过程中包含了艺术情感,所以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情感有动态性。

2.3 艺术情感有普遍性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情感有普遍性。她视艺术为一种符号语言,在人类生命的历史活动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艺术符号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人类情感是最普遍的,而这种普遍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是人类拥有的本质客观情感。前文提到这种客观的人类情感才是艺术情感研究的范围,艺术家使用各种抽象或具象的符号创造作品,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融入了人类的情感表达,因此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情感和人类的艺术情感在逻辑上是相同的,正是基于这些客观的、普遍的艺术情感认识,人们才得以欣赏艺术作品。

与苏珊·朗格有着类似观点的法国美学家维隆将“情感的表达”定义为艺术。德拉克洛瓦说:“人即使练习作画,感情的表达也应该放在第一位。”“情感说”的代表人物列夫·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在重新感悟曾产生的情感以后,用高超的艺术技艺,借助音符、颜色、曲线、语言、动作等表现方式,再现当初的情感,并使观者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可以再次激发近似的情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得以实现[5]。赋予了自然万物意向,艺术家通过临摹自然、认识自然又借助自然来表达思想和观点。而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作品之所以被传颂,正是因为其他人在艺术作品中体会到了情感。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古时人们传颂诗词歌赋,正如现代人在朋友圈分享音乐或者文章等,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思想上的沟通。

因此,人类的情感催生了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就是一种情感冲动,是人类把感知到的信息运用美学手段进行加工处理的一种心理活动,“致力于通过表现可见的东西来暗示不可见的东西”,而其所暗示的“不可见的东西”,就是一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局限的情感共鸣。

3 艺术家在不同领域创造情感共鸣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家在不同领域创造的作品被称为“基本幻象”,艺术家在不同领域创造的情感共鸣,也就是在苏珊·朗格理论下的不同“幻象”的艺术表现方式。

3.1 艺术家在绘画中创造情感共鸣

绘画在苏珊·朗格的理论中被称为“虚幻的空间”,她在《情感与形式》中表示,绘画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在于传达现实中艺术家感受到的事物,传递情感和感悟,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能力将思想与情感融入作品,现实中的景物和事物便有了情感变化,这种情感色彩是极其独特的,能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艺术家本身的部分性格和人生观,在这个精确描绘的过程中实现了艺术情感的表达。画家在绘画时对造型的想象,无不是从画家本人的真实情感经历出发,运用艺术手段,将作品创作出来并努力真实还原当时的情绪。比如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运用了丧子的寡母、惨死的士兵、燃烧的残垣、惊慌的民众、嘶吼的马匹、冷漠的牛首等形象,让观者明确而深刻地体会到格尔尼卡在被纳粹恐怖组织袭击后满目疮痍的景象[6]。画作中手无寸铁的无辜民众被残暴对待,城市变成废墟,画家借此营造了一个无比恐怖的畫面,表达了残酷无情与悲哀的情感。即使是现在,当人们重新审视和解读这幅画作的时候,画作中传递出来的所有负面情绪仍然像一根根刺一样,刺向读者的内心深处,其视觉冲击力带来的情感共鸣是强烈而深刻的。

再如梵高在《星空》中绘制的弯曲律动的云朵、树木等景物,其特殊的糅合的笔触,都是源于梵高本身独特的艺术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自然独到的理解,从而创作出了十分情绪化的作品。浓烈鲜艳的色彩产生的强烈对比效果,让情感从画面中不断涌现,奔腾不息,跌宕起伏。还有他的另一幅画作《旧皮鞋》,这本是一个常见的事物,却在后世备受争议,在梵高的笔下强烈的对比、明亮的色彩以及不断变化的笔触,使得整幅画作厚重而神秘,正是梵高对这双皮鞋注入了丰富的情感,才使得作品可以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德国艺术家贝克曼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切身体会到了士兵们的受伤和死亡以及战争带来的压迫感和恐惧感。贝克曼在驻军野战医院目睹士兵们各种断肢残臂等惨状[7],于是创作出了《夜》,表述了战争和战争中人类所处的绝境,能给人带来深刻的艺术情感体验。

3.2 艺术家在音乐中创造情感共鸣

音乐在苏珊·朗格的理论中被称为“虚幻的时间”,音乐家在作曲和演奏时,跃动的音符烘托着欢乐或激昂的感情(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和《命运交响曲》)。音符为人的听觉系统服务,苏珊·朗格认为音乐在表达艺术情感的符号中最具表现力,人们可以直接在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变化,即音乐形式与人类情感形式在逻辑意义上保持一致。比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部作品,由来自奥地利的艺术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最开始出现的是安静温柔的、很微弱的小提琴伴奏,就像睡梦中的喃喃自语;接下来,活跃悠扬的曲调逐步加快,激发人雀跃兴奋的情感共鸣,画面变得明亮起来。正是因为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人类本身的情感形成了共鸣,艺术家才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表达情感,而正如苏珊·朗格对音乐的描述: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非感官刺激,音乐是艺术家的一种情感符号化表现,并非艺术家本人根据个人情感创造了乐谱[5]。这说明音乐艺术家创造的作品不是其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他们借助音乐这一载体表达出了更广泛的人类的艺术情感共鸣。音乐发挥作用、表达情感并不是因为它模拟了某种真实存在的声音,而是艺术家通过优秀的技法,透过某个事件或某种不寻常的经历,在特定音符、律动、旋律的组合下,形成了苏珊·朗格理论中的时间幻象,在这个幻象中喜怒哀乐得以畅快地表达出来,逻辑上的情感与表现得以统一。在这个“虚幻的时间”中,人类的艺术情感得到抒发,艺术也在这里创造了情感共鸣。

4 结语

艺术的研究对象一直是人的情感,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都是在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后,把这一段情感凝练出来并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具象的反映,艺术就是这些情感的化身,是情感实体化的展现。创造情感共鸣的前提是明确“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人们能够受到别人感情感染这一基础之上”。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的心性是同一的”,观者可以明确感受到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艺术家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除自身以外的所有物品身上。而在这个情感投射的过程中,艺术家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要表达的感受上,在这种表达中考虑是哪些元素形成了这个结果,最后选择最适合的元素,不断优化和提炼,最终形成艺术作品。受众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体会到艺术家的艺术情感表达,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艺术创造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广为流传,使观者印象深刻并引发思考。

参考文献:

[1]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5,14.

[2] 蒋孔阳. 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92.

[3] 赵英英.情感与艺术[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19.

[4] 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和文化[M].北京:东方教育出版社,1988:160.

[5]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79,31,38.

[6] 俞娟.画作《格尔尼卡》折射出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出路探讨[J].美与时代,2020(4):55-58.

[7] 陈寿年.情感说在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意义[J].美术大观,2017(9):66-67.

作者简介:谢重阳(1995—),男,辽宁辽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朗格苏珊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最高贵的导盲犬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