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交互体验研究

2022-05-30江靖傅凯莉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江靖 傅凯莉

摘要:文章以互动设计与用户交互体验为切入点,对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互动体验进行了研究,探究创作者如何挖掘参与者的隐性需求,并将其融入以打造沉浸式的体验,以期给予参与者与创作者更好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关键词:交互体验;沉浸式装置艺术;隐性交互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在技术与艺术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沉浸式装置艺术作为装置艺术的一种新兴的表现形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展览中。当参观者观赏时,通过艺术家隐性的引导,参观者将自身的情绪融入作者所展示的装置艺术上,以达到心灵的共鸣。本文聚焦于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交互体验,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分析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交互体验,解读交互体验的特征,研究交互体验的表现形式,探讨交互体验与沉浸式装置艺术的内在联系,阐释交互体验如何在沉浸式装置艺术中增进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装置艺术概述

装置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为后现代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1913年创作的《自行车轮子》中,将现成的车轮和凳子进行组合,挣开了传统的束缚,代表了装置艺术最初的表现形式[1]。杜尚于1917年创作的《泉》,是达达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吸引了当时评论界的目光,肯定了这种使艺术走向大众、走向生活,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创作观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装置艺术源源不断地出现,艺术家们隔断传统的绘画、建筑等,随意运用艺术手段和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在此期间,装置艺术开始涉及录像、投影。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装置艺术已经涉及大部分的媒介,同时所表达的内容涉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21世纪初,装置艺术随着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和对数字技术的熟练应用,逐渐代替了原本高高在上的传统的艺术形式,成为艺术家们的主要创作手段之一。总而言之,装置艺术即选取、利用、组合和改造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赋予艺术家的思想内涵。装置艺术是空间、物质和情感的综合体现。

1.2 沉浸式装置艺术概述

从广义上讲,沉浸式装置艺术是一种能让参与者感受到沉浸感的装置艺术;从狭义上讲,沉浸式装置艺术是建立在沉浸理论基础上,以装置的形式存在的,是沉浸理论在装置艺术中的具象化表现。本文研究的是广义上的沉浸式装置艺术。

沉浸式装置艺术是沉浸艺术和装置艺术的结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将参与者的感知体验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同时依托外界场景的搭建和高新技术,吸引参与者主动参与,使参与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而模糊边界甚至打破边界,从而产生沉浸感[2]。沉浸式装置艺术以参与者的体验为中心,包括装置所在的环境、参与者在内的所有事物,如参与者与装置之间的交互、参与者和其他参与者的相互影响,这也是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主要内容。装置的参与者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不能以局外人的视角去观察。装置艺术和参与者都不再是孤立的。因为沉浸式的装置通常是大型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这种新奇的交互体验往往具有较高的话题度。

1.3 交互体验概述

交互体验的概念源于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对人的行为活动的设计,而人的行为活动又可分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加入“体验”的概念,交互设计便有了更加明确的内涵[3]。交互体验是用户在与产品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感受,并不是产品固有的特征,是用户、产品和环境三者之间流动的过程[4]。这里所指的用户不仅是人本身,还包括用户的期望、需求、动机和情绪等一切用户主观的因素。产品则包括产品的形式、功能、可用性等因素。环境则涉及交互发生的社会环境、活动意义等因素。沉浸式装置艺术的创作是建立在艺术家自己独有的情感经历的表达上,作品的主题来自艺术家的思想,通过外界的搭建模糊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边界,创造一个无界的空间。用户根据个人经历和艺术家的隐性引导体验和解读。

2 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交互体验

2.1 沉浸式装置艺术中交互的定义

《交互设计的语义层面》一文指出了交互设计的三要素:行为动作、交互内容和交互形式[5]。因此,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交互主体并非只有参与者,而是参与者与计算机的双向交互,作品对参与者的感知、行为和心理造成影响,参与者再将影响反馈到作品之中[6]。这一过程发生在参与者与装置、参与者与参与者、参与者与艺术家之间。

用户在交互的过程中存在着不止一种的交互方式,包括感官交互、行为交互、情感交互等[7],并且这些交互方式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而是有反馈的双向的信息传递。但由于用户交互输入的信息不同,计算机输出的结果也不同,并且由于个体经历的状况不同,在交互的时候,情绪也不同。在同样的交互情况下,不同用户的情感交互体验也具有差异性。

2.2 沉浸式装置艺术交互体验的特征

“体验”概念是在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被提出的。体验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下的某一行为或经历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情绪。人们在生活中的体验是复杂多样的,根据不同的体验目的,人们感受到的情绪也不同,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可以成为有意义的体验[8]。像生日那天,因为特殊的时间、人员和场景不同,所以会成为一次有意义的体验,而平常的日子里就不会产生特殊的体验。

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空间性的特征,无论空间的形式或者空间的面积大小如何,参与者与装置的交流都是在这一空间中发生的,参与者会在这个空间内与装置互动,接受艺术家传递的信息与情感[9]。因此,空间的氛围营造十分重要,参与者的直接感受会受到空间氛围的影响,同时这也是装置作品首先传递给参与者的信息[10]。通过视、听等多感官交互,让参与者更好地感受作品背后艺术家想表达的信息與情感。

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还具有互动性的特征,这是沉浸式装置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强调参与者的重要性,传统艺术传达的信息是单面的,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由于受众的个体差异性,有时甚至可能无法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情感[11]。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信息传递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参与者在体验的过程中,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对所接收的信息做出反馈,并且在“接收—反馈—再接收”的过程中,调动参与者包括视觉、听觉在内的多感官,带给参与者更加真实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品的创作者不仅是艺术家一个人,用户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成为艺术创作者的一员。

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还具有技术性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装置艺术选择、改造和重组废弃物品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装置艺术涉及许多高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体感技术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介的不断更替,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有趣。

2.3 沉浸式装置艺术交互体验的表现形式

交互体验的目的是将参与者的身心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浸入式装置艺术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且浸入式装置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表现。在创作理念上更加注重艺术家本人的观念传达[12]。在表现形式上,使用但不局限于静态和动态的图形图像、视觉表现、听觉表现和触觉表现等其他表现形式来实现多感官、多通道的体验效果,更容易让用户沉浸其中。

2.3.1 显性交互

沉浸式装置艺术与参与者的交互,一种是通过多感官引起的心理层面的认知性交互,另一种是由行为引起的生理层面的参与性交互。心理层面的交互发生在人的内心世界中,而生理层面的交互体现为参与者出现的肢体动作,二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认知性交互是指装置艺术所表达的信息、情感,与参与者的感官、认知、情感的交互,用户直观感受该沉浸式装置艺术最直接的视觉形象和空间氛围。在心理上,将参与者熟悉的生活习惯或者生活方式及参与者的好奇心作为装置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自己能够明确的、能用语言描述的是显性需求。当这些显性需求得到满足时,参与者在情绪上并没有产生愉悦感,然而当作品没有满足这些显性需求时,参与者则会有抱怨的情绪,无法产生良好的体验。

2.3.2 隐性交互

沉浸式装置艺术创造了一个原本并不存在于现实的空间,它的根本是对“人”的研究,以人为中心。沉浸式装置艺术不仅是艺术家抒发自身思想、情感的载体,还是普通大众共同参与的艺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一个好的产品不在于能够满足用户提出的显性需求,因为用户提出的显性需求有可能并非他们真正的需求,这种时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挖掘用户真正的需求,也就是隐性需求。

隐性交互主要是指社会行为,通过与其他人共同参与的行为活动如交谈等,借助视、听等感官感受外在的行为活动。隐性交互是一种基于用户潜意识的自然行为动机、行为发生的自然交互体验。基于用户的隐性需求,表现用户的隐性动作,这些都不易被大众察觉。经过设计师的细致观察,可将用户的隐性需求转化为产品,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隐性交互以用户的感官体验为基础,通过使用产品,进而产生对该类产品的经验与认知,出现选择该类产品的结果。一个好的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应该在满足参与者显性需求的同时,有效激发参与者的隐性需求,在满足两种需求的情况下,才能让参与者拥有更具有沉浸感的交互体验。

2.4 沉浸式装置艺术交互体验的发展趋势展望

交互性是沉浸式装置艺术的重要属性,是连接作品与创作者、作品与参与者、参与者与参与者、创造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参与者的体验是作品不可忽视的存在,用沉浸式的环境和交互体验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吸引参与者与大众的注意力,进而传递创作者本身想传递的内在情绪。沉浸式装置艺术一般设置在虚拟空间或者较为封闭的空间内,使参与者更加关注作品本身,忽略现实的边界感,使参与者体验到更加完美的沉浸感。

交互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人的交互行为。在交互体验的表现形式中,隐性交互尤为重要。如何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将这些隐性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并应用于交互体验之中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认知心理学中,人类的行为被划分成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两部分[13]。对照这两个概念与交互体验,可以发现用户的很多隐性需求是隐藏于用户的无意识行为中的,因此可从用户的无意识层面来了解用户最真实的情感[14],使创作者设计出更加符合参与者的沉浸式装置艺术品,营造更加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因此,基于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体验设计是沉浸式装置艺术交互体验的发展趋势。

3 结语

人们对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交互体验越来越重视,如何满足沉浸式装置艺术的交互体验要求,实现最合理的设计应用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体验本身出发,分析交互体验的特征,分析研究交互体验的表现形式,突出交互体验在沉浸式装置艺术中的重要性,最后将交互体验的重要表现形式——隐性交互与认知心理学中的无意识行为加以联系,发现基于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体验设计是沉浸式装置艺术交互体验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方怿.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65-169.

[2] 吴南妮.沉浸式虚拟现实交互艺术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9.

[3] 孙艺桐,史立新.装置艺术创作中的交互体验设计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20(2):215-218.

[4] 吴永萌.交互体验审美特征的研究与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5.

[5] 黄本亮.交互设计的语义层面[J].包装工程,2013,34(2):38-4.

[6] 李娟,刘涛.交互设计缘起、演进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包装工程,2021,42(18):134-143,171.

[7] 赵润泽.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交互形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8] 辛向阳.从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8):60-67.

[9] 孙跃桐,李健.交互装置空间设计对沉浸式体验的影响[J].设计,2021,34(3):51-53.

[10] 顾亚奇,刘盛.形态、维度、语境:论沉浸式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空间”再造[J].装饰,2020(7):72-74.

[11] 尹毅,赵堃雅.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沉浸式装置艺术特征研究[J].美术大观,2021(5):124-126.

[12] 宗敏,高鑫.数字装置艺术的交互体验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5,15(3):40-42.

[13] 王帅兵.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6):29.

[14] 谢伟,辛向阳,李世国.无意识认知交互设计探讨[J].包装工程,2015,36(22):57-61.

作者简介:江靖(1998—),女,江西景德镇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

傅凯莉(1988—),女,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实证美学、感性工程学、用戶体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