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乡土特色及价值研究
2022-05-30吴卓凡
摘要:我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用影像的形式延续了文化人类学这一传统基因。文章以贵州苗族芦笙舞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贵州苗族芦笙舞的渊源及文化成因,接着介绍贵州苗族芦笙舞的表演类型及文化服饰特点,最后总结归纳贵州苗族芦笙舞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探讨我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乡土特色及价值研究。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乡土特色;价值;苗族芦笙舞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0 引言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用影像的形式将正在消失或者即将消逝的乡土文化如实、客观、全面地保存下来,从而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深刻转型期的中国百姓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正如《【纪录片】苗族芦笙舞的肢体语言,传承了小花苗人的历史文化记忆》中形容的,我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具有丰富的乡土特色。
1 贵州苗族芦笙舞的渊源与文化成因
1.1 苗族芦笙舞的渊源
1.1.1 苗族芦笙舞概述
贵州苗族芦笙舞由数十人围成一圈,随着节拍起舞,又称“踢芦笙”“踢舞厅”。芦笙是苗族的一种古老乐器,苗族人演奏芦笙,芦笙舞就是因以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1]。其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分布,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是宝贵的艺术财富。直到现在,苗族人仍用智慧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芦笙的内涵,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1.1.2 贵州苗族芦笙舞的由来
贵州是苗族人最多的省。集体生活是苗族的主要生活方式,其多以村庄为单位,分布在偏远山区。苗族人天生会唱歌跳舞,芦笙作为最受苗族人欢迎的古老乐器之一,已有几千年前历史。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芦笙舞是苗族人最喜爱的一种传统舞蹈,芦笙乐器和芦笙舞一直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支柱,苗族也流传着众多与芦笙舞有关的神话和传说。
传闻在盘古开天地时,眼睛望去,一片荒凉。当时,猎鸟和走兽是苗族谋生的唯一途径。但是,人们手无寸铁,没有保护自己的工具,很难用武力捕获猎物。当所有人无能为力时,一个聪明伶俐又心灵手巧的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领导下,每个人都进入森林砍伐竹子和树木,并在芦笙上做成树枝(不同于现在的芦笙)。每个人都用芦笙模仿鸟类和怪物的声音和动作,并吸引各种各样的鸟类和走兽。这样,每次他们去狩猎时,每个人都会背着芦笙,并满载而归。因此,芦笙一直伴随着苗族人民,并代代相传[2]。
1.2 苗族芦笙舞的文化成因与生态环境
1.2.1 文化成因
(1)“月亮”与“神笛”的传说。传闻,在古代,天上出现了12个太阳和12个月亮,恶劣的天气让人难以劳作与生存,这时,一名英雄用箭将一个太阳与月亮射下来,以求人间安稳度日,可没想到剩余的月亮和太阳害怕,不愿露脸,这使天空多云,一切都枯萎了。面对此种情形,人们想方设法创作出“神笛”演奏悦耳的曲目,召唤出月亮和太阳,让人间重见光明,人民安居乐业,苗族人民便将竹笛奉为“神笛”,每当佳节或丰收之日会演奏此竹笛,同时通过舞蹈助兴抒发喜悦之情,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便形成了如今的芦笙舞和芦笙曲。
(2)关于战争的传说。在4000多年前,苗族部落的首领蚩尤带领九黎族部在黄河中下游居住,为占领中原,蚩尤和黄帝展开了举世闻名的涿鹿大战,最终蚩尤败退,这就成为迁徙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苗族人民和其他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且经历了几次迁徙,谱写了苗族的悲壮历史。曾经向西迁移的三个苗族后裔在大约1800年前被击败。在向南迁移的分支中,大概有9万人途经长江和黄河流域,迁徙至云南、贵州、湖南和其他地区。
在迁徙途中,苗族人民通过芦笙曲将同伴集结起来,征战时,他们通过芦笙曲鼓舞军队士气,节奏不同,意義也不同。经过千年的发展,由于特殊的民族经历,苗族文字并未流传下来。因苗族的文字失传,所以难以追溯苗族的根源,对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大多是从苗族图腾、器物、民族史料、宗族历史等相关资料中获取,或者通过猜想获得,又或者从苗族的口口相传中得来。
暂且不论上述神话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分析苗族的历史脉络,芦笙舞确实是存在的,并来源于苗族,在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生活中广泛流传。
1.2.2 生态环境
苗族芦笙舞的左右律动是腰部发力,进而左右摇摆,身体跟随腰部摆动,出脚、勾脚、擦地时跺和磋等动作铿锵有力,身体跟随脚部动作向下压产生自然颤动,身体下压时提气。苗族人民大多在山坡陡峭、高原山区居住,主要种植纺麻、水稻和玉米,因农业劳作、地理因素等影响,苗族芦笙舞便形成了微屈双膝并微微含胸的舞台形态。另外,苗族主要种植纺麻,因此舞蹈动作上处处展现出生产状态,手里拿着芦笙于胸前转动,类似搓麻;半蹲着出脚向前类似纺麻;半蹲着旁边出脚并左右摇摆,类似滚麻①。
2 贵州苗族芦笙舞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乡土特色的体现与价值
2.1 苗族芦笙舞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乡土特色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是核心,是苗族圣物,其和苗族宗教、生活、风俗、婚恋、繁衍、审美观等密切相关。苗族的传说、神话、舞蹈和音乐等文化都是围绕芦笙展开的。“芦笙响,脚板痒”,舞蹈和芦笙密切相关。通过芦笙舞可以看出,苗族的芦笙文化将音乐、舞蹈和诗歌融为了一体。芦笙舞在出现、发展和宣扬过程中都体现了较高的传统价值和文化价值,完美展现了传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以及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不过,随着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苗族文化被严重挤压,社会生存空间逐渐变小。这使得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开始逐渐摒弃传统文化习俗和传统观念,众多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亟须开展传承、挖掘、保护和整理苗族传统舞蹈艺术的工作。
在国家高度重视芦笙舞、不断加大对芦笙舞技艺培养力度的同时,苗族芦笙舞成为国内外民众关注的热点。如今,许多苗族村寨正组建芦笙舞蹈队,并出国参加演出,广受外国人欢迎。由此可见,在传播和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芦笙舞蹈队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苗族芦笙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 我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
2.2.1 苗族芦笙舞的文化价值
芦笙舞是苗族的民族文化,在苗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芦笙舞伴随着苗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传承和发展。芦笙舞属于民俗舞蹈,具有苗族特色,而且具有推动苗族生存和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贵州苗族由于分支和社会的不同,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极大的不同,也为苗族芦笙舞带来了特殊的文化价值。
(1)促进苗族人民身心健康。苗族人居住在贵州山区,生存在封闭的环境中,较少接触外界和外族人。在这种缓慢发展的环境中,苗族人民有生存、工作、文化娱乐的需要,希望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和娱乐方面的需求。基于此,苗族人的舞蹈基本动作是走、踢、跨、转,再加上脚尖、膝盖、胯部和双手一起摇摆。芦笙舞给苗族人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幸福,参与者通过自我锻炼,以丰富的艺术技巧演绎芦笙舞,进而宣泄情感,尽情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妙之处。芦笙舞相对简单,容易学习,也容易控制运动量和时间,适合所有年龄层和性别的人群。其能够让参与人员在恰当的时间和运动量之下,展示自身的协调性、灵活性、耐力、力量等。总之,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健康娱乐和科学健身的方式。
(2)促进苗族文化传承。对苗族来说,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苗族的芦笙符号。同时,芦笙舞表演绝不是一项简单的体力活动。通过表演,可以看出芦笙舞强化了苗族人民的价值取向、信念、智慧和思想,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由于苗族文字失传,因此芦笙舞都是口传身授流传下来的,这也是苗族人世代沿袭和传承的重要方式。它也是对民族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维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3)促进民族间的团结和统一。舞蹈是较为轻松的社交文化,可以传达人的思想,并增强民族认同。同时,它可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如宗教、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芦笙舞是苗族的民间舞蹈,因苗族历史变迁而发展。调查发现,苗族的历史是一部迁徙的历史。漫长的冲突和迁徙史,对苗族的自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大部分苗族人都感受过迁徙的艰难困苦。因此,苗族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信奉自由,且追求稳定的生活。经过长期的迁徙,最终苗族人在贵州定居,主要在偏远山区繁衍生息。
苗族居民也与汉族、侗族、彝族、布依族等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们利用大自然资源作为生活资料,以此获得宁静和谐的美好生活。芦笙舞是当地人和地方部落聚集在一起开展的活动,同时是连接当地人与同一种族所有分支的纽带。这项活动推动着各民族不断发展,而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芦笙舞是苗族人代代相传并发扬的民间舞蹈,广受人们喜爱。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其他民族身穿节日服饰观赏苗族的芦笙舞表演,同时,苗族人民也会参加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加深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进而实现团结互助。
2.2.2 苗族芦笙舞的艺术价值
(1)社会价值。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就是社会价值。芦笙舞原本只能展现苗族的文化价值,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逐渐融入了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更加丰富[3]。
(2)历史价值。苗族人民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在生存过程中难免会与自然环境作斗争。芦笙舞展现了苗族人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其舞蹈风貌体现了粗犷和自然之美。同时,芦笙舞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在旧社会,苗族祖先通过舞蹈形式表达愉快的心情,在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舞蹈已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芦笙舞牢牢扎根于苗族人民的心中,其舞蹈旋律和动作都体现了苗族文化特色,且蕴含着包括苗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道德伦理、风土人情、民族審美等元素[4]。总而言之,芦笙舞综合体现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所以在历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可以在分析芦笙舞的基础上研究苗族的发展历史。
(3)学术价值。从历史学术视角分析,苗族芦笙舞的研究价值极高,其在学术工作者的眼中是一块“活化石”。学术工作者在研究苗族历史时,可以以芦笙舞为着手点,在分析舞蹈的基础上研究苗族的历史,掌握苗族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苗族的发展过程全部渗透在苗族芦笙舞的发展之中,因此,从学术层面分析,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真实写照,能为学术工作者研究民族历史提供助力。
3 结语
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乡土特色及价值,本文选择贵州苗族芦笙舞为载体,探讨我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乡土特色及价值。芦笙舞作为一项苗族民俗活动,与苗家人民共同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它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生存方式,体现了苗族的文化精髓,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互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贵州苗族芦笙舞的渊源及文化成因,其次介绍了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不同类型及文化服饰特点,最后总结了贵州苗族芦笙舞的艺术和文化价值,由此得出结论:贵州苗族芦笙舞具有促进苗族人民身心健康、促进苗族文化传承以及促进民族间团结统一等积极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保护和弘扬苗族芦笙舞这一优秀的苗族文化作出贡献,为我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琼.云南苗族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研究[J].舞蹈科技文献通报,2019,27(3):14-16.
[2] 李泉伟.浅析拉祜族芦笙舞的艺术特性和价值体现[J].中国民族博览,2019(2):150-151.
[3] 杨东.浅谈马关民族民间舞蹈:苗族芦笙舞[J].戏剧之家,2019(7):148.
[4] 张时俊,石浏琬悦.浅析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6):121.
作者简介:吴卓凡(1998—),男,湖南汨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