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边的地理“推开”更大的地理世界
2022-05-30徐萍
徐萍
[摘要] 地理教学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信息,建构区域性的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一种源自身边、起于身边的地理学习经历,增进对身边的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地理环境;校本课程;理解力;适应能力
地理课程应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事实上,不同地区的学生,因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人文地理信息不同,他们的地理视角也就带有不同的色彩和指向。地理教学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地理信息,建构区域性的校本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一种源自身边、起于身边的地理学习经历,从而增进对身边的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一、筑起地理知识与学科素养的桥梁
中学地理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区域性地理,应理解其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上的综合特征。因而,地理课程内容每每以特定区域地理为主,介绍特定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并以此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差异、发展差异及区域间的联系,增进对不同地理环境的理解。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地理信息设置问题思考的情境,由此及彼地引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一课,教材要求师生借助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发展现状及农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农业的情怀。但是,生活在都市的学生,其农业基础知识几乎为空白,他们没有农耕的体验,分不清麦子和水稻,不知道什么是芒种,什么是霜降。所以在教学时,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创设农业农耕的文化情境,浸润农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结合学生经历过的学农活动,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与问题:我们前几天刚刚到南京农村参加过生产劳动,你知道在南京有哪些重要的农业部门吗?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南京各区不同的农业特色主要是什么?你知道南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农业生产分布……
教材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南京农业”这一情境的感受和发现入手,进而思考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自然原因,使得学生的思考路线清晰明了。这一课虽然学习的是我国种植业、林业的状况,但又何尝不包括南京农业的各种表现呢?了解了南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特色,也就理解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现状和发展成因了,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了。所以,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调动学生身边地理资源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发现,我国不同的农业部门在南京均有不俗的表现。南京的渔业生产全国知名,如固城湖的大闸蟹;南京林业历史也相当悠久,如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京本土的畜牧业甚至辐射了全省,如卫岗乳业、南京盐水鸭;而南京的种植业早已实现现代化、艺术化,如高淳油菜花、江宁湖熟千亩稻田、六合富硒大米等。
使用身边的地理资源,目的是帮助学生们打开更大的地理世界。当学生们知晓南京农业概况之后,教师点出南京的近郊区主打水果、蔬菜和花卉等,说明发展农业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这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过渡式发问:“我国幅员辽阔,那么我国的农业地区分布会是怎样呢?”有了南京农业这个点上的探索发现,学生们对于我国农业这个面的探索就更有信心。如此,教师结合乡土地理内容,以“知南京农业”为话题,引起学生们的思考兴趣,提高了地理问题讨论的参与度。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学是有关地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观察、考察、活动中,利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地理实践能力。
多年以来,我校地理组老师坚持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在活动中,既使学生深化了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对于学校的热爱。每一年,学生在绘制校园平面图的过程中,都会对学校的布局、楼宇、景观等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有的同学还在图上进行设计。
比如,银杏树是我校的标志性植物,地理组在秋季都会开展“银杏节”活动。让学生在秋意渐浓的时候,观赏校园美丽的银杏广场,双休日打卡南京著名的观赏银杏的景点,并手绘南京的银杏观赏地图。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有关银杏的诸多问题,对于这些疑问,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询问教师等,学生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地理事物入手,从近及远,由浅入深,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
三、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国际理解力
课程标准指出,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而地理教学的动机就是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让学生形成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世界的地理观。
教学“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材要求师生归纳气候的两大要素,深刻理解并说明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了解人类对于气候的重要影响。这个教学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些抽象。我校咏飞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已做出了庄严的承诺,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中国是重信守诺的大国,为实现气候应对承诺,我们该怎么办?“气候之路”应该如何走好?如何守候气候正义?如何做气候应对的卫士?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教师还应该思考,这样切实的问题如何才能引发初中生的思考兴致呢?
在备课活动时,我校地理组一致认为地理学科教学十分强调生活性,在教学设计时应紧密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在南京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为突破口,这样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可以迎刃而解。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并且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南京人早已形成春游牛首烟嵐、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的好习惯。这种习惯和南京的气候表现高度一致。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地理组在教学时,先以上学路上南京的“最美的风景”图片建构地理学习情境:春天的梅花山、夏天的中华路、秋天的中山路胜景和校门前金色的银杏树。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此美丽的春花、夏叶、秋色是在什么样的气候影响下形成的呢?为便于学生们理解,播放短视频《南京的气候》,让学生们归纳南京的气候特点。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的特点。同时发现,影响南京气候最主要的两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当学生由身边的南京景色、南京气候得出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后,老师作出引导:“南京的秋天很美,同学们走在最美的上学路上,很幸福。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重温古老的路,感受艰辛的路,打造快捷的路,探索我们的气候之路。”
在学生探索影响气候因素的过程中,老师引用到丝绸之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鲜活的素材,便于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在全课总结时,让学生思考“我们的气候之路”应该如何走好,以达到点题、升华的目的。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初步能力,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在地理教学中,我校地理组深刻认识到,让学生经历源自身边的地理学习,才是地理学习的兴趣之根、思考之源。只有这样,地理教学才能让学生增进对身边的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才能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总之,地理教学过程中,用身边的地理信息点燃学生地理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由此也爱上地理,爱上用地理思维思考身边的事情。“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南京的地理就是江苏的地理,就是中国的地理,其背后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是一致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才将身边的地理知识、现象作为学生打开地理之门的重要情境、重要窗口,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我学·我们研为核心的初中课堂变革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E-c/2016/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