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现代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

2022-05-30李韵如

设计 2022年17期
关键词:增强现实展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韵如

关键词:现代织锦 增强现实 展示设计 数字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22-03

引言

织锦是丝绸品类的一种,指用染好颜色的丝线通过复杂的提花编织,最终形成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织物,其主要工艺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瑰宝,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世界。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现代织锦突破了古代织锦的诸多局限,实现了织锦行业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织锦的展示传播提供了新方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织锦的背景与展示现状

2014年8月《中国织锦大全》一书,首次系统地将中国织锦分为“古代织锦”“近代织锦”和“现代织锦”,现代织锦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正式确定下来。[1]古代织锦出现在手工艺时期,因其材料昂贵、制作工艺繁复,设计只为少数权贵服务,产品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文化价值而非实用价值,因此更多的是精神文化语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为资本要素介入文化生产,精神文化的生产与物质商品经济便不再特立独行。[2]20世纪90年代,现代织锦创始人李加林教授受到纺织生产领域数字革命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最终发明了“高密度全显像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3]现代织锦基于科技的进步,在不改变传统语义的前提下,实现了可持续生产,使产品能产业化、市场化,织锦首次集美学、艺术、文化、實用于一体。可以说现代织锦本身就是数字化的成果,其展示传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成为必然趋势。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现代织锦艺术中心珍藏了丰富的现代织锦画卷、美轮美奂的织锦旗袍、世界上最大的电子提花机等,但多以静态作品为主要展示内容,配以学术性较强的文字介绍,使观众始终处在浅层次的观赏中,缺少深层次的体验,忽视了织锦作品背后的科技手段和文化体系,因此观众很难理解现代织锦的内涵与价值。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感知、体验与深刻解读这种“抽象”的知识、经验与技术,是解决现代织锦展示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链接、维护了民族感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延伸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根据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表示,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4]利用数字化展示传播非遗已经成为趋势,笔者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概括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主要包括下几类:

(一)数据化采集与分析

实现对非遗知识的立体化知识组织、管理与展示,可以将关联数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工作中。[5]近年来,我国非遗数据化集成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无形知识数据分布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需要在信息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或手动采集手段进行汇总,从而进行更深入的信息数据分析,并将信息提炼为数据,更好地运用于当代文化创新之中。数据化采集与分析有利于文化遗产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与传承,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传统文化艺术不断层的基础上,数据化采集与分析使原始的、个人的手工艺有机会创新成现代的、市场的,被更多人所接纳的新风貌,是保留中国国粹,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必要步骤。

(二)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开发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满足了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参观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需求,让传统文化随时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使大众能整体的、宏观的、全景式的了解历史前进的步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经过二十余年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故宫博物院已经发展成独特的“数字故宫”架构。综上所述,数字故宫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博物馆,它以数字文物作为基础,以信息化方式管理,以保存、展示、保护文化遗产为目的,为公众服务的虚拟博物馆。[6]再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也是一个脱离了实际博物馆的存在,从目前的建设成果来看,其构架较为完善,不但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等基本介绍,还有非物质文化地图,传承人介绍,非遗技艺,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影音、图集等,在不打破非遗传传承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将非遗的艺术形式和内在内涵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运用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传统手艺人的展示传播范围极为有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不断地介入非遗创造、生产、传播、展览、销售等多项环节中,极大地影响了当代非遗的展示传播方式。例如,以宫廷刺绣为基础的高定服装品牌玫瑰坊,在创意设计阶段使用数字设计软件;在生产阶段使用数码刺绣机;在沟通和推广阶段使用线上商店、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在消费交易阶段,利用网站和邮箱与客户进行协同设计,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为客户服务。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选择新型数字化平台(例如抖音、快手)进行展品的展示和传播,增加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对非遗的关注度。

(四)多媒体数字技术全景展现

非物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造物的结果,还包括造物的过程,甚至在很多非遗项目里,工艺技术和制作过程才是展示和传播的核心所在。但如果让非遗传承人一直在场馆内进行表演,无疑会出现许多问题。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要将精美繁复的工艺流程表现出来必将花费很长时间,不但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还可能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轨迹。对于观众来说,通常不能随时都欣赏到工艺的“高潮”部分,自然也理解不了其文化内涵。因此许多非遗展馆选择使用数字技术打破这种局限,如开展手工艺的多媒体虚拟教程与实物制作结合的体验。对于节日庆典习俗的展示,则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为观众营造最佳氛围。在内蒙古自治区展览厅,许多游客可以通过全息图像的光影效果,不需佩戴任何佩戴设备,就能与真人大小相同的虚拟演员学习蒙古族舞蹈。数字技术充分补充和扩展了非遗的文化内涵,根据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灵活运用于各个展馆之中。

三、增强现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优势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虚拟现实技术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新技术之一。增强现实技术是将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内容实时动态地叠加到真实环境中,数字内容可以局部呈现,也可以“透明”呈现。[7]随着电子产品计算能力的增强,增强现实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增强现实技不仅带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感官享受,还激发人们对虚拟世界构成的探索欲,因此此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领域的运用也同样呈现上升趋势。增强现实在诠释、展示和传播现代织锦中主要具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传递展品的无形内容

增强现实能传递展品更多无形内容,补充展品上下文信息。

基于标记的增强现实技术利用产品包装、二维码和品牌标识将虚拟信息与标记对象进行匹配,易于实现,因此经常用于为当前的真实对象提供虚拟信息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往往有很多信息,如历史背景、社会实践、观念表达等,为了将信息快速准确地输出,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展品和信息以虚实结合的方式供存在一个画面中,信息不光以文字形式输出,还可以以视频、音频、虚拟图像等形式交互输出,展示那些无形的、体验不了的文化。例如,参观者参观展品时,可以通过增强现实应用扫描展品的二维码,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屏幕看到这个展品的创作时间、作者生平等内容。

(二)探索不同层次的学习体验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观众可以探索不同层次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非遗展示一般为静态展品配合文字的单一形式,导致很多观众走马观花式游览,不能完全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增强现实技术能让观众抛弃传统的被动学习,增加与展品、空间、人之间的互动,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展品的历史、人文元素、工艺技术等。例如2018年百度携手纷趣,联合打造了一款基于增强现实的中国木板年画制作的程序,号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众只需打开百度程序搜索中国年画,便可体验雕刻、棕刷上色、抽取吉祥词等,生动形象地重现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的全过程。在充分展示展品的基础上,让重新具有生命力的展品和观众产生联系,观众可以探索新的学习体验,深层次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观众可以沉浸其中。

基于数据处理软件和相应辅助设备组成的增强现实可视化仿真系统,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真实场景与虚拟物体在同一视域内自然地展示。运用于非遗展示中可以重现历史活动场景、虚拟重建、直观展示有趣细节等,让观众能更加直接地了解展品及背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观众可以身处原始森林与恐龙漫步;可以感受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展品进行交互,探索其背后的故事,丰富体验感。这种传达方式能让观众更加具有沉浸感,带来更多心灵上的震撼。

四、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现代织锦展示设计策略

(一)打造交互式观展体验:丰富互动内容,增强观展趣味性。

1.实时互动体验

互动体验指人与人、人与物等在一系列互相接触的作用中,对互动对象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产生情感心理感受。在互动中,观众不是通过导游或展品介绍得到的信息,而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赋予展品意义,从而快速理解展示内容。互动体验在各类展览中被广泛运用,且多目标识别和跟踪技术也能使虚拟目标与观众进行持续性实时互动。首先,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需要佩戴头戴式显示器,增强现实技术只需要配合智能移动设备就可快捷方便地运用。在参观过程中,观众通过智能移动设备识别展品,相对应的数字形态虚拟内容就能通过屏幕实时叠加在现实物质之上,观众不需要导游也能自行游览,轻松实现与虚拟内容信息的高度实时互动。其次,虚实融合的互動体验也能在大尺寸的屏幕显示设备实现。如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独幅织锦画作品《金贵妃》作为形象载体进行互动展示,大屏幕上的金贵妃翩翩起舞,观众可以通过摄像头和屏幕里的金贵妃虚拟形象进行互动,跟着金贵妃一起跳舞合影,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实时分享。最后,多点触控屏也能提供多种互动方式,让观众随心查阅感兴趣的作品,制作参观作品列表,生成个性参观路线图。

2.三维虚拟交互展示

在传统的陈列中,放在玻璃罩里的展品旁通常配有文字介绍相关信息,但简短的文字不足以充分传达展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现代织锦,其核心价值是科技的创新,如果只用文字去描述技术原理,难免让观众感到晦涩难懂。三维制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重现现代织锦制作的基本原理,弥补了不能展示其纵深感的不足。现代织锦的神奇之处在于仅仅只用5种原色的丝线,就能表现出超过4500种颜色。单色丝线经过复杂的交织或叠加,在视觉上形成了油画般细腻的质感,带给织锦艺术设计无限的可能性。在3D MAX软件三维制作模型之后,通过UNITY软件的输出,将丝线置于不断变化的提花织机背景中进行展示。观众不光能欣赏织锦作品,也可以根据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动态交互,通过屏幕放大、缩小、旋转,看到隔着玻璃罩无法看到细微的丝线交织的结构与过程,打破单一的二维模式,使观众更加理解现代织锦的价值所在。

(二)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注重技术配合,增强非现实存在感。

1.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场景

一般来说,动机性较弱的观众在参观展览时会习惯性地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如果展品或装置不具有吸引力,观众和展品将始终处于对立面。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虚实结合的特点能将展品与观众“合二为一”。多媒体内容设计在保证感官体验的同时,通过调节3D文件的面数、大小等,终端显示设备可得到一个流畅平滑的三维信息空间。可以对织锦历时性的归纳总结,提炼出代表“符号”,重构、再现古代织锦到现代织锦风格的演变过程,制作工具的变化,从古至今的使用场景等,梳理出一条完整的织锦艺术故事线。人们能够在计算机生成的拟真的场景中实现时空穿梭,在大规模的展示中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织锦艺术,使观众沉浸在织锦世界之中。除了展示织锦本身,还可设计虚拟代言人,配合易于理解的视觉引导元素与音乐为观众进行知识讲解、位置引导,场景切换等,同时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实时交互特征对用户进行实时反馈,提高实时信息转化效率,提升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

2.多感官通道沉浸式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与实物一起展示,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仅用了视觉、听觉两种感官,不易调动注意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感官设计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于是将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要素整合叠加形成新的设计。虽然在现有的设备中较少有支持嗅、味、触觉的输出通道,但人的视听触味嗅这五种感官通道在一定条件及背景下会发生联通效应,产生联觉。[8]在界面设计中,如果使用恰当的视觉效果,观众也能通过联觉沉浸在织锦飘逸光滑的触感与丝绸艺术的芬芳之中。另一方面,在最重要的视觉通道中,要注意协调好真实信息和虚拟信息之间主要和次要的关系,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展示内容。例如在展示空间,摄像机识别的现代织锦作品后出现的故事背景、制作过程等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要做到整体统一,不会让观众有突兀感。还需遵循事件还原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官体验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沉浸感。

(三)打造情景化观展体验:提高情景意识,增强内容场景化。

1.互动叙事的情景化

互动叙事指用户、创作者和叙事内容打破被动叙事方式而持续地进行循环动态互动。叙事内容的单项传播也成为了双向交流,加深了用户与创作者、叙事内容间的理解和情感,增强了角色带入。[9]互动叙事包含交互性、非线性、多样性、沉浸性等特征,因此开展互动叙事性可以极大提高了观众在观展体验中的乐趣性。一方面,互动叙事空间可以通过超链接技术相互连接、扩展,将多种叙事方式和情景进行融合。另一方面,观众可以打破线性的叙事结构,在参与的过程中有选择地构建自己的故事内容。织锦历史悠久,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可运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其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情景特点,灵活运用互动阅读叙事,互动试听叙事,互动体验叙事等叙事形态,动态化记录和展示。观众可以置身于接近真实的重建场景中,跟随丝绸之路的队伍走遍世界,感受织锦重要的外交作用,自由选择织锦作品进行叙事交互,直观感受织锦艺术在历史的流变中不断发展。

2.情景化体验边界拓宽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家唐纳德.诺曼将人的情感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10]反思层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建立在本能层和行为层之上。展品要想讓观众产生精神需求,建立长久的情感联系,就要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观众经过“亲身体验”获得与展品的熟悉感,最终产生情感意志而拓宽了展览情景化体验边界。织锦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宫廷的、陈设的、为权贵阶层服务的艺术作品,但现代织锦基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可以持续生产出实用美观的产品。因此优秀的展示设计要使现代织锦从“经典的”转变成“一般的”,从“陈列的”转变成“生活的”。展览的影响不应只停留在展厅内部,还要浸透到了观众的生活情景之中。例如2013年宜家就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制作产品册App,将虚拟家具放置在屏幕显示的现实情景中,模拟将家具摆放在家中的效果。现代织锦也可以使用此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家里的装饰品,既为生活增光添彩,同时也扩大了织锦艺术的传播,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传统文化的创新一直是国家和政府所提倡的,同样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在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利用计算机可将非遗手工艺产业化,使之更加美观实用,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同样利用多种数字化方式进行非遗的展示传播,也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文化艺术内核,创造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的可能性。文化结合技术往往会产生非同寻常的化学反应,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打破了现代织锦单一的展示传播方式,通过虚实结合的互动体验建立起观众与展品的情感连接,引导公众自主探求其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建立民族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增强现实展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照片建模与增强现实实验在三维软件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科技馆展示设计的思路与创新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
增强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展示场景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研究
基于市场经济的陈列设计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初探
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