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后福特主义视角下设计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2-05-30潘昭阳唐昌乔

设计 2022年17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发展路径艺术设计

潘昭阳 唐昌乔

关键词: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 设计教育 发展路径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12-03

引言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当代语境的设计服务能力建构、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素质建构,注重文化内涵培养与设计实践教学。辛向阳教授指出,要在了解当下时代语境及学科理念的前提下定位培养目标、内容及模式。在福特主义阶段,对秩序感、均衡感以及稳定性的追求是这一阶段的主流思维方式。相应地在设计教育领域中,如规范化的教学模式、高度量化的高校绩效管理体制、固态化的课程体系等都可以看作是在福特主义理念影响下发展出来的。艺术创新力下降是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出现的重大问题,其本质原因是福特主义的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后福特主义阶段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了。如果说福特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以稳定化、秩序化、均衡化为主的社会伦理美学,那么后福特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多样化、精细化、个人化为核心的个体伦理美学。当下,后福特主义的核心理念及文化逻辑在中国设计教育领域中呈上扬态势,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是关于生产和社会经济学现象的社会学理论,它的核心理念是标准化、秩序化和规范化。为了实现标准化,福特主义对整个生产流水线进行细致的分割,每个工人只需要完成单一重复的任务,因此这些工人不需要掌握生产技能和沟通交流。但缺陷就是产品类型单一,技术提升速度缓慢;产品创新速度滞后;工人技能水平低,缺乏协作交流。而且福特主义的外延不仅限于生产模式,它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应用于其他领域,其特点是强调集体主义,倡导大规模生产消费,注重规模效益。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经济全球化受阻和西方发达经济体发展落入低谷,西方国家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知识经济转型。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后福特主义应运而生。后福特主义在20世纪末流行于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它在劳动关系以及生产活动等方面都具有较強的灵活性,同时它还被应用到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中去。后福特主义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弹性生产;大规模定制产品及工作;积极应用新信息技术;消费者主权论;服务和工人水平的提高;强调竞合型的市场结构以及协作交流。

二、设计教育的福特主义危机

(一)同质化教学

许多高校在设立设计学科时都没有考虑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都将“国际化”作为办学目标。从正面来看,校际交流互访促进了新建设计学科院校的进步,但是也让忽略院校自身特点、全面照搬其他院校课程体系成为一种常态。导致了部分院校无法界定自己的优势专业、院校间专业课程设置日趋同质化。这种同质化的教学体系,与设计学科鼓励创新、个性化、多元化的核心理念是相违背的。

(二)师生绩效管理体制过分单一化

从当下我国高校绩效管理体制来看,实行的是简单的奖惩绩效管理体制。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表期刊论文以及国家课题的数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忽视了设计学科的艺术特点。而对学生的评价则是以课程成绩来评价学生水平。这样过于简单的评价模式不仅无法体现出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而且很难检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办学内容缺乏特色教育

由于教育产业化导致招生规模扩大,使一部分高校是在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不完善的情况下设立了设计专业。这些原先没有教学资源的院校,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导致办学特色不明显。而正是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与培养。其次,培养模式的大同小异导致了学生想法单一、缺乏个性化发展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这种培养方式既不能满足产业及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设计教育的后福特主义重构

(一)个性化设计教育

1.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且对人才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求来制订教学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首先,应该明确把以市场为导向作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依据,建立与市场和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联系的设计教育理念及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其次,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弄清市场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竞争力,又符合国家经济长远发展战略要求的设计人才。以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为例,该校以市场为导向设立了企业部、并利用这一部门向英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推广本校的设计创意活动。通过向产业、公司提供知识、专业技术,使产业与学校之间增强了沟通;而且让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

针对设计人才培养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特点,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设计教育理念及模式。明确市场与设计学科的主客体关系,充分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以此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2.树立“实基础、适口径”设计理念,实施高层次教育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设计教育主要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教学指导思想。柳冠中教授认为,教育部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所提倡的“宽口径、厚基础”本身并没有错,但“宽”“厚”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明确界定的。唐惠玲、刘志军认为想要基础扎实,就必须要缩小口径;想要扩宽口径,基础就必定会薄弱。如果所有高校都遵从“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指导思想,必然导致培养目标趋同,教学体系及开设课程类似,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树立“实基础、适口径”的设计理念。所谓“实基础”是指“基础”应该是真正提升学生综合实力的基础。同时,“实基础”还指通过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及方法的培养。而“适口径”是指把控专业口径大小,而且专业口径大小的把控要结合地方发展特点,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实基础、适口径”的基础上,实施“鱼骨刺”实践教学理念:学生入学后必须知道“鱼头”——即目标。想要抵达“鱼头”,就必须了解鱼主骨的结构,而鱼主骨则是培养的整个过程。理论知识和技术就如同鱼刺一样,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主骨。“鱼骨刺”教学理念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出真正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产品。

以小见大,循序渐进,这样才是真正的全过程育人。所获取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技术也是在实践中学习到的,而非填鸭式教学。因此,接受过高层次教育实践模式的学生不需要实习期来过渡以适应工作,而是可以直接上手设计工作。

3.强化后福特主义理念下的远程授课模式

强化后福特主义理念下的远程教育模式,首先要对目标学生进行重构。对目标学生进行细致分析,不仅要评价学生预备技能,还要对计算机水平和环境状态进行评价。其次要对教学内容选择进行重构,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媒介,也是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参照后福特主义的“外部化﹑专业化和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选择的“外部化”主要体现在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原样复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前沿性信息,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度。教学内容选择的“专业化”是指改变完全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来选择教学内容,而是顺应学习内容小型化、主题化和问题化的发展趋势,围绕一个教学设计锚点选择教学内容,运用大量超链接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网络资源以锚点为中心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选择的“开放性”是指突破纯文字教学对网络教学选择的限制,追求教学内容类型的多样化,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视频等;既可以是互联网上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既可以是直接获得的视觉信息,也可以是通过沟通、实践才能获得的其他感官体验。

在后福特主义理念下发展的远程教育,在开设专业以及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专业广,因此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将后福特主义的外部化、专业化和开放性原则贯彻到远程授课模式的教学内容中,是高层次的远程教育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远程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多样化教育实践方式

1.植根于文化教育,特色性是艺术设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尤其是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十九届五中全會上,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担负起传承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作品。当下,设计教育如何突破福特主义的限制,如何脱离西方教育经验的长期影响,如何处理好继承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将决定我国设计教育的特色与未来发展。

高校在发展特色专业时,要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理念,在基础课程中引入民间艺术,其他课程内容也与之相结合,相应开设民间艺术设计、民俗等基础和应用课程。将国画、书法、年画、剪纸等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加工,用重构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中国民间艺术的元素,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欣赏、应用传统艺术之美,从而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高校可与传统手艺的相关手艺人工作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只有与手工艺人进行接触交流、学习体验之后,才能更深切地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与精髓。如此,可构筑双向“反哺”核心能力,以传统艺术反哺现代设计,以现代设计反哺传统艺术创作。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以及产业的需要。因此,对于已具有一定办学经验的院校来说,要从院校自身特点、学科优势出发,在已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学科上开设特色专业。对于新设立设计专业的院校来说,要清楚政府的发展规划以及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将特色专业建设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并逐步将此专业打造为自身的特色专业。

2.将STEM教育模式融入设计教育体系中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的首字母简称。STEM教育强调多学科交叉,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

将STEM教育中的相关课程模式以及广域课程模式融入到设计教育体系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相关课程模式是在保持各课程独立性的基础上,重视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之间的关联度。比如在上招贴设计课程之前,各科老师通过沟通,将字体设计与版式设计课程安排在招贴设计课程之前,让学生提前掌握字体设计与版式设计的相关知识。高校目前的课程模式与相关课程模式类似,最大的区别在于相关课程模式促进了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能使学生构建综合的知识结构。而广域课程模式则是打破了课程之间的界限,不再强调各个课程的独立性,而是将各个课程的内容都整合到一个新的领域。例如,围绕课题组或以项目为导向来组织课程。在这种模式下,通过项目及课题,将设计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全部包括在内,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多领域的知识。

总的来看,相关课程模式和广域课程模式各有优势。对师生来说,会较为熟悉相关课程模式,但也需要各课程老师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协商;而广域课程模式则是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课题或项目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到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如何在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后达到平衡、建立一个新的课程结构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精细化教育模式

1.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指在某个专业内以一种教学活动组合形成不同的主题教学单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地方在于模块化教学是以综合能力为本位、以人文素养为核心,注重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模块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合作式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方法。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基础模块、设计思维模块和综合设计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以及表现技法。由于设计和美术在专业目标、思维模式和表现形式上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应该基于设计目的来展开教学。而在设计思维模块,则主要包括思维能力以及设计理念的培养。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能力和设计理念协同发挥作用的过程。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以机器为本”“以自然为本”都是设计理念,并以此理念来指导设计、引领创新;同时,将以形态导入设计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导入设计的思维方式。综合设计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创意与表现以及专业实践等。学生需要关注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项目实践来促进设计创意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学习到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思考方法。

在改进和创新设计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且适用于我国的设计教学体系。同时,还要把握社会实际和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不能照搬他国的发展形式,深度理解和挖掘我国审美理念,保持自身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如此,中国的艺术设计才可能完成自主发展。

2.以设计思维方法开展教学实践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法,它将人的需求、对商业的需求以及技术整合在一起。设计思维强调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创新能力发展的角度看,若将这一思维方式转变为一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模式,将为教学提供一种新途径的可能性。

培养设计思维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设置一门培养设计思维的课程,也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设计思维,然后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还可以设立设计思维工作室。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彻底颠覆原先的教学模式,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和重构。通过重新组织分配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与时间,可以把以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首先,从设计目的来看,需要判断设计目的的指向对象是否符合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其次,从整个设计思维过程来看,设计能否与概念关系相结合以促进创新;最后,从设计结果来看,是否形成了符合生态环境的持续创新设计,并以此作为建立设计思维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依附意识、团队意识和需求意识。可以通过项目和课题的实践引导学生建立依附意识,学生往往能在实践过程中对好的产品产生新的认知,以此习得新知,巩固技能。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团队意识,避免由于个人思维局限导致项目推进受阻,陷入思维困境。要以团队合作为核心思想,通过梳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来激发新的创意,促成集体智慧的产生。引导学生建立需求意识,在进行设计之前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使设计得到全面性和系统性发展。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反思,同时通过多方面思维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设计思维的迁移能力,最终使学生具有批判、全面、系统的设计思维能力。

3.依据艺术设计内在规律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必须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在发展规律来建立一个合格的教学评价机制,避免仅通过专业课程成绩来衡量学生能力高低。应该从设计创意能力、设计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专业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的重要保障,同时也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内在规律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客观规律。

对于高校设计教师的评价指标的权重,也需要进行差异化设计。首先,评价内容不仅要考虑教学水平及科研成果,还要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而且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应该享受同等待遇,真正做到教學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摒弃与其他专业评价体系中以追求国家课题数量、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发表论文数量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和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一方面,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作为教师水平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价体系只有在规则制定和运作上紧密结合设计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内在规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结语

当下,我国设计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中国设计”新时代的来临,我国应该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教育实践方式的改进等重要环节的改革。目前整个社会的文化逻辑内涵正由福特主义逐渐向后福特主义转化,强调技术与效率逐渐转变为以创意整合为主,从而使得设计教育形式及内容也逐渐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后福特主义所倡导的“个人化”“多样化”“精细化”等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如何恰当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后福特主义理念应用到改进、创新设计教育体系中去,从而为设计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成熟,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石。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发展路径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