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上新了·故宫》看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之道

2022-05-30李沁屿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故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受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文化类综艺节目契合了观众这方面的需求,也是国家发挥“寓教于乐”功能的重要陣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上新了·故宫》就满足了新时代对综艺节目的要求和期待。文章从《上新了·故宫》的文化传播策略和启示意义两方面讲述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之道。

关键词:《上新了·故宫》;文化综艺节目;创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03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在政策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并借助电视荧幕和网络平台呈现在大众眼前,为此出现了广受关注和跨圈层讨论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但综艺节目大量涌现,势必导致质量参差不齐,节目毁誉参半,甚至影响整个文娱市场的发展。

2018年北京卫视推出《上新了·故宫》节目,是全国首档聚焦故宫博物院的大型文化季播创新类真人秀节目,至今已连续播出四季,开播至今收获大量的关注,豆瓣评分达到8.6分。该节目大改以往综艺的叙事表达手法,深入挖掘并传播故宫文化,把握受众主体创新叙事表达,以“新”创作唤起年轻人对历史的新认知[2]。因文化传播的“上新”,人民日报多次发文力赞此节目。《上新了·故宫》作为现象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极具代表性。本文主要阐述《上新了·故宫》的文化传播策略和启示意义。

1 《上新了·故宫》的文化传播策略

《上新了·故宫》自播出以来就广受追捧,短视频时代,碎片化传播特质进一步拓展了其传播空间。文化节目的综艺式展现,融合传统文化、静态文物作品作为主要的叙事表达对象,嘉宾演绎将历史再现,唤起受众关注;节目深入挖掘文化素材背后的故事,研发文创产品,续写历史文化,传递精神价值;综艺化创新引领专业知识的新解读,把握故宫文化因素的独特底蕴,增强用户黏性,优化传播效果。

1.1 嘉宾情景再现,演绎鲜活历史

《上新了·故宫》节目组植根于受众,每一期节目,节目组均会选取受众耳熟能详和广受欢迎的影视剧作品作为主题,如“皇上陈建斌重回乾清宫”,瞬间将观众带入《甄嬛传》的故事之中。

在嘉宾选择上,《上新了·故宫》常常邀请与当期节目主题相关的演员,如第一季第一期邀请了扮演过皇后娘娘的蔡少芬,一句“本宫回来了”亲切又霸气;第一季第五期,宁静再扮孝庄,解析与顺治帝的母子情;还有在《还珠格格》中饰演知书达理的晴儿一角的王艳,她的出现让观众回到浪漫的琼瑶故事中[3]。嘉宾的生动演绎使节目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角色从电视屏幕中走出来,观众或多或少的角色记忆与真实的历史重叠交映。

此外,节目中穿插小剧场的形式让历史鲜活地再现,如周一围扮演乾隆帝在倦勤斋听戏,台上妃子常服也是根据《京都风俗画》生动还原的,通过声音、画面展示乾隆帝在这个小秘密空间可以短暂放松。通过沉浸式观看体验,观众能够更加了解文物的历史和与文物有关的人物,逼真的视、听体验使观众印象深刻,受众范围从幼及老均有涉及。同时,此举也为节目增添了趣味性,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和价值,使说文物过渡到演文物。

在快节奏时代,文化节目百花齐放,在新的历史交汇期,历史文化节目的场景化传播给当代网民构建了感悟历史的新渠道。当代青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下,在鲜活的历史创作演绎的熏陶下,呈现出蕴含特殊时代价值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

1.2 研发文创产品,蕴含精神文化

《上新了·故宫》将“综艺+文创”的概念贯穿始终。故宫不仅仅是一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群,其沉淀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引人注目。故宫文创除了怀想厚重悠远的时光外,还必须凝结心系故宫的人能感受到的用心。节目通过对故宫的探寻完成对文创产品的上新,每期节目都会请来设计师,一起在故宫寻找灵感,不同专业院校的学生会通过国风频道创意投稿专区为节目贡献自己的创意和设计。节目组邀请设计师,从对不同时期的文物再创作中得到灵感,如乾隆的男蟒戏衣、畅音阁内天花纹样、卷草纹木雕匾兽等吉祥意象,将戏袍设计为现代真丝睡衣,取名为福贺(鹤)佳音系列睡衣,含有“福蝠服如意,贺鹤合佳音”的美好祝愿。节目播出数天之内,这款睡衣淘宝众筹达成率10308%,并迅速售罄[4]。

在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许多节目以收视长虹为目标,使得节目播出后不久热度便急剧下降,影响力烟消云散,直至被观众淡忘,往往难以引起观众持续的共鸣。而《上新了·故宫》这种线上线下的文物开发方式,使博物馆文化走出深宫,与受众亲密接触。历史文化类节目从纪录片到影视剧,再到综艺节目,缩短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距离。消费主义狂欢之下,文艺和国潮成为当下消费者追捧的主流,历史文化积淀之下的作品,结合新颖的构思和设计刺激受众的感官。静态的历史文化通过巧妙的设计灵活地展现在大众眼前,动态展现文化创意产品,进而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融入生活百态之中。

1.3 借助专家团队,呈现历史文化底蕴

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教授和时任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的李春良作为节目出品人,为节目把关。在每期节目的开头,单霁翔作为任务指派员,为每期节目推荐主题、提供寻宝线索[5]。在嘉宾寻宝识物、探索故宫秘密的过程中,邀请掌握专业知识的故宫专家陪同,及时作出专业的解说,如第四期节目,故宫工作人员刘岳在珍宝馆为袁姗姗讲解其中的物件,皇后冬朝冠精致华丽,令人印象深刻。

为保证节目的专业性,栏目组多次请教史学家,在其帮助和指导下查阅大量资料,尽可能一比一还原服装,让演绎嘉宾着上最贴近史实的妆容、服装。节目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把关,节目制作团队也在前期准备、后期剪辑等方面注重专业性。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并非专业出身,但他们为了探索故宫文物的前世今生,反复请教故宫文物专家和明清史学专家,力求节目的严谨可靠、史实准确,使令人迷醉的历史积淀得以在细微处显现。在讲解一些复杂工艺时,配上的视频小动画也参考了史料还原。担任文创开发员的周一围在图书馆查阅文献典籍,为大家答疑解惑。紫禁城等文化建筑不仅有金瓦朱墙间的华丽磅礴,还有值得抽丝剥茧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内涵。

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文化创作类节目不仅需要文艺工作者的坚守付出,还要依托专家团队的指导,以此实现长远健康发展。《上新了,故宫》节目组主动掌握新的传播形式,将典型历史文化突出展现出来,赋予故宫文物时代价值意义,呈现中华文艺作品积淀已久的历史底蕴,看山非山,见水非水,中华民族悠远的过去通过文物这个载体走到大众面前,将过去和现在、历史和现代融合在一起。

2 《上新了·故宫》的启示意义

《上新了·故宫》节目的初探不仅是文艺创作面向新传播渠道和新传播环境的迈步,还使中华传统文化以新面貌呈现在当代青年面前。综艺类节目的创新创作手法既是对故宫文化的守正创新,又赋予了文艺创作改編新的价值意义。《上新了·故宫》借助文化IP传递品牌价值,以全媒体平台动态化展现静态文化,深耕内容文化创造,构建起网络文化消费的新景观。

2.1 打造年轻化品牌,让节目更具吸引力

《上新了·故宫》一改往日文化类节目的教育、宣讲风格,借助故宫这个拥有600年历史的“超级IP”,带领观众走进从未公开过的故宫一角,探索、解密加实地游览,突破了以往综艺节目类型,增强了节目的神秘性和游览性。例如,“上天入地”畅音阁戏台未开放的后台区域,原来几百年前表演就用上了“威亚”这一舞台道具;进入寿康宫就能感受到乾隆对崇庆皇太后的孝顺恭敬。用年轻化的话语体系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如“解锁紫禁城超级学霸”“探寻乾隆的秘密花园”等明快活泼的标题,以及为解说员“御猫”鲁班配上童声,增添了趣味性和故事性,让厚重严肃的故宫文化与年轻的思维碰撞。节目审美不断向年轻人靠拢,研发出的文创产品精美别致,让故宫充满活力,永葆年轻状态。由此可见,新与故相结合,才能共同创造出永恒。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化古迹更是数不胜数,如江苏南京的明孝陵、浙江杭州的灵隐寺、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等,这些古迹都是我国璀璨历史的展现,蕴含着丰厚的科学和艺术价值,都是待开发的IP资源[6]。未来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通过实地走访、查询史料,从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中获取灵感和巧思,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

2.2 全媒体传播,多方位呈现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受众对资讯的感知无处不在。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优化了《上新了·故宫》的传播效果,多方位呈现缔造出良好的收视效果。

线上,《上新了·故宫》不仅在卫视和爱奇艺平台播出,还联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以及今日头条、淘宝等媒体平台宣传。今日头条APP开设故宫开发专区,呈现“故宫宝鉴”“创意投稿”“花絮锦集”“投票通道”四大版块,使受众不再仅是观看者,还能参与到节目中去,做到线上多媒驱动。

此外,微博《上新了·故宫》超话带动节目话题度,聚集3.9万粉丝,形成了共同兴趣基础之上的“信息茧房”,在其中可以互相分享关于节目的方方面面。节目在网易云音乐和抖音上投放《上新了·故宫》同名主题曲,这些平台联动传播,节目热度只增不减,以此拓宽了节目的传播渠道[7]。

线下,今日头条在北京国贸地铁站展出了总长135米的故宫雪景长卷图,极大地增强了受众参与其中的自发性,从而转化成宣传节目的又一助力[8]。

2.3 与消费者市场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竞相出现,后疫情时代刺激了消费者的网上购买需求,报复性消费势头不可小视。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高达8.42亿,占网民整体的81.6%。《上新了·故宫》抓住观众偏好个性化商品的特点,根据每一期节目主题向观众征集文创产品设计方案,根据算法和大数据推荐技术找到受众讨论度较高的文创产品,紧贴消费者市场,融合传统美学概念,以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吸引各年龄层受众的眼球,增强受众黏性。未来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打通“文化—消费”间的壁垒,打造文创产业链,让瑰丽文化和现代时尚呈现在实物载体上,具备实用性和观赏性,为节目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历经灼烧打磨的精美瓷器古董,还是清风明月的古代诗词,都有着不一样的东方魅力。近年来,无论是《中华好诗词》,还是《国家宝藏》,都让这些文化瑰宝走到了台前。但遗憾的是,节目没有将文化与消费者市场结合起来,在未来的文化综艺中,可以学习“综艺+文创”的策略,使传统文化“活起来”[10]。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迭代更新快,呈现百花齐放的场景。《上新了·故宫》节目在坚守创新理念的同时,坚守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将“新”与“故”联系起来,以独特的节目形式创作出不一样的综艺内容,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活力,让故宫历经久远仍风华正茂。一档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要想达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效果,需要把握线上创作打造精品,还需线下多元传播,提升节目热度,以此使节目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上新了·故宫》凭借“综艺+文创”的传播策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未来的文化类综艺带来了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自信创新表达探析: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29):57.

[2] 杨雅娟.融合传统文化 探索节目创新:以《上新了·故宫》为例探析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路[J].数字传媒研究,2021,38(6):17-20.

[3] 周平,罗雨晴.探讨综艺节目传播传统文化的新策略: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2):89-91.

[4] 林家怡.从《上新了·故宫》看传统文化的综艺传播[J].视听,2021(10):31-32.

[5] 孙紫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策略分析: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海河传媒,2020(3):32-35.

[6] 张丽平,冷凇.用中华文明铸文艺根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高质量发展路径[J].现代视听,2022(5):20-24.

[7] 陈姝冰.新媒体视域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播模式:以故宫题材电视节目为例[J].质量与市场,2021(11):157-159.

[8] 蔡建珺,谌涛.传播仪式观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分析: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5):93-95.

[9] 王可儿.文化类综艺节目形态创新探析: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声屏世界,2021(11):59-60.

[10] 宗平.我国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6):88-91.

作者简介:李沁屿(1999—),女,安徽广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

猜你喜欢

故宫
香港故宫
游故宫
故宫御猫夜游记
你好呀故宫!
雪中故宫
故宫的怪兽梦
《我在故宫修文物》
梦回故宫
故宫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