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视角下磐安县尖山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2022-05-30苏敏张希晨

设计 2022年17期
关键词:磐安县老龄化

苏敏 张希晨

关键词:老龄化 磐安县 乡村养老 公共空间设计 养老服务空间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071-05

引言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土记忆产生与延续的重要载体,是村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原住民日常生活、休闲、文化等活动[1],同时也是乡村老年人的主要户外活动场所。在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快以及快速城镇化下家庭结构变化和乡村的“空心化”必会给农村养老带来威胁,乡村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弱势和需要救助的对象。在国家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下,乡镇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乡村以旅游为手段的振兴方式常常是新的开发,这类建筑因缺乏本土文化的融入和当地居民需求的了解出现“同质化”,且未能对原住民既有生活环境产生实质性影响。为了逐渐荒芜和老龄化的乡村空间内为乡镇寻求适老化公共空间,文章力图通过闲置用地的再利用,延续与尊重原有价值的同时,也能让附近乡村和镇上的居民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与环境[2],达到乡村养老宜居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及空间调研

尖山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东北部的尖山镇内,地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中生态茶叶市场所在地,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镇中心从东部原中心村落区域向西部乡镇商业区汇聚移动,尖山村保留着较乡镇内村庄相对完整的村落面貌,保存着400年历史具有地域建筑特色的尖山老街,后来村落衰落,村庄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村落空心化、老龄化日渐严重。萧条的公共空间和滞留的环境问题影响着村民的生活居住,亟需优化更新。

(一)村落整体空间

1.具备着承载和汇聚乡镇公共活动的优势条件。尖山村夹在尖山镇东北部古建筑村落与西南部乡镇新建设的交汇处,一侧是坐落在山地的广袤良田,另一侧是城镇化建设的街道纵横。村落保留着一条联系村落与乡镇市集的历史长街,原是尖山镇重要的茶叶贸易中心,仍承载着当地的集体记忆,是尖山镇的宝贵资源,如图1。

2.村落建筑顺应山势而建。场地位于浙江中部山区的丘陵盆地地带,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村落建筑沿着山势分布,整体布局呈靠近老街分布较密集,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形式,如图2。

3.村落房屋面臨着破损和闲置问题。村内民宅建筑以木结构夯土墙为主,由于村民经济条件和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村庄仍保留着一些因贫穷没有搬离和翻新的住户,有条件的住户大部分选择搬迁和翻建现代房屋,导致村庄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建筑。

(二)村落公共空间类型调研分析

村落公共空间表现着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质,是乡村社会各种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的发生场所[3]。为了进一步了解村落公共空间对于养老环境需求的影响,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功能属性分类,通过现阶段村落中的空间状况,厘清村落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1.沿街建筑空间秩序混乱。沿乡镇道路的街道店铺狭小简陋,商店店面小,种类丰富,而路边商贩多,占用公共道路,居民喜欢在商铺和村庄入口活动。如今新的混凝土结构正在取代传统木质砖混结构的老旧商铺,街道立面秩序开始混乱,如图3。

2. 内部街巷及环境品质差。村内道路宽3-4米,村内住宅道路为2-3米,道路铺装面积狭小,泥泞且尺度小,急救、消防车辆无法通行,场地街道各入口狭小不明显,道路分布错综复杂。村内分散着几个院落池塘,如今池塘无人管理变成浑浊的积水潭,如图4。

3.养老设施服务功能单一。尖山老年活动中心由尖山村茶庙旧屋改造成村委会内设老年活动中心,内部空间由一层大厅和餐厅、二层的村委会办公室组成。除了日常提供餐食,室内空间只能够支撑简单的娱乐活动。内部没有针对老年人娱乐和生活项目在空间布局上进行特定的功能分区和适老化设计,居家养老室内空间细节处理上并未 考虑到无障碍需求,导致设施与居家养老需求不匹配,对特殊护理型 老年人的考虑缺失等情况,如图5。

(三)居民特征及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对应着不同尺度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4] 。研究其行为特征、活动区域与活动半径对于乡村养老设计具有指导性的作用[5]。希望从老年居民活动形式和活动行为特征中,梳理出老年居民的公共空间需求。

1 .活动节点空间与日间照护空间需求。依据村落范围以及其特征、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老人,可将老年居民分为自理型老人和照护型老人。行动便利的老人以日常采买通行、户外活动与邻里交谈等活动形式,居民频繁活动的活动节点空间主要分布在街道入口及靠近商铺及市场范围。行动不便及高龄老人大部分选择居家或到老年活动中心看电视吃饭,空间需求倾向于日间照护、医疗和康复保健。

2 .沿街商业空间与内部聚集空间需求。从居民活动行为特征来看,村民在村子里主要的活动除了农活和售卖,闲暇时间都是无目的性闲逛,与遇到的村民互动交流。售卖和休闲娱乐等开放性场所主要集中在村子西南部的沿街商业和服务设施,时间集中在上午和傍晚。

交流和休息等内向型活动主要集中在村子的街道入口和内部聚集空 间,时间集中在下午。居民通常会在阴凉地方和居民活动聚集的地方 停留时间较长,而在阳光充足的时段,居民分散在宅前院落及室内活 动。

通过与当地老人的访谈,对各个特征要素和个体感知要素的分析,以此梳理出居民的公共空间需求:一是生活服务方面,提供日间照护、售卖老人专用设备等基本生活服务商店,减轻老人自主照顾负担并辅助他们社交与出行;二是休闲娱乐方面,开展结合当地民俗的文体活动,增加形式多样的娱乐项目,提供老年课堂、图书阅读等对外使用空间,实现多种形式交流,丰富其日常生活;三是医疗服务方面,保障老人的身体健康,提供日常护理和紧急情况下的处理,让他们就医变得更为方便;四是心理慰藉方面,介入社区服务,融入年轻的元素,以此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村落总体规划及设计策略

基于对尖山村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考虑到村落环境无人问津、原住民居家养老需求与村落设施不匹配、老年活动空间缺乏适老化设计等存在的公共空间问题,首先改善乡村老人养老条件,提出“村落整体景观设施提升+养老服务综合体”规划策略,来完善村落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展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通过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能够让当地居民慢慢了解和渐渐改变养老观念,也可以享受到房屋改造服务,考虑到将来村落人群变化,为乡镇和外来人口继续提供租住和养老服务。本文根据村落公共空间特征和养老空间需求,将尖山村公共空间以点线面的形式串联,分别为老年服务中心、历史老街商业和沿河景观形成三大村落总体规划,并得出以下规划步骤,如图6、7:

(一)梳理场地,激活空间

梳理房屋现状、确定场地空间形态。通过在地化手法,整理需要拆除或更新的单体建筑,后期加建恢复原有的村落肌理、建筑结构及村落特色的空间尺度,将废弃闲置的老宅和院落激活并利用,释放成公共空间。打通村落与乡镇连接的道路,为后期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空间的植入、新活力的注入做准备,营造符合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与符合时代发展新旧共存的宜居空间。

(二)业态渗透,注入活力

利用水体打造凉爽的沿河公共空间。结合周边建筑功能,从街道入口展示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历史老街与现代街道的过度空间,是商业进行新鲜血液的注入,通过增加街道界面的渗透性激活村落机制,营造沿河空间面向邻里和游客的友好空间,建立亲密性和亲近感来提升社会融合度[6]。疏解与村镇联系的道路,结合村落的建筑肌理和空间特点,加入所需的功能空间,更新街道业态重新吸引人流,通过村落入口界面将原本封闭的历史街区向外开放,充分辐射公共空间服务和带动老街的文化复兴和村落发展,如图8。

(三)功能协同,康养保障

老年服务综合体设计。考虑到老年人的可达性及匹配居家养老的设施等需求,根据整体村落场地分析得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体选址并进行设计,在公共服务空间中提供适合当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养老活动、康复保健服务和完善的基础保障,营造宜居的空间氛围,从而加强农村老人养老观念,提升养老品质。

三、老年服务综合体空间设计

优化村落整体环境及公共空间改善养老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時,还需为乡镇寻求适老化公共空间提升当地的养老品质。设计主要围绕如何利用当地闲置空间提供养老服务、针对不同老年居民活动形式及身体状况的设施设备配置与回应地域文化展开,从外形上尊重当地自然和建筑形式,同样也面临着挑战。例如,当地建筑顺应地形而建,场地的高差也带来了建筑的设计难度。

我们希望通过养老中心的建 设和使用,逐步改变乡村养老的观念,提供相关的服务,并在尊重原 有建筑轮廓基础上,对建筑设计进行在地性的提升。

(一)场地梳理与选址,建设适老化服务空间

1.公共空间根据街道规划,服务设施和商业设置在沿街区域,此区域成为村镇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考虑到人车分流及村落消防安全的考虑,需要对内部道路进行一定优化和增加消防通道,场地与外部道路的出入口分布较为合理,建议保留。

2.梳理场地闲置和破损房屋,并对有问题房屋进行必要的改善和拆除,得到可以利用的村落公共空间。

3.梳理现存村落公共设施,沿街老年活动中心临街太过吵闹、场地空间不足以满足承载需要的服务功能等问题,需要另找选址,考虑村落以及乡镇附近村民,乡镇街道与村落内部空间距离在200m范围内,对可达性要素影响不大。

4.对养老环境的考虑,分析场地噪音得出其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沿街部分由于人流较大,受噪音影响较大,靠近内部居民区影响较小。老年人建筑、居室环境设计和设施设备配置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尺度适宜、能够驻足的休息场地以及能够提供社会性服务的公共空间,更容易吸引不同年龄群体和实现长时间驻留,并且促进更深入的邻里交往[7],依据场地分析将老年服务综合体设置在村落中心区域,闲置房屋多可提供新建场地,噪音影响小且辐射范围广,有利于四周人群使用便利和活动交往。

(二)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相互协作且不互相干扰

对于养老来说,医疗资源和环境是首要选择,对于大部分选择 居家养老的乡村老年人,就近就能体验到医疗服务和活动环境是实现乡村养老宜居的基本条件。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老人得到医疗保 障,满足室内室外的活动康养的需求,将室内外都分成了两个分区:室内空间根据不同功能的景观分区,分成了东西分区,西面为活动中 心,东面为康复中心;室外空间将其分开的两个景观区域,分别为观 赏庭院和康复庭院。环境共享且业务分流不互相打扰,如图9。

1.室内空间——活动与照料

(1)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主要由西侧两层空间加上南面餐厅部分组成,提供学习分享的老年教室、舞台展示的多功能厅、器材锻炼的健身设施及容纳各种文体活动的活动室等设施空间。餐厅位置靠近村落道路,与公共厕所对外开放,方便周边居民使用,入口向外延伸的形成半户外空间,满足室内和室外就餐的弹性需求。

(2)日间康复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老年活动中心二层连接,相 隔主要垂直通道,使休闲活动服务与日间照料服务能够自由切换。服 务功能除了基本的医疗问诊服务,还包含了体检、康复保健及提供 床位的日间照护服务,完善村落及乡镇基本的医疗保障,提升乡村养 老品质。

2.室外空间 ——观赏与康复

保留西南向东北方向的道路,梳理出联通东西村落出入口的车行通道,满足场地应急或车行需求。根据养老需求进行功能空间组织梳理,根据动态休闲观赏和静态康复照料的服务方式将建筑功能空间分为老年活动空间和日间康复空间两大板块。

(1)观赏花园:主要以道路西侧池塘及阶梯微地形景观、餐厅入 口和休闲凉亭部分组成,主要围绕主入口和活动中心部分,结合坡道、阶梯及地形条件营造丰富变化具有观赏性和互动性的活动景观。

(2)康复花园:于场地东侧绿地,由康复空间一层半户外空间与康复庭院组成。较大的绿地空间,为日常锻炼、康复保健和疗愈植物种植创造一定的空间条件,同样提供坡道和阶梯两种选择形式考虑到轮椅行动不便的坡道需求。

根据不同区域的服务功能空间,通过对应的景观营造来完善养老服务综合体的室外活动需求,提供健康的养老活动、康复保健服务和完善的基础保障,宣传和提升村民养老观念,积极发展乡村在地养老。

(三)动静切换,满足不同居民活动形式的空间需求

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选择的活动形式也会不同,依据不同养老项目的特点和居民的兴趣爱好,将服务空间分为两种:照护康养与休闲活动,以针对性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满足特殊需要的目的。考虑到日间照料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就近观赏景观和休闲活动,以主入口中间坡道分割动静分区进行不同活动的组织,一方面满足疗养和特殊照顾老人一定的休息环境;另一方面解决景观空间形式单一化,观赏与疗养花园的融合,多种道路形式串联,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有多种选择和游玩方式。花园增加户外康复平台,提供村民户外锻炼的场所,如图10。

(四)无障碍的考虑,实现便捷化养老

基于村落地形特征和考虑行动不便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在中心室内室外主要通道设置了无障碍通道。保留南北面的地形高差,将北面借用高差与建筑二层联通,从二层就可以到达医疗服务中心。利用西侧观赏庭院作为过渡空间到主要空间的一个过渡带和引导作用,将道路分为阶梯式和坡道式不同通道形式,满足老人不同的锻炼体验。东侧康复花园道路主要考虑照护老人,注重无障碍的考虑,增加组走栏杆等户外辅助设施。建筑内核心区域增加电梯,解决老年人上下楼层困难、腿脚不便等不方便问题,提高老年人使用便捷化水平。

四、尊重地域与乡土建造

(一)生活形式的延续

由于尖山老街曾是乡镇茶叶和买盐的贸易中心,当地居民仍有喝茶的习惯,通过地域特有的生活形式的延续,在现代公共空间营造中得到传承。例如,茶文化的延续:

1.老街茶舍:对外可作茶文化体验馆,坐落在老街核心区域的北侧,对应着街道入口成为新的街道场景。一层展示休闲区,二层茶餐厅。茶舍入口的西侧,为架空层,植被连通生长至二楼,形成空间的连续。茶舍的南立面为大面积的玻璃,折叠形式呼应养老综合体,能大面积地引入阳光.

2.老年服务综合体入口凉亭:邻里的喝茶空间,以闲聊喝茶场景作为进入的开始,透过半户外过渡空间看到服务建筑和花园,呈现乡村新时代的养老公共空间场景。

(二)建筑形式的转译

村落民居大部分为一二层建筑,一层山墙缩短形成楼下檐廊空间,房屋相互毗邻。民居建筑 形式以硬山造为主,这种形式可以 应 对江南多雨的气候,也可以在形成的廊下空间也能成为邻里交往的 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借鉴了居民形式中的坡屋顶和二层出挑的做法,对原场地破损闲置房屋的再利用,以较完整的建筑形态 和院落为原型,通过建筑立面和屋檐向正南面的折叠式形态和暴露 建筑构架的戏剧性和仪式感,如图11。其中,位于场地主要入口的 村落公共休闲凉亭,保留建筑结构的干阑式木构架形式,展示代表 当地房屋建造技艺的构件,使从乡镇道路看過来,与村落灰瓦的屋 顶形成强烈对比,具有昭示性作用,如图12。

(三)乡土植物的结合

村落植被种植遵循现有的分布规律,再加以优化和形成整体,使尖山村一年四季都能够有景可观、有花可赏。沿河历史街区部分种植香樟,能够在夏季为行人提供遮蔽,在街道入口种植无患子,增加标识性。结合园艺疗法,提高老人身体机能[8],提倡减少对场地自然环境的干预,最大化利用乡土植物,种植治愈、保健等功能的植物,实现与当地自然环境共生,营造疗愈景观。在提高老人免疫力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的同时,保留场地的乡土气息和回忆。

展望

关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乡村居住主题的可持续生活,改善乡村老人养老条件,形成乡村特色养老体系。希望通过探索乡村养老公共空间中,融合当地文化注入多样化的文娱活动空间并满足老人照护的养老医疗配置,构建适合农村老人活动的公共空间,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尊重与创造乡土价值,营造适合乡村老人的宜居养老环境,从而达到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磐安县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磐安县玉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培训掠影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浙江省磐安县杂技魔术协会成立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
仪陇县紧密合作扎实开展扶贫帮扶工作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