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两线三阶十训式”培训体系的10年探索
2022-05-30林伟
[摘要]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方向不清晰,以及名师工作室培训方面存在的目标定位低、内容陈旧、机制不完善等共性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并探索了“两线三阶十训式”教师培训体系。该体系增强了教师培训的创新性、高阶性、体系化和综合化程度,通过建立协同培训机制与基于产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同时整合工作室内外培训资源,以此形成培训合力,实现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培训方式;共研共创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经过名师工作室多年的研训实践,我们发现当前名师工作室发展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教师个体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学科教研组的属性与架构出现弱化、依附化等非专业化现象。日常的教研活动变成事务性任务安排,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师个体的发展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不少教师在教学与教研中对“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心有余力不足,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方向不明确,教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有效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因而缺乏持续发展力。
教师个体缺少动力意识。教师在学习、培训、实践、研究等专业发展上的主动性不强,各类培训主要是外驱式培训,而未能真正点燃和唤醒教师发展的内生力量,教师存在被培训、被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两线三阶十训式”的体系与实施
工作室构建了“两线三阶十训式”的培训体系,“两线”即学科专题研究线和专业素养提高线,两条线交替联动,起到协同作用;“三阶”即“教学实践力—课题研究力—教学反思力”三阶式分级递升;“十训”即“众筹型研训、浸润式研训、传导式研训、跟岗式研训、混合式研训、主题式研训、订单式研训、‘靶向式研训、浇根式研训、课题式研训”这十大培训方式的协同推进。
我们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以“两条线”为主要抓手,提高教学实践力、课题研究力和教学反思力,以此构建教师发展的通道。“十训”的具体方式如下所述:
(1)众筹型研训。采取开放式、发散式的学习形式,集聚众人之力,以教师学习共同體为主体,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经验、智慧聚合起来,并邀请专家指导,教师们提出的见解与专家观点相碰撞,从而激发、汇集教师群体智慧,促进群体的共同发展。
(2)浸润式研训。指研修者沉浸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体验、实践操作、反思体悟等形式,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并以后续的持续跟进、迁移应用等环节来改进教学行为的研修模式。浸润式研修聚焦教学中的真问题,利用真实场景,让教师进行深度体验和感悟,使研修理论不断得到强化和内化,最终达成理论在互动中内化、成果在互动中生成的效果。这种研训方式强调了实践的价值,能助力学员生成开放式,无边界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学员的思想境界。
(3)传导式研训。指的是在普适性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当前的关键问题,聚焦一个学科研修主题,基于教师已有经验进行交流分享,并在过程中注重研究结构化、理论系统化、行动持续化的一种研修方式。这是一种基于个体经验,由实践体验传导到学科理论,再由学科理论传导到教学实践,是一种群体传导于个体、个体再传导于群体的交互式研训。传导式研训更加注重骨干教师在研修中的主体地位,注重骨干教师在研修中的自我与群体性专业建构,注重骨干教师专业辐射生成的价值体验。
(4)跟岗式研训。在集中研训之后,一般安排参训教师到各工作室进行跟岗研修,这是将研修中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进一步探索的过程。参训教师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研修效果落地的良性循环,再辅以后续的跟进指导,从而帮助教师梳理、诊断、转化、深化研修成果,使研修效果更为有效,研修方式更为立体,研修内容得到落实,让学员有更多元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学员成长,提高研修的效益。
(5)混合式研训。混合式研训常常会综合采用面对面和网络两种不同的方式,努力追求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将线上研训的灵活、资源共享、互动广泛等特点,与线下集中研训效率高、互动深入、现场感强等特点结合在一起,且这种融合具有系统性、一致性和关联性。混合式研训让教师不断地聚焦实践中的问题,并开展小组交流和讨论,达到“短、平、快”的效果,线上与线下的充分融合,既覆盖教师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又能兼顾个性化发展需求。此外,教师还能体验教育技术推动学习交互的学习共同体发展新模式,通过研训使教师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路径与方法。
(6)主题式研训。这种方式要切准脉搏,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每次开展研训活动时,都要确定研训主题、活动目标与实施方案,遵循“学习→实践→优化→再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研究思路,学习理论知识,梳理讨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形成经验总结和推进策略。
(7)订单式研训。这种方式要做到量体裁衣,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中迫切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梳理汇总到工作室中,工作室根据需求“量体裁衣”,聘请专家“会诊把脉”,找问题,求对策,定方案。
(8)“靶向”式研训。这种研训就是要对症下药,先由工作室积极开展立体化和多方位的需求调研,有效把握研训需求,再通过实地检查、问卷调查、互动式座谈、随堂听课、微信等渠道和手段访谈每一位教师,最终找出“病根”,合理地设置研训课程,进行“靶向”治疗。
(9)浇根式研训。“浇根式”是指在跟岗学习培训中,针对教师专业情意与学科素养进行“浇根”,即浇专业情意之根、学科文化之根、人文情怀之根、教育思想之根。这种研训方式以“依托课例、对话课堂、研究课题”作为主体,从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价值四个方面切入,强化个性化、特色化、创新化和多元化,不断探索和实践,增强研训效果。
(10)课题式研训。这种研训是以课题为载体,进行行动研究,研究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为主。这种方式讲究在研究中提升,在反思中推进,使工作室成员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在所擅长的领域内主持课题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
通过十大培训方式,逐步提高了培训的深度、广度与综合度;通过“学科专题研究线”和“专业素养提高线”交替联动,促进十大培训方式协同发力、逐步强化,增强了培训的创新性、高阶性、体系化和综合化程度;通过建立协同培训机制与基于产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整合工作室内外培训资源,形成培训合力,实现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
2.“两线三阶十训式”的落地与提升
制订名师工作室培训理念和目标。工作室确立了“价值引领、知识拓展、思维训练、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培训理念,并有机融入工作室全周期的培养理念,按照“两线交替联动,十训逐级提升”的实施思路,设计教师培训的学习目标,整体规划“十训”培训方式的功能定位。
重构名师工作室培训体系和内容。我们对包括专业发展、个体研修、团队研修、群体研修、综合评价共5个维度进行了顶层设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群和个体修炼课程群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两大课程群对应三阶能力培养,以“十训”实施为手段,通过团队研修模式和群体研修行动进行落地,“两线”的培训内容遵循创新性、高阶性、体系化、综合化的互相转化原则进行设计。
强化名师工作室培训机制和保障。工作室通过跟岗学习培训,运用“十种模式”和“十大行动”等方式,并根据“十条标准”进行评价。“十种模式”,即现场观摩、主题报告、经验交流、问题诊断、读书交流、课题研究、共同写作、专题研讨、资源分享、案例分析。“十大行动”,即课例研讨、互动研训、课程开发、模式探讨、平台搭建、联动研修、心理创意、专家引领、风格锤炼、展示辐射。“十条评价标准”,即有长期规划、有代表人物、有核心理念、有活动阵地、有研修模式、有共同行动、有特色项目、有活动制度、有研究成果、有资源积累。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我们建立了“三维三化三结合”目标绩效管理模式,即“三维”目标类型(保证目标、发展目标和突破目标)、“三化”设置原则(内容差异化、过程精细化和难度梯级化)、“三结合”考核方式(结果为主与过程为辅相结合、定量为主与定性为辅相结合、集体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确保名师工作室培训工作有序推进。
3.名师工作室“两线三阶十训式”培训体系的路径与推进
精准调研,满足学员培训多方面需求。工作室积极开展立体化和多方位的需求调研,力图有效把握培训需求。通过培训前的充分调研,让培训课程内容和培训方式更适合参训学员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助于达成培训
目标。
精心设计,探索培训模式多样化呈现。工作室针对学员培训学习的需求,精心设计培训学习方案,力求实现培训模式多样化。在培训過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以学科为基地,以问题为核心,以课例为载体,以课题为主体,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报告、专题论坛、课题研究、课例研讨、成果推广等方式,构建多样化培训体系,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学员的专业
素养。
精细管理,严格执行各方面考核制度。我们在工作室培训工作中强化过程管理,注重质量反馈与监控,设置了动态评价标准,并按要求积极参与互动式学习,力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培训任务。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工作室创新地提出了“价值引领、知识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建构”四位一体的培训理念,完善了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收获了显著的成效,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申军红.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林伟.名师工作室“浇根式”教师跟岗学习培训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8(1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