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股票不能靠直觉
2022-05-30梁捷
梁捷
什么是直觉?人们通常会把直觉描述成为某种预感,或者描述为知道某件事情,但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的。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提出,直觉是人的四个基本精神功能之一。所谓四个基本精神功能就是,内向—外向,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判断—观察。在荣格看来,直觉就是指向内部的无意识知觉,与那些依赖于外部感官的、指向外部的有意识知觉相互对立。自己知道结果,但不知道为什么知道。
有些人更擅长感觉,而另一些人更擅长直觉。感觉占优势的人一般比较重视现实,倾向于接受和利用当前刺激,善于把握大量事实还有精确的数据。直觉占优势的人则经常超越事实和证据,善于把握事物的意义、联系和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洞察和联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我们一般认为,直觉占优势的人会相对比较重视想象和灵感。
每个人都经常会用到直觉。甚至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判断,使用的都是直觉。我们所使用的价值判断,这件事好或者不好,应该或者不应该,合理或者不合理,一般都是直觉判断。
直觉和理性是两种具有不同认知功能的思维模式。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在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人的大脑存在两个决策系统,可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大致对应于直觉,系统2大致对应于理性。这两个系统做决定的方式不一样,前者很快,但准确率不高;后者比较慢,但准确率更高。
直觉也就是系统1,其操作特点是快速的、平行的、自动化的、不耗费资源的,通常也是情绪驱动的。它是人类千万年来演化形成的系统,很难控制或修正。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一切问题迅速作出判断,使我们能快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系统1中所包含的种种生活经验,往往凝结成信念和关于世界的认知模式,成为一个人快速做出选择和付诸行动的动力源泉。
而理性也就是系统2的操作过程正相反,它是缓慢的、系统性的、有控制的、耗费资源的,存在主动的意识控制。我们说人是理性的,指的就是人会权衡利弊,深思熟虑,通过一步步深入分析最终得到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系统2得到的结果,大多数时候和系统1一致,但也有很多时候不一致。行为人所面对的认知任务,决定了一个特定的思维过程是属于系统1还是系统2。在比较紧急的时候,比如体育运动时或开车时,没有更多时间给人思考。此时的决策过程必然由系统1决定。但在另一些重大决策时,比如说高考填志愿或者买房,此时的决策时间相对充裕,应该由系统2来决定。
大量实验已证明,人其实还是更依赖直觉,更喜欢利用系统1来进行判断和决策,这正是人类决策偏误产生的根源。理论上看,系统2会监控系统1的活动,并对由其导致的偏误进行纠正。但是这种调整本身是不足的。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投资人往往有充分时间进行思考分析,明明可以深思熟虑,但还是依赖系统1进行决策,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最终导致巨大损失。
在现代社会科学里,我们常会以为系统2是整个大脑进行思维决策的主人。但这是一个错觉,其实系统1才是真正的主人。系统2比系统1更高级,更复杂,但往往系统1这样更原始、更本真的东西,更具有决定性。系统1的模式已经内置在人的基因中,可以快速且自动启动,毫无困难;而系统2的启动往往很难,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愿意思考。
当人们面临复杂的判断或决策问题时,他们会依据自己的直觉或者常识来进行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此类原则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和努力达到与理性决策相同的结果。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直觉就可能产生显著偏差和不一致。
不妨举一个例子。在籃球比赛中,你方一个球员刚刚连续三次投篮都进球了。现在又是你方进攻,你看到这个球员又在伸手要球,是否应该把球传给他,让他完成这次投篮?很多调查都显示,无论旁观的球迷还是场上球员,大多数都认为应该把球传给他。因为现在他的手很“热”,应该趁着他手热,让他帮着队伍多进几个球。
这种现象就叫做手热现象,一个球员在连着进球以后,下一个球就更容易投进。有经验的队员和教练都认同存在这样的手热现象。但是,统计数据并不支持手热现象。很多学者利用大数据分析,最终发现,每个球员在手热状态下的下一个球的命中率,与他总体的投篮命中率并没有显著差异。如果他本身就是个优秀球员,那么原本他的命中率就很高,这与是否手热无关。如果他是个不怎么样的球员,他原本手热的概率就很低,下一个球继续保持手热的概率也很低。
我们选择应该把球交给谁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考虑这个球员本身的能力,而不是他是否手热。但是我们不大擅长总体判断一个球员的能力,而更喜欢利用他刚才的表现也就是手热来预测他接下来的表现,这是更简单、更快速的直觉反应。我们不是用一个人过去一个月、一年的表现来评估,而是用他刚才两个球的表现来评估,这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偏误。
在这个实验里,基础概率被严重低估,这也是代表性直觉推断最容易犯错的一种情景。人们为了使得描述的情景更符合自己的直觉,会低估固定无疑的一些先验信息的权重。
不妨再举一个直觉偏误的例子。多年前,卡尼曼对美国大学生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被试对象中包括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其智力毋庸置疑。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假设有一位单身女性琳达,31岁,直率而聪明。她曾是哲学系的学生,一直非常关注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并且参加过反核游行。根据这些情况,请你评估以下选项的准确性,并进行排序。
A选项:琳达是小学老师;B选项:琳达在书店工作,并且上瑜伽课;C选项:琳达积极参与女性权益运动;D选项:琳达是精神病学社会工作者;E选项:琳达是女性选民联盟成员;F选项:琳达是银行出纳员;G选项:琳达是保险销售员;H选项:琳达是银行出纳员且积极参加女性权益运动。
在这么多选项里,我们重点讨论其中三个:C选项、F选项和G选项。人们回答这个问题时,C选项得分非常高,人们普遍相信琳达会积极参与女性权益运动,这没有问题;F选项的得分非常低,人们普遍不大相信琳达会是银行出纳员,这似乎也没问题。有意思的是,H选项的排名介于C和F之间,也就是更多人相信,琳达是银行出纳员且积极参加女性权益运动。它的可能性要高于F选项即琳达是银行出纳员。
这个描述很有意思。比如一位单身女性,31岁,直率而聪明,读过哲学,关注歧视和社会公正,参加过反核游行。在这些身份特征的影响下,我们都会觉得琳达积极参加女性权益运动是天经地义的。但这些身份特征很难和银行工作联系到一起。如果要去银行工作,干吗要读哲学、关注歧视和社会公正、参加反核游行?所以大家觉得琳达与银行有关的可能性最低。
而琳达既在银行工作,又积极参加女性权益运动,这种概率介于两者之间。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琳达好理解一些。虽然她的正职工作在银行里,但是她在业余时间里保持独立思想,会去参与女性权益运动,这仍然是不错的。但是这些人都忘记了,琳达为银行工作,这件事的概率无论如何要高于琳达既为银行工作又去参加女性权益运动。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子集,为银行工作的人中间总有一些不会去参加女性权益运动,所以既为银行工作又去参加女性权益运动,它的概率一定是最小的。
在实验中,有90%的被试者都犯了错,都把“琳达是一位银行出纳员并且积极参加女性权益运动”排在了“琳达是一位银行出纳员”之前。后来卡尼曼干脆把其他选项都拿掉,只是问被试者,“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和“琳达是个热衷于女性权益运动的银行出纳员”,哪个选项可能性更大,仍然有80%以上的被试者会答错。可见这个错误根深蒂固,完全改不过来。
在这个实验里,基础概率被严重低估,这也是代表性直觉推断最容易犯错的一种情景。在形成观念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使得描述的情景更符合自己的直觉,会低估固定无疑的一些先验信息的权重。
直觉上忽视基础概率导致偏误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多领域里都能看到,股市里就不乏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股市連续涨了三天,就有很多朋友开始兴奋,欢呼大牛市来了。他们的直觉是这样的,在牛市里,股市大盘确实会连续不断地上涨。所以,他们看到连续上涨,就认为牛市来了。但是他们忘记一点,在过去20年的中国股市里,一共有过多少次大牛市呢?2007年有一次,2015年也有一次,其他时候恐怕都算不上。所以大牛市发生的概率本身是很低的。在投资的时候,你不顾大牛市本身的概率,只是看到几天的猛涨就认为大牛市来了,那一定会导致严重的投资失误。
直觉并不总是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