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类管理模式探究

2022-05-30王玮

设计 2022年18期
关键词:分类管理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王玮

关键词:设计学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分类管理 教学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07-03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支撑本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判断依据,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践,在完成毕业环节的过程中得到从事本专业领域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等方面能力的训练。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高校要改进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1]。

近年来,教育部也先后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中,对高校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分类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从当前全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特点出发,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分类管理与评价改革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尝试探究其分类管理模式,多措并举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与特点

(一)“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

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具有“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特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设计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

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方法,掌握运用专业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相关理论问题。其次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实践”的能力,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自主调研考察、实践学习,可独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艺术展览的设计与应用。这既是设计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关键教学环节,又是对本科生系统的综合训练环节。

(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互证

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由“毕业论文(设计报告)”和“毕业设计(创作)”两部分组成,两者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的特点。

首先,“毕业论文(设计报告)”是学生选择专业性、创新性、可行性的研究课题,以设计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和研究视域与方法,以设计学涵盖的各二级学科门类专业展开学理性研究,总结并提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并可达到为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以学术论文、实践报告、设计报告、设计策略等形式完成。

其次,“毕业设计(创作)”是以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实物等形式呈现,具体如:“视觉传达设计”的品牌与形象、出版与包装、传播与策划的效果图与设计实物;“环境设计”的效果图、施工图、漫游动画、沙盘模型;“产品设计”的效果图与3D打印实物;“服装设计”的材料、配饰设计及工艺效果与设计实物;“公共艺术”的公共设施设计、艺术创作设计方案与实物;“工艺美术”的手工艺制作设计方案与实物;“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动画、交互设计的设计方案与实物等。

总之,“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理论研究要以“毕业设计(创作)”的设计实践作为支撑,“毕业设计(创作)”又可论证“学术论文(设计报告)”中的设计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设计策略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两者之间存有互证的特点[3]。当前,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以实际设计项目作为个案研究,以群类案例作共性研究,或以中西方设计实践案例作比较研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与“毕业设计(创作)”的互证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工作。

(三)“课题项目”与“实践项目”选题

依托“课题项目”与“实践项目”是当前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选题方向。首先,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主持的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课题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此类选题在选题来源、理论依据、创新研究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学生把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以“实践项目”作为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将企业实际设计案例和实践项目融入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还可选择在实习实践企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工作。此外,学生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是近年来的热点选题,学生即完成了学业计划任务,同时为自身就业创业提供了孵化条件。

(四)“学科交叉”与“概念设计”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趋势,设计学专业已成为一个强调多种学科交叉、学术探索与创新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应用专业。正是在“学科交叉”这一特点的影响下,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成果多以“概念设计”形式呈现,例如:环境设计专业长期以来凸显出以设计理论、设计史论、设计方法论为理论研究基础,以人居环境空间为设计对象,以美术学、设计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更多学科作为综合交叉支撐的新学科形态[4]。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联的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分类成为近年来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选题方向,以“学科交叉”作为研究方法来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此外,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概念设计”,以及最终呈现设计成果的概念表现,如概念效果图、概念分析图等,这是一种从概念设计的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换过程。可以说,“学科交叉”与“概念设计”突出的特点使得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表现形式向多维度、多形式方向发展。

二、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类管理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使分类管理成为必然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基本历史走向,纯粹单一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只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特殊和极端形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才是正常的和普遍的存在样态[5]。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创造,不断丰富着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内涵,开拓了高等教育的新形态[6]。在我国“十三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的进入到了普及化阶段,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升到60%。

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202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应坚持分类指导,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可以说,伴随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使设计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展分类管理与评价成为必然趋势。

(二)高校教育转型,提高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伴随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各类高校教育转型发展同样使得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分类管理成为必然趋势。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曾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推动转型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在上述指导意见的影响下,设计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围绕培养具有较强理论与实践水平的高水平人才;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途径;增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打破传统单一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逐渐实现了人才的分类培养与评价,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能力,这些都促使毕业设计(论文)分类管理向常态化趋势发展。

(三)高校因材施教,提高设计学类专业人才竞争力

高校应因材施教,体现教育公平,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分类管理更能提高设计学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在设计学类专业毕业要求中,要求所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完成毕业设计,仅凭单一的毕业论文来考核学生的毕业能力和水平,是不利于学生特长发挥,脱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同时也影响了人才培养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2020年教育部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各学校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应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在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合理看待学生个性差异问题,只有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分类管理,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才可达到合理考核学生专业能力和水平,以及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需求。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使分类管理具有可行性

设计学类专业始终关注学生在科学、人文、艺术、学术等素养方面的培养和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特点使分类管理具有可行性。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应考虑社会前沿热点问题,对所学专业领域进行充分考察调研,掌握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得到从事本专业领域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学生可以选择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实践设计项目、设计类竞赛主题、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等多种毕业设计选题。这些实践类选题应在设计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艺术史论等相关理论支撑下具体实践,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论证,以达毕业要求。此外,高校将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推荐参与设计竞赛、校际间联合毕业展等成果交流实践活动。总体来看,设计学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毕业设计(论文)的分类管理具有可行性,并在过程中达到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三、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类管理模式

(一)选题分类:主抓“教师命题”与“学生选题”的分类管理

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须立足于专业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选择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命题。选题可分为“教师命题”“学生选题”两类;选题应遵循学科专业性、实践应用性、科技创新性、选题可行性等原则。

第一,在学科专业性方面。选题要符合设计学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二,在实践实用性方面。选题应尽可能结合设计学类专业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实际,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鼓励“教师命题”和学生“真题真做”,师生可将校外实践实习单位与设计学类专业相关的实际项目定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的方式。第三,在科技创新性方面。选题应尽可能突出设计领域的科艺结合、创新实践、技术应用等特征,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科技创新之需要。第四,在选题可行性方面。选题要符合设计学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选题可参考当年主办单位权威、竞赛水平高、理論与学术性强的设计类竞赛、联合毕业设计的主题,以此类主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总之,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保证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题避免多人同做一题或成组同题;选题应注重题目的改进与更新,不得多年重复做一个题目。对于一些偏离本科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培养目标不符或偏离专业方向;范围过专过窄,不符合本科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能力的综合要求,达不到全面训练目的;涉密的课题、综述类课题、市场调查、电子课件制作等不宜作为毕业选题。

(二)导师分类:兼顾“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双向管理

设计学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兼顾“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双向管理。

第一,“校内导师”应由设计学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全职在校专任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应由设计学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第二,导师应具有较强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具有设计学类专业相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对所指导的学生整个毕业环节全面负责。第三,对于首次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导师,学校应安排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第四,学生在校外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活动的同时,学校应选派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负责协助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有效做到及时跟踪进度和监控质量。

总之,高校实施“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双向管理,两者应共同参与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既可满足教学工作,又可帮助学生择业就业,最终实现良好人才培养效果[7]。

(三)过程分类:兼顾“学术论文”与“设计报告”的分类管理

设计学类专业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分类可兼顾“学术论文”与“设计报告”的分类管理,学生可选择撰写“学术论文”或“设计报告”来满足毕业要求。

首先,“学术论文”应围绕设计学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论、设计史论等展开理论性研究,论文多以理论性、学术性成果来评价和考核学生毕业标准和要求,论文的论点明确、内容详实、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参考文献标准,满足毕业论文的国家要求。

其次,“设计报告”是以实训实践报告、设计说明书等多种文体形式体现,内容多以实际设计项目的整体概况、设计思路、设计可行性等实践成果作为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标准,设计内容阐释详实,图文并茂,图表注释准确,满足设计说明书的体例要求,从而达到本专业的毕业标准和要求。

总之,以“学术论文”与“设计报告”两种形式开展的分类管理充分体现了设计学类专业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多向度专业特点,满足多维度人才培养需求。

(四)特色分类:依托“设计竞赛”与“联合毕设”的分类管理

近年来,各高校设计学类专业不断尝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特色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明显的人才培养效果。各高校多选择主办单位权威、竞赛级别高、专业性强、理论学术强的设计竞赛的竞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参与全国高校间联合毕业设计交流等多种特色教学模式探索,为人才培养拓宽了路径。如“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先后连续六年以“边界与融合”“空间与文化”“模式”等主题,对全国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评选,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和作品。再如“室內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连续九年先后以“共创共荣-融入世界的文教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绿色营造-建筑室内装配化设计”等主题在全国范围开展毕业设计交流,近百所高校、近万名师生、几十家知名国企、央企、设计院联合参与,搭建起全国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了各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行业学会间密切交流[8]。总之,依托“设计竞赛”与“联合毕设”的特色分类管理模式已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五)成果分类:采用“毕业展览”与“选优参赛”的综合管理

近年来,毕业设计展览已成为全国各高校“毕业季”中最为人所期待的艺术盛宴,它既是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与展示,又是对每位毕业生学业成果的一次考核,更是高校间开展学术交流的艺术舞台。

首先,从目前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展览形式来看,大多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营造艺术氛围、突出专业特色,除传统的展板展示、沙盘模型、漫游动画等形式外,还积极尝试选用3D技术打印、数字媒体交互、互联网展览等进行毕业成果展示,追求“科艺结合”特色。

其次,在毕业成果中择优选拔参与全国设计类竞赛是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分类管理的又一重要举措。除前文所提到的国家级重量级设计竞赛外,各高校还将毕业设计(论文)择优参评校级及省市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均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总之,采用“毕业展览”与“选优参赛”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分类管理模式,将是未来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丰富教学成果的重要管理模式,值得高校间深入推广与具体实施。

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全国各高校应持续开展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分类指导等理论与实践命题的研究与落地实施,稳抓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严抓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全国各高校应持续发挥各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从本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特点出发,围绕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特点,进一步探索并细化毕业设计(论文)分类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制定毕业要求,合理解决分类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设计学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提升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分类管理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瑞典式”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实验室危险废物分类管理及处置实践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刍议——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和我国高校的实践
聚焦民办教育分类管理与合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