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涌动
2022-05-30
如今,越来越多青少年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社交、娱乐,大量根植于网络土壤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成为流行语,如“C位出道”“绝绝子”“内卷”“躺平”等。
莫名其妙的缩写、生造词也大量涌现,比如用“3Q”替代“谢谢”,用“神马”替代“什么”,用“886”替代“拜拜了”,用“尬聊”替代“尴尬地聊天”等。
青少年是这些网络热词最忠实的粉丝群体,原因不外乎“身边的人都在用,沟通方便”“有趣好玩”和“随口可以说出来,不用去记忆”等。
试图阻止显然是徒劳的,何况,让网络热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截然分离,在当下也难以做到。相比用严肃、平实的语言来沟通,健康积极的网络热词,或许更能体现出使用者个性和幽默的一面,更能拉近人与人、人与时代的距离。
央视新闻频道有一檔节目叫“主播说联播”,2021年9月1日,《新闻联播》主持人郭志坚就以“萌娃开学、神兽归笼”为开场,结尾还不忘来一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记住:Enjoy.”网友忍俊不禁评论道:“开头好像幼儿园门口扒门缝看孩子的家长,最后的Enjoy也太好笑了。”主持人以轻快简明的语言,用读屏时代年轻人的思维,融入网络热词进行播报,一下子就拉近了传统、权威的新闻节目和观众们的距离。
从语言自身发展来看,千百年来,新词语也在不断产生。一些新词语一经约定俗成,进入人们日常交际中,就成了通用语言。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语言,在刚出现时,也可能不规范,如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当时的热词白话文就备受诟病,曾引起文豪们针锋相对,大打口水战,但它进入日常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之后,就逐渐占据了语言主体。
这可能正是语言的活力所在。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断变化,如果长期没有新的活力注入,语言就可能与生活出现距离。
沟通交流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使用一种语言交流,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一些生动贴切,健康向上的网络热词和表情包予以宽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无疑更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因为,热词的不断更迭,才能更直观、生动地体现当下社会生活的热点和脉动。
(文/吴斌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西雅中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