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城市,未来主义的乌托邦生活?
2022-05-30倚溪
倚溪
巴拿马海洋建设者公司(Ocean Builders)设计的形似“豌豆荚”的海上“漂浮式住宅”。
从古至今,土地与河流是孕育人类社会的母亲。然而,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或将突破100亿,仅靠现存陆地难以容纳急剧增加的人口。土地价格的飞涨、土地所有权的日益分散以及城市饱和度的增高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建筑场所。当人们遭遇气候变化的威胁,一种居住在水上的畅想正在渐渐变成现实。
人类早期的“漂浮”实践
实际上,人类对水上社区的构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6世纪,当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 (Hernan Cortes) 抵达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时,便看到了被称为“奇南帕”(Chinampas)的水上漂浮花园。
“奇南帕”是中美洲的一种农业技术,通过在墨西哥河谷的湿地、浅湖床以及淡水沼泽上创造“漂浮”的耕地来种植作物。这些耕地是由芦苇和木桩在湖面下组成的人工岛屿,木桩插入湖床形成固定的围栏,土壤和水生植被堆积在这些围栏中,直到表层土壤在水面上可见。由于视觉上的错觉,人们会误以为这些陆地“漂浮”在水面上,因此也形成了最早的陆地漂浮形态。
另一处漂浮岛位于印加文明所在地秘鲁。相传1000年前,秘鲁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乌鲁族的祖先为了躲避陆地上的战乱,举族登船逃向湖中,择水而居,躲避危险。后来,他们发明了人工造岛的技术,用湖中特有的植物香蒲编织成草堆,一层一层捆绑起来,形成漂浮的岛屿。厚厚的香蒲草层层叠起,形成很大的浮力。几十个漂浮岛散布在湖面上,构成了一个奇特的漂浮世界,犹如世外桃源般漂浮在位于秘鲁海拔3800多米的的的喀喀湖之上。
“奇南帕”是中美洲的一种农业技术,通过在墨西哥河谷的湿地、浅湖床以及淡水沼泽上创造“漂浮”的耕地来种植作物。
荷兰的漂浮社区。
除了湖上的漂浮实践,人们对大海的想象也从未停歇。1958年,日本建筑界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菊竹清训由于幼年时期经历过多次山洪灾害,便结合日本岛国多灾的自然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海上城市的构想。
菊竹清训认为,海洋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如果可以对海洋进行开发,不仅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颠覆,而且对建筑形式以及城市规划都是一种全新的变革。当菊竹清训构思一个前所未有的海上城市概念时,并未被想象中的庞然大物所吓倒,而是从现实中居住的城市入手,类比海洋城市的构成,并总结了海上城市构成的6项基本要素:海上城市的选址、海上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间的联系方式和工具、海上城市中建筑的形式与形制、浮动的地基以及海洋资源利用。
海上城市的构想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在海上建立一处可以供人类生活的场所。场所的处理需要基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将场所内的功能与环境有秩序地协调起来。住宅空间方面,菊竹清训提出用帆来组成人类生活的空间单元。平台为正三角形,中间立有高100米的主桅杆,由3张帆将桅杆围住构成1个可以容纳1万人的生活单元。内部空间被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作为居住空间,下部为必要的辅助空间,包括商店、学校以及娱乐场所。6个基础正三角形单元构成1个城市的单位——移动大楼,再将6个移动大楼组合成1个大的建筑群,中间围合着中央广场,广场中配套着学校、剧院、艺术馆等公共设施。
除了住宅的生活基本需要,菊竹清训还设想了一种建立在方形平台之上的“浮动旅馆”。旅馆建立在漂浮的平台上,中间是多层交错的花园庭院,周围配置着高低错落的圆形客房。旅馆中的宴会厅、停车场、赌场以及服务处都集中在底层,3层以上基本都是客房。为了可以让入住到旅馆的顾客有更好的体验,他将圆形客房设计成旋转的模式,大约8—9个小时旋转一次。由于客房旋转时中庭的瀑布、树木以及水池也跟着一起旋转,向外可以看到广阔的海面与天空,向内看到静止的庭院与远处的海面随着时间变化。
最终,菊竹清训在1975年日本冲绳海洋博览会(International Ocean Exposition Okinawa,Japan)以及摩纳哥浮动的水上城市工程(Monaco Floating Marine City)部分实现了海上城市的实体建造。
人类对海上社区早期的尝试与实践,为漂浮城市的落地提供了更多可能,对于漂浮城市的概念解释也愈发清晰:漂浮城市是一种可持续的、耐气候变化的现代概念,它起源于海洋定居运动,旨在建立水上自治的社区生态系统,并能够通过建筑设计,让这座水上社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长、适应和转变。
出于环保的考虑,漂浮城市需与所在水面构成一种共生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类居住活动对水上环境的影响。2019年,美国最大规模的建筑设备租赁在线平台Bigrentz阐述了建造漂浮城市的8个原则:一、模块化建设:在陆地上预制漂浮城市的建筑主体,再拖至海洋以降低成本。二、净零能源:漂浮城市将主要利用太阳能和波浪能,自行产生尽可能多的新能源,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三、零废弃物:漂浮城市产生的所有废弃物都将被转化为能源、再生材料或原料。四、本地采购建材:建筑商会优先考虑当地建材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碳排放。五、栖息地再生:城市将使用海洋建筑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水中实现生长、共生与发展。六、共享性交通:漂浮城市将整合各种运输模式,以减少运输需求。七、共享性(社区)文化:漂浮城市将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共享农场,以及倡议居民共享废物利用的二次成果。八、淡水自主權:漂浮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将被不断收集和回收,以达到“零水浪费”。
首座漂浮城市或将诞生
2019年4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讨论了利用浮动城市帮助防备和减轻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基础设施破坏的可能性。为响应联合国人居署的新城市议程,建筑事务所BIG与非营利组织奥西尼克斯(Oceanix)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中心共同提出了“奥西尼克斯城”(Oceanix City)的愿景,旨在打造全球第一个弹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漂浮社区,能够满足1万名居住者的需求。
2022年4月26日,奥西尼克斯宣布,全球首个“漂浮城市”将在釜山这座有340万人口的城市推进,并将它命名为“奥西尼克斯-釜山”(Oceanix-Busan)。
釜山是韩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亟需摆脱海平面上升的困境。《可持续发展》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10—2020年间,釜山经历了比韩国其他地区都要严重的洪水灾害。韩国绿色和平组织警告称,釜山著名的海云台海滩有可能会在2030年消失。这就是当地政府决定与联合国和“浮动城市”设计公司奥西尼克斯合作的原因。
也许是借鉴了菊竹清训的构想,“奥西尼克斯-釜山”将由小型的六边形模块化社区组成,其浮动平台固定在海床上,最终发展为可以无限扩展的城市。每座建筑呈扇形展开,不仅能够为内部空间和公共区域带来阴凉舒适的环境,还能够有效地降低空调成本,同时使屋顶面积最大化,以捕获更多的太阳能。
每个社区平台的核心地带被用于公共农业,能够促使居民充分融入共享式的文化以及零浪费的生态系统。平台下方的海水中养殖着生物礁石、海藻、牡蛎、贻贝、扇贝和蛤蜊,能够清洁海水并加速生态系统的再生。
2万平方米的模块化社区最多可为300名居民提供生活、工作和聚会的空间。社区内所有建筑的高度均控制在7层以内,以保证低重心和抗风能力。所有的社区,不论功能或规模,均优先使用当地材料进行建设,例如生长迅速的竹子,其抗拉强度是钢材的6倍,碳足迹为负,并且可以在社区中自由生长。
每6个这样的同类型社区可以围绕着一个受保护的中央港口,形成一个12万平方米的大型村落。进一步地,每6个村落还可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座拥有1万人口、有着强烈社区意识和认同感的城市。城市的中心将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港口。
在居住的功能性方面,漂浮城市也不亚于陆地城市的丰富性。构成城市的6个社区包含各自的公共广场、商场以及与教育、健康、体育和文化相关的地标性场所,能够在构建社区独特性的同时,为整个城市的居民提供服务。社交、娱乐以及商业空间被设置在内环区域,以鼓励居民在村落周围聚集和流动:人们可以通过船只、电动汽车或轻松的步行穿越整座城市。
世界各国的“漂浮运动”
建造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市显然是一件大工程,需要经年的设计、规划与建造。对未来充满期待甚至跃跃欲试的人们,已在各国的文化、艺术、设计等领域,陆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漂浮运动”。例如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在意大利伊赛奥湖打造的漂浮码头,使用20万块聚乙烯材料的浮箱与10万平方米的黄色物料制造出了伊赛奥湖3公里的码头和2.5公里的街道。这是一个开放的展览项目,所有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在蔚蓝的湖面与金黄的地板上,感受色彩的碰撞与艺术的大胆想象。
“奥西尼克斯-釜山”(Oceanix-Busan)将由小型的六边形模块化社区组成,其浮动平台固定在海床上,最终发展为可以无限扩展的城市。
位于奥地利布列根茨的水上漂浮剧院(Th eSeebühne)。
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在意大利伊赛奥湖打造的漂浮码头。
漂浮剧院更是为喜爱歌剧艺术的朋友呈现出了更加富有层次的观感。“有人经过的地方,都成为剧场。”位于奥地利布列根茨的水上漂浮剧院(The Seebühne)大胆使用漂浮舞台和湖水,作为舞台布景的延伸。它在康斯坦斯湖上设立了约7000个座位,《魔笛》《卡门》《弄臣》等经典剧目都曾在这里精彩上演。在充满童话色彩的舞台上,特技人员负责吊钢丝、潜入水中,烟雾弥漫、灯光绚丽,呈现出一场绚烂的视觉奇观。
除了六边形社区的宏伟蓝图,巴拿马海洋建设者公司(Ocean Builders)将一批海上“漂浮式住宅”设计成了“豌豆荚”。这些形如豆荚的住宅被命名为“明日之家”(the House of Tomorrow)。每一座“豌豆荚”的住宅外部使用尽可能多的天然和環保材料建造可持续的住宅,内部配备智能家居技术。这些建筑造型极简,曲线圆润,全景窗能够让居住者对外界的自然海景一览无遗。
幻想还是未来?
每一项新事物的产生几乎都伴随着期待与争议,漂浮城市亦不例外。然而,放眼未来的设计者和城市居住关怀机构都对此充满信心。
设计马尔代夫漂浮城市的建筑公司水工作室(Waterstudio)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科恩·奥尔修斯(Koen Olthuis)表示,漂浮城市可以让马尔代夫人从气候难民变成气候革新者。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迈穆娜·谢里夫持有相似的观点:“想到未来的城市,我们的理念是将城市建设在海上,秉持最新的绿色建筑的概念,比如通过零废物、优化管理、清洁能源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来帮助植物种植、农业发展,同时还能养鱼、保护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漂浮的城市是解决城市危机的创新方式。”
当今,世界各地城市都面临着“城市病”的难题,而要适应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充满可能性的漂浮城市或是人类需要的答案。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