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
2022-05-30陆文洋张旭
陆文洋 张旭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保存有整个北京地区最完整的古村落群,民居类文物建筑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文物资源之一。
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与周边地区同类建筑的比较
门头沟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虽然位于北京西部深山区,但并不孤立闭塞,其西、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古时就有京西古道与外界沟通,可直达山西。此类建筑在建筑形制、营造技艺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受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河北传统民居及晋北、晋东豪门宅院的影响颇深。
老北京四合院的山区模式
门头沟的民居类文物建筑,无论在建筑形制、空间格局还是营造手法方面都与老北京四合院同出一脉,可以说是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山区模式。
其中,门头沟平原地区的民居类文物建筑如刘鸿瑞宅院等,其建筑风格与老北京胡同四合院如出一辙。空间格局方面都是标准四合院模式,在刘鸿瑞宅院的南北两处群体院落建筑中,其空间形态基本符合四合院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南院的二进院形式与胡同四合院基本相同。另外在单体建筑的建制形式方面也是统一的,如刘鸿瑞宅院南北院的正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带廊的抬梁式砖木结构,这就是老北京胡同中一些等级较高的四合院所采用的基本构建形式。再如垂花门、门楼、影壁等附属建筑都有明显的共同特征。所不同的是,刘鸿瑞宅院在营造手法尤其是細部制作如砖雕、木装修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京西特征,对比之下,在总体上说就是,少了一些官气,多了一些灵动。
另外,门头沟山区中的民居类文物建筑无论在保有数量、分布范围还是在存续历史方面都是地区此类建筑的主流,更具代表性。门头沟山区民居类文物建筑更具地方特色,首先在空间布局方面,其更多的是随山就势,多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多种模式,如三合院、横向并列院、上下阶梯院等,如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的多数民居类文物建筑空间布局都与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规矩模式不尽相同。其次在使用功能方面,山地四合院更加注重生活化、实用性,在采光、储藏、防御等方面都能彰显地区独特设计的风格,如菜棚、地窖(地窨子)、猫狗洞、地道等功能设施的独特形式是在更注重身份象征的老北京胡同四合院中不多见的。最后在营造手法方面,门头沟山区民居类文物建筑更多体现地方特色:比如门楼的位置不只开在东南方,也有其他方位,这是由所处地形决定的;屋面的构造,基本形式为硬山清水脊,也有卷棚顶,所用材质却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用石板瓦做棋盘芯屋面,或以编织苇帛、荆萡作为望板等情况都是地方独特技艺的体现。除以上不同点之外,在整体建筑形式、基本营造技艺方面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都与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相近。因此可以说,门头沟大部分民居类文物建筑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山区模式。
与河北地区传统民居相互影响
河北地区的传统民居由于受到战乱、自然灾害(地震、洪水)以及后代拆改等因素的影响,能够保存至今的数量较少。河北传统民居同门头沟地区传统民居一样,多源于明清时期,融合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以砖木结构、院落组合形式为主。同时就地取材、更新手法,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形制布局,其营造技艺在空间布局、建筑形制、礼节礼法、材质材料、建造手法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与老北京传统四合院民居(包括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
首先,河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在空间布局方面也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多呈现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这与老北京四合院的方形格局略有不同,且多数民宅不受山地地形影响,所以相较于门头沟多数山地民居类文物建筑而言,其布局更加完整、规矩。与北京地区传统四合院(包括多数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常以东南角为大门方位不同,河北地区四合院式传统民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以正南方向为多。另外,河北传统民居的院墙一般比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更为高大,这既是出于平原地区多无山险,以高墙作为保护的考虑,又是源自防风防沙的实际需要。
其次,在装饰、装修方面与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也有异同。河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在装饰风格上更加简洁、古朴、自然,不似部分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这般繁复,尤其像西胡林村现存的多数门楼那样注重雕刻、装饰的精美华丽。
最后,两地沟通频繁,在明清时就有古道穿梭联络,所以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较多,体现在营造技艺方面也多有相同、相通之处。如河北民居在屋面设置方面多以硬山、卷棚为主,这与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是一致的;同时两地民居在营造时都善用地方材料,如石板、石料多用于屋顶铺墁或山墙墀头下碱及台明踏跺等处的砌筑铺设之用。
与山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而不同
山西重商,现存传统民居中以晋商宅院最具代表性。建筑多以砖木结构的合院群落为主,这跟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的组合形式基本相同。但二者相较,差异明显。
首先,在整体风格上,山西晋商豪门宅院建筑包括单体建筑和院墙等的设置一般呈现出高大雄浑的状态,相比之下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较为低矮。山西宅院的群体组合方式多是院中套院、曲径通幽,而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多为几进院落的平面布局,直接明了。
其次,在空间布局上,山西传统民居更加复杂,有些宅院的空间布局甚至能组合出“双喜”字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乔家大院便是如此布局。这比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院落的“田”字形或者“间”字形更加繁复,更富巧思,更具规模与气势。
在细部装修方面,山西传统民居(豪门宅院)的门、窗相对分离,而且窗型更为窄小,便于防御侵犯同时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这与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的门窗设置明显不同。另外,虽同属北方砖木结构,该地区多用木材作为建材主材,木料居多砖石较少。而山西地区同类建筑所用材料,以砖、瓦、泥的使用更多。可以说,山西地区的传统民居更具地域风格性,虽然在基本构造格式方面与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相近,但地区特色尤为突出,两者之间差异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门头沟民居类文物建筑在雕刻艺术方面包括砖雕、石雕及木雕等,受到山西传统民居尤其晋商宅院的影响较深,在工艺、纹饰、文化寓意等各方面多有模仿与借鉴。
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再利用
“再利用”是为了更好地彰显文物建筑的价值,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是保护的目的所在。因此,协调好文物建筑有效保护和再利用的关系,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让文物建筑物尽其用,是十分必要的。
1.恢复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历史功能。通过对民居类文物建筑进行质量修缮,排除风险隐患,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风貌改善,维持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其作为空间载体,能够准确传达和全面展示历史信息,恢复其历史功能。
2.提升民居类文物建筑的使用功能。民居类文物建筑的根本功能是居住功能。在未进行功能置换之前,民居类文物建筑依然是其使用者的居住场所,修缮的直接目的是提升和改善建筑的居住功能。通过对大木构架的剔补墩接、屋面的局部维修、墙体的拆砌加固、装修装饰的修补恢复等具体修缮手法,提升改善居住环境,解决百姓的居住问题。
3.发掘民居类文物建筑的社会功能。该地区部分民居类文物建筑,被合理地用作了公益办公场所,便于保护管理,同时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功能;如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马栏旧址、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等革命文物被合理用作了陈列馆、展览馆等,便于将门头沟革命老区厚重的革命历史与优秀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起到了很好的地区文化宣传及警示教育的作用。
4.通过合理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的科学保护与开放利用,倡导综合整治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包括历史风貌、社会环境和自然风光等,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作为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属性特点,提升地区文旅事业的发展水平,真正践行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
参考文献:
[1]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文物局.门头沟文物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3]門头沟区村落文化志编委会,陈志强.北京门头沟区村落文化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4]业祖润.北京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5]北京市文物局编.新编文物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
[6]荆其敏,张丽安.中国传统民居(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年.
[7]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