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林赋热”看古装剧中古典文学在当下的传播
2022-05-30邱静静
摘要:古装剧《周生如故》的播出掀起了“抄上林赋,得心上人”的热潮。受主观解读和短视频强大传播力的影响,短短一句“色授魂与,心愉于侧”使《上林赋》几乎与爱情画上等号,引起广泛追捧。无论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剧作,还是台词中加入楚辞、汉赋等古代文学元素增添文化底蕴的剧作,都对古典文学作品在当代的传播产生了利弊参半的效果。文章对比、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古装剧案例,探索古装剧中增强古典文学正向引导力的路径,从而明确古典文学在古装剧中的有效传播方式。
关键词:《上林赋》;古装剧;古典文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652;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03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火热和自媒体行业的兴起,电视作为第三媒体逐步衰落,但仍在大众传媒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视剧与自媒体挂钩会产生极强的主观性,一旦自媒体对电视剧的某一方面进行刻意解读,就可能形成一大热点,甚至助长一种风气,古装剧便是其中的典型。
经典作品的传播皆大欢喜,而虚假的文学知识若在大众间广为流传则失去了文学本真,徒留影视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进一步提高电视剧作品的品质,是实现高质量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条件。”[1]影视剧对文学的应用与社会反响紧密相连,曾经掀起的“上林赋热”便让人看到了古装剧对古典文学在当代传播的影响之重,其间利弊参半,引人深思。
1 “上林赋热”的形成及古装剧的定义和特点
“上林赋热”最初源于热播古装剧《周生如故》。剧中女主默写《上林赋》时,突然忘记了某句的后半句,她的师父即男主走至其身后并非常认真地补写出后半句,即“色授魂与,心愉于侧”。在这之后,两个人的感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两句话触动了网友,掀起了“抄上林赋,得心上人”的潮流。
“21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普及,人们在青年时期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移动设备实现独立上网,而这段时期也是青年身体发育和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2]剧中男女主以《上林赋》为媒介,傳递隐晦细腻的情愫,而这样的联系,将“完整抄写《上林赋》”变成了表达爱意的极佳方式与鉴定真心的一大标准。这一举动或许并不能触动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人,但可能对青少年的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
当许多人沉浸在这种“执着坚定”中时,“抄写的浪漫”已然成了表达爱意的象征。此话题兴起之时,舆论便褒贬不一。不论《上林赋》与爱情有无联系,单凭“色授魂与,心愉于侧”一句便认为这是互诉情意,令人费解。
《上林赋》为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所作,主要描绘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气势昂扬,恢宏壮丽,一派盛世王朝气象。“色授魂与,心愉于侧”出自其中,有“美色令人神魂颠倒、心驰神怡、难以自持”之意。该句若为剧中人传情,则过于轻佻,一来不符合人物形象,让“发乎情止乎礼”的剧情设定出现偏颇;二来难免会让观众对词句产生误解,以至于不当使用。手抄《上林赋》表达爱慕之情,其有价值与否,或未易量。
古装剧是指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亦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按古人行为方式做事的电视剧[3],有武侠、历史、神话、宫廷甚至穿越等类型。其剧情灵感来源多样,无论是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还是完全虚构的故事,都少不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剖析、解读。古装剧自带严谨性,一言一行、一诗一词都受限于时代,不可颠倒,否则便会贻笑大方。因此古装剧的创作与拍摄不可忽视文学的奠基与文化的传承。架空历史的古装剧难以获得理论支撑,更关注观众的欣赏度与大众的影视文化审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包容,但如果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并大肆宣传,则会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播造成很大的危害。
古装剧的时代背景是一大重点,只有明确时代才能更好地解决时空错乱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有历史记载和古典文学加持的古装剧会面临更严格的审视。从人物形象到妆容服饰,从故事发展到言谈举止,甚至出现在剧中的一个成语、一句诗、一篇辞赋,都应有理有据。为提高剧的热度,不合时宜地使用甚至曲解古典文学,都是其的亵渎。
电视剧是极好的传播文学的介质,相较于书面形式而言更易令大众受益,也更具包容性,兼顾不同年龄段与社会阶层。在当前的影视剧市场上,既有精良的古装剧作,又不乏“烂剧”,这给古典文学在当代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一大阻碍。
2 古装剧对古典文学在当代传播的影响
《上林赋》与爱情挂钩,本是荒唐之事,有曲解古文之嫌,但经过解释之后,质疑之声减弱。《上林赋》本身内容与爱情无关,但其有2000余字,且网上热议的抄写《上林赋》可能并非仅此一篇,而是加上了它的姊妹篇《子虚赋》,两者相加则超过了4000字。无论是否算上《子虚赋》,字数繁多且难写都表明抄写工程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于是,在许多人的认可下,此举便成了“利用自己的耐心和真诚证明我喜欢你”的表现。
《上林赋》靠《周生如故》火了一把,知名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传抄全文能让更多人加深对其的了解。如此便品鉴了华美词句,丰富了古代汉语知识,领略了宏伟气势,更传承了古典文学,但这些都建立在自觉、虔诚的基础上,如果费时费力仅仅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其便失去了价值。
短视频的强大传播力会将热点无限放大,使其被有心者利用。文学偏被爱情钳制,即使有了看似合理的解释,也终会对观众的认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假设一提及《上林赋》,便有人感动于爱情之真诚与坚守,沉浸在电视剧男女主角的隐晦情意之中,那么《上林赋》的文学价值何在?况且单凭抄写《上林赋》来证明真爱也不甚科学。真爱不会因为耗费时间、精力抄写长赋而得到本质上的改变。
古装剧“蹭”古典文学的热度,这种情况已不罕见,有些剧组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出了近乎完美的作品;但也有不尊重、不了解古典文学,只看重其经济价值,最后获得骂声一片的作品。由此可见,古装剧与古典文学两大元素的碰撞并不一定和谐,直接改编的作品或加上其他元素的作品都要经得起大众审美和文化的考量。影视剧使文学从“阳春白雪”的神坛走向“下里巴人”的审美日常,用其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的存在与价值,加深了文学与大众的联系[4]。
1987年版《红楼梦》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而来的,由王扶林先生导演。为了使作品更贴近原著,剧组请来了红学家周岭、刘耕路等担任编剧,并成立了阵容强大的专家顾问团提供指导。大到拍摄场地、演员选角,小到服饰妆容、一花一树,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剧中的大观园是很重要的元素,《红楼梦》剧组便在北京建造了一座大观园。剧中的背景音乐、唱词也都是书中原句,在选角方面更是严苛仔细。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服饰素雅、清丽脱俗,与书中林黛玉淡雅若仙、沉静忧郁的性格相符。王熙凤出场时的华丽富贵和因贾府日益衰退不得不典当家私致使衣饰渐趋朴素的场景,都展现得格外真实。1987年版《红楼梦》播出后好评如潮,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文学巨著和优秀的改编影视作品加持,使古典文学更具亲和力与影响力,在加深观众对文学作品内容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也使文学作品立体化、图像化,更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相较之下,2010年版《红楼梦》则逊色很多。从演员头饰妆容到剧中的台词配音,甚至背景音乐,都“槽点”满满,不尽如人意。“87版配乐以忠实原著为宗旨,着力写实;2010版配乐则紧扣《红楼梦》的悲剧主题和梦幻意境,着力写意。”[5]2010年版《红楼梦》的配乐悲剧与梦幻交织,看似符合主题,却走向了极端——过于现代化与悲情。剧中部分无词配乐显得有些惊悚,片尾曲、插曲具有现代剧的自由特色,丧失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古典韵味。人物的判词加上不同的音乐伴奏,1987年版《红楼梦》能让人感受到人物面貌与时代悲欢,而2010年版《红楼梦》只是让观众“闻曲落泪”,缺少一丝契合。
现在的古装剧,极少有1987年版《红楼梦》剧组这样尽心尽力的,虽然也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梦华录》等较不错的古装剧出现,但大部分饱受诟病。此前热播的电视剧《玉楼春》引发了网友争议。剧名“玉楼春”暗含男女主角的名字,讲述的是喜剧故事。其与清代龙邱白云道人所著的白话长篇世情小说《玉楼春》同名,但故事情节完全不同,相同点只在于剧名和书名都由主角的姓名拼合而成。这虽然可称为巧合,但多少会引起疑虑。同时,“玉楼春”也是词牌名,李清照、晏殊等著名词人都曾用过,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古装剧名倾向于迎合国风热潮。大众对古典文学的热情只增不减,优秀古装剧不可谓没有功劳,但如果古装剧错误使用古典文学,会使谬误广泛传播,从而降低文学的价值,使其成为可随意“蹭用”的工具。
3 当代古装剧有效传播古典文学的策略
当今社会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给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带来了极大挑战[6]。影像由于比较直观生动,获得了大量的受众。一个人如果不认识字,可能看不懂文学作品,或难以理解复杂的文言文形式的名著,但影视剧的出现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影视剧虽然不一定能百分百还原书中的描述,但只要能大致展现原著,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便算是很大的成功。当然,87版《红楼梦》、86版《西游记》这类影视经典则达到了一种高度。改编和引用都是对经典的肯定,因此古装剧运用古典文学时需要进行多方审查和研究,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传播的正确性,尽量避免谬误出现,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学的尊重,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首先,除改编作品外,古装剧的剧名应贴合主题,而不是生搬硬套诗词或歌赋中的雅致词汇,美则美矣,但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以引用,但最好能与剧作的时代背景或者内容主旨有些许联系,以避免出现矛盾。电视剧播出时,观众可能更关注剧情内容、演员阵容等,而不一定会深究剧名,因此会以主观印象代入。若剧名与剧情产生较大偏差,轻则被“喷”,重则错误引导观众认知。只有极少部分人会去查证,而查证后的结果又会因现代媒体的強大传播力掀起风波,引发“口水战”。
热播电视剧《清平乐》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逐渐把控朝政到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故事。“清平乐”是盛行于宋代的词牌名,与时代相呼应。另外,“清平乐”有“清淡平静中的逸趣”之意,用以抒怀,清平安宁,更具时代特色,可见《清平乐》对古典诗词的利用及传播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其次,有明确时代背景的古装剧中出现的文学作品及古诗词等相关内容应确保正确性。如果出现时代与作品不符的情况,不但可能被指责粗制滥造,而且会误导大众,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优秀古典文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最后,古装剧播出的同时也应积极呼吁大众阅读原著。再好的改编作品都不能完整呈现原著,要让观众快速了解全貌,必须舍弃一些细节内容,因此阅读原著对力所能及的受众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吸收知识的机会。
翻拍名著不能失真,架空的主题虽然有更强的包容性,但同样应在适度范围内进行创作。这类作品不可能仅靠想象,也有一定的依据,经过创造后,形成所谓的“架空背景”。创新是古装剧创作需要的精神,模式化的古装剧会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而创新则能让人眼前一亮,从而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但是创新要注重事实,不可随意捏造,以另类博眼球。古装剧是传播古典文学的平台,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对文学作品加以有效利用会事半功倍,自以为是地随意“蹭用”终会得不偿失。
4 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现在人们更愿意着眼于未来而非回顾历史。但近年的国风热潮又将古典推向了新纪元,历史事物通过创新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以古装剧为主要传播方式,辅以文创产品、歌舞表演、服饰妆容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历史“活”了起来,进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古代经典文学与当今文艺勾连,新旧交替,贯通古今。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学、尊重观众,古装剧创作领域才能佳作频出。
参考文献:
[1] 杨银凤.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分析[J].文化产业,2021(12):39-40.
[2] 吴湘湘.浅析网络发展对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1,34(4):15-16.
[3] 马韶培,白少楠.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电视文化研究:以热播古装电视剧为例[J].神州,2012(20):22,24.
[4] 王伟.浅析影视剧作品对文学的影响[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4):85.
[5] 匡君,彭岁枫.电视剧《红楼梦》配乐的写实与写意:以87版、2010版为例[J].红楼梦学刊,2016(5):291-301.
[6] 文迎霞.影视改编剧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读写月报,2020(36):13-17.
作者简介:邱静静(2003—),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古典文学传播。
指导老师:吉玉萍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林业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从‘上林赋热看古装剧对古典文学在当下的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NFUSPITP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