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2-05-30朱琪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传播保护

摘要:南通是我国明清以来唯一不间断生产传统蓝印花布的城市,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通蓝印花布艺术承载着南通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文章以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与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来自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传承与发展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持续传承、助推产业升级、构建文化自觉、强化传播效能、加快传播创新等五大保护与传播策略。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南通蓝印花布艺术;保护;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TS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03

0 引言

本文开展的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与传播研究,对蓝印花布艺术的研究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视角。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全球各地文化展开对话与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新机遇,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

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有一批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从事蓝印花布的搜集、保护、研究、展示、生产与经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元新,其创立了“元新蓝”品牌,在南通市区还有“染之韵”和“蓝韵坊”等蓝印花布商店,以生产和销售传统服饰、家纺、旅游纪念品等产品为主[1]。本文全面分析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面临的困境,着力探索其持续性传承、产业化发展和全球化传播的策略,以弥合南通蓝印花布保护和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1 主要概念的界定

1.1 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

长期以来,关于全球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与政治领域,全球化给不同文化带来的影响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实际上,随着交通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不同文化碰撞在一起,有的时候可能和睦相处、亲切交流、相通相融,有的时候则可能产生矛盾、冲突。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时代特征,更是中国传统地方文化发展不能忽视的背景。自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各有千秋。笔者查阅和对比相关资料后将其概念总结如下: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在全球融合和互异的环境下,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1.2 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是我国明清以来唯一不间断生产传统蓝印花布的城市,被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的称号。南通蓝印花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蓝底白花,另一个是白底蓝花。因花色清新夺目,且布料经久耐用,有越洗越亮的特点,因此使用范围极广,可用作衣料、布裙、头巾、婴儿肚兜、被面、褥面、枕巾、面巾、包袱布等。南通蓝印花布图案优美、风格独特、寓意吉祥,如“龙凤呈祥”“鹤鹿同春”“连年有余”“松鹤延年”“鸳鸯戏荷”“喜鹊登梅”“凤戏牡丹”等。

2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与传播现状

2.1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与传播现状

南通蓝印花布技艺是随着棉纺业的兴起、靛蓝业的发展、型纸版的流行而产生的刮浆防染工艺。蓝印花布也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农耕文明时期大众需要的民俗生活用品[2]。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原名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作为南通市当地的国家级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和蓝印花布国家保护项目责任单位,能较好地反映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与传播现状。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建于1996年,是在原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的基础上创建并发展起来的,筹备及创建之初馆藏蓝印花布200余件,开发蓝印花布产品50多种。经过20余年的发展,馆内整理收集的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及图像资料已达3万多件,出版并发行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10余部专著,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和人才培养项目,蓝印花布文创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文艺大奖“山花奖”等重要奖项。博物馆将收藏、研究、生产、销售融为一体,通过销售创新型产品取得的经济效益来维持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创新型产品销至上海、苏州等地,少量出口国外。建馆以来多次应邀在国内多地和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都曾数次报道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中央电视台也曾专程到南通拍摄和制作专题片,这使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得到了深入发掘和传播。

2.2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2.2.1 面临全球范围内强势文化的挑战

民族文化在参与全球化并从中获得益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挑战和考验[3]。因此文化传播便成为当下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地方弱势文化研究更是如此。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也面临着强势文化的威胁与挑战。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产业化程度,都与一些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西方文化借着全球化的东风,大肆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文化全球化给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自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选取的题材往往也不同,即便是同一題材,各自的角度也不同,因此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强势文化对全世界的文化市场有一定的控制力,强势文化往往会将自己的标准变为世界的标准,展现出较强的单一性和侵略性,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强势文化从自身的标准和角度出发,生产自己需要的文化产品。强势文化以文化产品的形式不断渗透到世界各地,势必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产生各种负面影响,严重威胁当地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2.2.2 传承与发展机制不完善

第一,我国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我国2011年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而且条文较为笼统,缺乏操作性陈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生了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完善和规范管理[4]。

第二,“非遗”的传承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对传承人的扶持、培养和资助等方面的体系不够完善,也容易导致传承人的培养出现断层现象。

第三,“非遗”的外宣和传播机制不健全。在“非遗”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家庭未能在政策制定、教书育人、发展文化市场、教育子女等方面形成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2.2.3 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虽然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强,因此需要更多关注文化市场的发展。相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目前管理模式、资本运作、对外营销、创作能力等都存在一些不足。我国不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将传统文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对国际市场的偏好把握不准,导致不能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此外,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有待扩大。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在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迅速发展,五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2%,占GDP的比重从3.48%上升到4.14%[5]。但是这个数据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与传播策略

3.1 保护策略

3.1.1 以人才培育为导向,保障持续传承

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主体之一,他们掌握着“非遗”项目的核心工艺,肩负保护、活化和传播等多种职责[6]。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的扶持、资助和培养力度。例如,各级党委、政府、财政、税务和文化部门应认真研究、制定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非遗”专项资助办法,也可以以政府资金为基础,引导社会资金加入,拓宽资金来源,完善“非遗”传承人资助体系,减轻其经济负担,使其能更好地投入“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对外传播中。

政府还可以将传承人的培养列入文化部门的业绩考核,相关部门派专人负责跟进培养情况,定期跟踪培养成效,及时解决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发挥南通当地高校的教育优势,结合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实际情况,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创新、就业扶持等方面着手,完善蓝印花布艺术传承人的培育机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还应鼓励“非遗”传承人参加相关产业经济培训,学习“非遗”的产业化发展经验,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

3.1.2 以“非遗”国潮融合为契机,助推产业升级

国潮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词语,是指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的设计形式和设计理念中,不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消费升级,还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现象。如果“非遗”走纯文化传承路线,注定是曲高和寡的。为了让大众接受这种艺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大众的喜好,结合现代的商业审美,与当下的潮流时尚紧密结合。

笔者相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审美结合起来,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以将“非遗”和国潮融合,无疑能使“非遗”焕发新的生机。带有中国元素的潮流近几年开始强势崛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时尚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中国风元素也频频出现在全球高端时尚品牌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太多值得挖掘的闪光点。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与国潮时尚融合,瞄准海外市场,进行文化输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例如,可以通过国外主流社交媒体的时尚达人、高流量网红,帮忙宣传和推广蓝印花布艺术。可以策划举办一些蓝印花布服饰巡回时装秀,也可以到国外举办国际T台秀。只有当“非遗”被看见、被消费、被使用,才能被热爱、被传承,最终实现南通蓝印花布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3.2 传播策略

3.2.1 以全球化为背景,构建文化自觉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对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认识必须上升到文化自觉的层面。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南通民众对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文化自觉,对其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让蓝印花布再度出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例如,积极开展各类蓝印花布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并发动相关“非遗”传承人开展各种活态“非遗”展演,让民众了解蓝印花布艺术的来历、形成过程,感受到“非遗”的活态魅力。还可以积极开展蓝印花布制作体验课,让民众不再局限于去博物馆欣赏或者购买蓝印花布产品,而是直接参与到它的制作中,在动手过程中体会蓝印花布艺术造型之美、文化底蕴之深厚,使民众不再仅作为一个艺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在民众中构建文化自觉意识,改变政府主导的保护与传播模式,使民众自发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发自内心地加入蓝印花布艺术的传播队伍当中。除了引导民众外,还可以多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包括学校、企业、商店、工厂等,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艺术传播活动,从而有效地扩大传播面。

3.2.2 以对外宣传为目標,强化传播效能

首先,须提升南通蓝印花布艺术信息的对外翻译水平。由于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地域性以及汉语表达的多样性,因此关于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信息不易被准确地译为别国语言。另外,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也会造成一些翻译的模糊与误解,须从文化背景补充和词义准确解释这两个方面下功夫,解决因翻译水平不足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难题,强化其宣传效能。

其次,须增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跨文化传播效力。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让国外民众真正体会和理解蓝印花布艺术的文化精髓和韵味。这就要求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工作者或传承人了解受众所在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概况,贴近当地的文化需求,实施文化输出。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真正体会到南通蓝印花布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共鸣。

最后,须提升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对外交流频率。南通市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应当不断强化本地“非遗”在对外交流中的先导作用,秉承“文化交流,非遗先行”的理念,实现与别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外展示文化软实力,提升南通市的国际形象,提高南通市的对外开放程度,从而促进南通市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例如, 可以通过在南通市的友城举办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展,在艺术展上安排专门的区域出售蓝印花布做成的工艺品、衣服、钱包、名片夹等日常用品,真正地让蓝印花布艺术走进民众的生活中。

3.2.3 以新媒体为手段,加快传播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新媒体形式的更新换代,民众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第19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在数字化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1.12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8.42分钟。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因此利用新媒体宣传南通蓝印花布艺术能够打破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为其活化和传播提供有效渠道。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一些短小精悍、特色突出的视频或吸引眼球的图片,并通过转发、分享等不断传播,提高“非遗”的关注度。此外,还可以在Instagram(照片墙)、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YouTube(优兔)等社交媒体上注册账号并发布相关视频和图片,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账号转发,让全世界的民众都能有渠道获取蓝印花布艺术的相关资讯,从而扩大其传播范围,降低其传播成本,加快其传播速度,构建完整的新媒体传播链。

4 结语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发展困境,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笔者立足于多学科理論和多专业角度,提出五大保护与传播策略,即以人才培育为导向,保障持续传承;以“非遗”国潮融合为契机,助推产业升级;以全球化为背景,构建文化自觉;以对外宣传为目标,强化传播效能;以新媒体为手段,加快传播创新。由此得知,要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着力增强国民的文化自觉,特别是要让年轻一代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在传承中创新,使南通蓝印花布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盼.文旅融合视域下南通蓝印花布的创新发展[J].山东纺织科技,2022(3):47-49.

[2] 吴灵姝.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 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0-74.

[4] 刘凡.文化全球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

[5] 王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18年文化产业发展[J].人文天下,2018(1):32-35.

[6] 朱晓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播策略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朱琪(1989—),女,江苏吴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国际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南通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保护与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BNT019

猜你喜欢

传播保护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