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多首古诗词合并阅读赏析

2022-05-30程风英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望湖西江月建德

程风英

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强,正是背诵古诗词的大好时机。每首诗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可以多首诗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小学课本内的古诗词合并阅读

下面笔者选取小学课本中的《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三首诗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首句开篇点出“宿”之地点,第二句抒发情感,一个“愁”字冷色调浓郁,羁旅之愁跃然纸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忽遇风雨,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快悄然划过,转而神色淡定;《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夜深人静,出门赏月,闻到农家稻米的清香,悄然欣喜。

《宿建德江》首句道出漂泊在外的生活遭遇,第二句题写仕途之路不得意的委屈心境,而用“愁”点破,紧接着把思家思亲和落榜苦恼、入世不顺含蓄迁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引情入景的妙手,勾勒恬淡静谧、朦胧迟疑的画面,营造了含而不露的意境。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以景结情,景物处处含情,情趣活灵活现,画面甜美可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突兀之景腾空而起,渲染有力而不累赘,深情演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美感,景物画面层层递进,天气变化是险象环生,读者惊魂不定之余,感慨万千。景中含情,情入特设之境,情与景浑然一体,乐景而情意绵绵,触情而景外有景。尾句一个“望”字把读者视野荡起在万丈高空,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品味人生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思索。《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阕首句抓住山村特有的夜色意象:明月、别枝、惊鹊。石破天惊的一个“惊”字绘色入神勾画了一幅明月照林间、野雀戏枝头的迷人画面。选景得体,兴趣盎然。接着感官跳跃到天籁之音的描写上,让人情不自禁地侧耳倾听,池塘边隐约传来的蛙声打破了山村的静谧。人们在良辰美景诱惑下谈论农事,乡村野夫和关注民生疾苦的士大夫都期望五谷丰登,他们最喜欢的味道是庄稼的清香。词人内心深处的喜悦之情散落在田畴菜畦之间,稻花之香、蛙声之亲,触而有之,望而含情,情融于景。下阕两组看似混乱的数字,加上天空中闪烁不定的星星,夜游之人躲避不及的尴尬之态让读者忍俊不禁,显得情有可原。另外,骤然而至的山雨和抒情主人公慌乱避雨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作者笔锋戛然而止,读者情趣还在继续,赏美景而不辍,咀嚼情味而不止。

(二)三首诗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异同

《宿建德江》塑造的人物形象:行走在他乡的一个孤独寂寞、思乡思亲、忧愁彷徨之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刻画的诗人形象:受挫折过后干练、豁达、淡定的闲客形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被“罢权”后闲居山林,夜半无眠走在田间小道,闻到稻花香味,替农民喜悦的赋闲的士大夫形象。

(三)三首诗词所用的艺术手法

1.比喻手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黑云像翻滚的黑墨水一样,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雷阵雨欲来时的恶劣天气,暗示人生道路坎坷。“白雨跳珠”本体白雨,喻体跳珠,形象地写出雷阵雨瓢泼般从天空倾泻,把下雨之大、下雨之猛描写如神,观者有如身临其境。“水如天”本体是水,喻体是天,这几乎是所有诗歌中比喻最简练的,也是最大胆的,更是比喻的厚度和宽度最广的。“水如天”这个比喻不是把抽象化为具象,而是把动态之美化为静态之美,也是把一个可感的、动态的物化为虚无缥缈的天空,这个比喻句是比喻中的“千里马”,也是作者的大手笔。

2.拟人手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明月有情告别它深深眷恋的枝头,明月有情有义的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此刻的明月有了人的性情,“明月别枝惊鹊”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月出惊山鸟”异曲同工。

3.夸张手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卷地风来”,风再大,一般的认识不可能把地面刮裂或揭起一层地皮,诗词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地描写了山间白雨来临前狂风之大,渲染了大暴雨来临时狂风肆虐横行的恶劣天气景象。

4.对偶手法。《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典型的对仗,词性相对,平仄相对。“野”对“江”,名词对名词;“旷”对“清”,形容词对形容词;“天”对“月”,名词对名词;“低”对“近”,形容词对形容词;“树”对“人”,名词对名词。另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也是典型的对仗。“黑”对“白”,都是颜色,词性相对,在古代,黑、白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黑”字后紧跟的“云”字和“翻”字都是平声,整句诗还是符合格律要求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也是对仗,而且对仗工整,只是这两句对仗上平仄不对。“七八个”属于平水韵中的三仄声,“两三点”是仄平仄,“七”和“三”对仗工整,“星天外”是平平仄,对“雨山前”,“雨山前”为仄平平。另外,“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是非常典型的对偶手法。

5.互文手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典型的互文手法。这种修辞手法教师在小学阶段一般不会过于强调,但是互文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非常普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种手法。

6.动静结合的手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一幅具有生活情趣的山林风光,画面清新优美,自然的天籁之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多角度写景,使画面变得光怪陆离,美感层出不穷。变换不同角度绘声绘色地勾勒出农村迷人、有趣的田园生活。

7.写景的角度。《宿建德江》视觉远近结合,“天低”为远景,“江清”為近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为远景,“白雨”为近景。

8.炼字效果。《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中的“低”,一字传神,田野空旷,近处的高树由于视角误差而显得低矮。而远处树梢和迷茫的天空搅在一起,又似乎是天在作怪,欺压野树,野树无奈之下委屈变矮,可谓天若有情天亦老,树而无信不自立。“江清月近人”中的“近”,“近”是亲近,近得富含逻辑,近得有情有义,这个“近”溢出了人间百态,就是偏有人玩月亮,月亮耐不住勾引也“半推半就”,它更是“近”的可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中的“遮”,是有意地遮挡或遮护,不是死板的挡住,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渲染。“遮”的上面是黑云翻墨的肆虐,“遮”的下面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些的淡定。“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乱”,可解释为杂乱和慌乱,狂风吹来的倾泻雨水横斜、杂乱、无序,躲避倾盆大雨,人们的脚步、神态是慌乱不堪的,二者相得益彰,这个“乱”用得恰到好处,“乱”得有理有据,“乱”得情趣饱满。“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卷”,“卷”得有力度,“卷”出了风之大、风之猛、风之狠,苏轼是写“卷”的高手,如“卷起千堆雪”,“卷”出了如画江山社稷。苏轼的“卷”和边塞诗人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卷”难分伯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是明月掠过树梢,有点不近人情,明月有情恋恋不舍,像情人一样告别曾经短暂逗留过的栖息地,拟人化味道浓郁,“别”得甜蜜忧伤。“别”在诗词中大有市场,深受诗词作者的青睐,譬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别”字,辛词随后连用的“惊”字把词的意境提升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个“惊”字把“别”拟人化的效果推向了高潮。两个拟人互为照应,一静一动的结合,错落有致,含意典雅清丽又雅而不俗。

(四)三首诗词的体裁分析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不可多得的五言绝句,是一篇仕途之路不得志后,漫游吴越之地抒写他乡之愁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律诗范畴。苏轼谪居杭州时正值壮年,屡遭仕途颠覆,客居杭州,虽有积极入世的理想,但书写不得志显得心胸狭隘,知识分子高尚的人格和使命迫使他豁达面对现实,寄情山水时,仕途坎坷而情怀不显山露水,而理性地描述小小的意外,含蓄表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淡定和处事而不惊的豁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被贬官后赋闲于江西的一个小山村,此时词人征战沙场后,无奈地退居二线。

二、课本内的诗歌和课本外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共写了五首,都是绝句,课本中选录了第一首。下面笔者以这首诗和其他四首诗中任何一首进行合并阅读,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其一”和“其二”为例。

(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其一”中的“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运用了比喻手法,富有动态变化,形象生动。“水如天”比喻和夸张合为一体,极力写出雨水之多、湖水之盛。“其二”中的“山俯仰”与“月裴回”连续运用拟人手法,分别写出水波动荡和船随风飘荡的情境。

(二)构思奇特,富有情趣

“其一”首句写云,黑云是白雨来临的征兆。“未遮山”写出黑云的变化,“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暗含其中。第二句写白雨,是黑云变化的结果,写出山雨来临时的急迫。一黑一白对比鲜明;一翻一跳,一遮一入,把云与雨的情趣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水如天”的夸张式想象渲染了雨水之大,让人拍案叫绝。“其二”中写人喝醉了,写出了人物的動态变化过程。首句写作者坐在船上向湖中看去,醉眼看到鱼、鳖,它们误以为作者要投食,所以逐人,是动态的景物。第二句写荷花,自由开放,是静态的景物。第三句写躺在小船上,小船随着水波荡漾,一起一伏,这个时候,苏轼看到了山的神态变化,山本来是不动的,作者把船的俯仰说成是山的俯仰,好像山在给人点头哈腰,非常富有情趣。最后一句写西湖风起,小船飘荡,本身是寻常景,但作者却赋予它以生命,船和月共徘徊,不知是因为船在徘徊,月才徘徊,还是月因船徘徊才徘徊。这种构思,非常人所能及。

猜你喜欢

望湖西江月建德
宿建德江
建德五星
久别情
西江月·农家早春
雷雨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西江月·流萤夜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