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LC模型的智慧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2022-05-30吴惠婷钟媚
吴惠婷 钟媚
摘要:项目式学习基于在真实情境下以驱动问题为导向,多学科知识整合而开展的一种新实用教学模式,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式学习为教学方法,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背景之下,通过结合深度学习模型,融合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过程,研究和设计基于DELC的智慧课堂教学活动研究。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DELC;深度学习;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22-0159-02
1 引言
由于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不断涌现,由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有关重要内容。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一项重要应用领域,并带动教育教学的新发展趋势,目前智慧课堂已成为我国在国内近十年来智慧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不再能够满足于现如今社会需求和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学上进行转变和革新。项目式学习注重过程中的实践和参与,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结合多种学习方式、途径,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导向。将二者有效融合,营造“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智慧、高效的环境课堂教学[2]。
2 智慧课堂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指出,智慧教育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作为前提的支撑条件,同时需要创造一个学习空间和环境,以产生具有充满智慧的能力(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能力) ,并以此来促进学习者进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3]。而智慧课堂就是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学者钟绍春认为,智慧课堂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信息技术整合、融入课堂之中,形成富有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特征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以便于更有效地提升和促进学生智慧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环境[4]。李逢庆等学者提出智慧课堂是在智能化环境中融数据、资源、活动于一身,以支持精准化教育与个性化教学,并关注学习者核心素养提高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与学生态系统[5]。顾小清、祝智庭等人经研究后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具备如下六大基本特征:全面感知、无缝衔接、个性化服务、智能分析、提供丰富资源与工具、自认交互[6]。孟亚玲等学者在其基础之上,提出了智慧课堂的主要特点有学习者角色多元、资源定制化、学情系统化、工具多样化、环境智能化、活动智慧化[7]。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包括了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等核心特点[8]。智慧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精准化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情诊断,适时调整教学课程内容和进度,提供有效反馈学生多样化评价内容,帮助教师客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并进行教学反思。
3 智慧课堂教学的相关基础理论
3.1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又叫作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 ,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下的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方式,它具备以下五大特征[9]:
(1) 驱动问题。它是基于真实情境下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进行学习,且是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是学生能够基于这个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进行实践操作,最后能解决问题。
(2) 真实情境下。是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下对驱动问题进行开展一系列学习、研讨。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学生会学习并且运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在探究过程进行知识、技能的整合、内化和应用。
(3) 多方协作。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线上线下的成员皆可成为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教室成为教师和学习者的实践共同体,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可以一起参加协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一起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4) 提供技术脚手架。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项目过程中帮助教师提供给学生可能使用的工具支持学习者开展探究活动,学习者在项目过程中进行能力的提升。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使用和掌握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信息加工和知识的建构。
(5) 学习成果(作品) 。项目最终的成果是学生提出相应可行的解决方案或产品。学习成果是项目式学习整个进程的知识建构的外在表现,通过对成果的产出,学习者可以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进行建构或重构的输出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3.2 深度学习
最先在1976年的时候,由美国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这两位学者首先阐述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这两种范畴概念[10]。但在此前,布鲁姆就在其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所阐述认知维度的划分理论上就早已蕴藏着“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的概念思想[11]。此后有不间断的美国教育家学者们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展开不同层次的深入研究。而我国关于深度学习的主要初步研究是在2005年,由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最先提出了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和原有自身的认知结构相互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把现有的知识迁移、转化到新的情境中去,从而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12]。现今我国学者们主要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去认识深度学习,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不过目前国内学术界的一般共识是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强烈内在动机的积极学习,是借助学习者自身、周围环境、人工制品等的相互交互与影响,而产生认知重组的“意义生成”性学习[13]。
综上所述,在智慧环境下进行的项目式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体验真实情景,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的主题和内容,进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及深层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智慧课堂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借助其体验式和沉浸的氛围之下,学习者可以利用背景信息与材料间的联系,并运用不同学科间彼此交叉的知识,与教师、小组同伴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更好地开展双向交互探讨、头脑风暴,促进学习者的深度思考。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中,软、硬件设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的信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系统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提供可视化评估,提供教与学决策评价和反思,这对学生有着诊断、改进、激励和向导的作用。项目学习是发展学习者高级认知、培养智慧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14]。
4 基于DELC模型的智慧课堂项目式活动建构
有学者认为项目式学习与深度学习都指向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者自主探讨,主要来源于他们在知识观和教学观方面的一致性,所以项目式学习被视为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15]。Jensen等人在一书中从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深度学习模型(DELC模型) ,基本过程包括: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学生先期知识、获取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生的学习[16]。
根据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过程包含以下环节,分别为选定主题,建立学习团队(共同体),制定学习活动计划,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作品创作、共享与评价[17]。在智慧课堂环境下,结合DELC模型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旨,构建了基于DELC模型的智慧课堂项目式学习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1) “感知任务,明确目标”环节首先要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此项目是通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向学生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发送一些预习资源,引导学生回忆基础知识,通过课前测试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學情况来评估分析项目主题是否能够正常的进行,进而营造一个现实生活情景,激起学习者的学习乐趣。
(2) “划分小组,制定计划”环节教师要让学习者回忆原有知识点,与项目需具备的新知识进行逻辑关联,学习者需要设计学习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们首先要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学会利用智慧学习平台收集并处理相关学习资源,确定小组项目研究方向,梳理框架结构,需要明确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选择,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培养交流协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活动探究,作品制作”环节是学习者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学会使用多方面手段进行学习新知识且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联系,通过整合多门学科知识和材料,学生逐渐学会利用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按照学生需求情况进行推送学习资源,以辅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时教师可进行个性化指导,在这个过程环节中,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支架”,学生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协商讨论、建构知识和技能学习,达到学习者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4) “评价作品,总结反思”环节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成果的判断和评价。互动和交流是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借助智能教学平台的即时反馈以及数据化可视化呈现,对学生的共性和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讲解,最后进行总结说明。学生小组间再进行讨论,对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反思、继续加以完善,各组之间互相借鉴、交流探讨、互相学习。评价反馈是学习者自我不断调整、改进学习策略,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根据智慧教学平台上的学生上课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智能反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的学情数据更好地推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反思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案,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指标的评价。
在项目式学习中,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是项目式学习的一个典型特点,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整合,自主构建知识并且学会迁移应用。评价贯穿整个项目学习法的全过程中,对于学习效果、项目作品的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作品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在借助智慧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在整个项目活动的实施过程遵从一个原则,那就是学习者从选题、分工、数据采集到展示评价等环节全是自主决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能力和自我多元评价方法。
5 总结
本研究以深度学习模型为指导,项目式学习作为教学方法,基于在智慧课堂环境下设计了其教学过程模型。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智慧课堂教育和教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当然,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结合具体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学习活动的成果也会受到学习者自身因素、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理念发展的影响,以及受到智慧课堂的平台、资源、基础设施等建设和应用的影响。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智慧课堂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秀梅,田甜,田萌萌,等.近十年我国智慧教学研究的演变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20(9):62-69.
[2] 汪涛.高中地理课堂运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反思——以“垃圾分类”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63.
[3]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5-13.
[4] 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29,34.
[5] 李逢庆,尹苗,史洁.智慧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6):58-64.
[6] 顾小清,杜华,彭红超,等.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8):20-32.
[7] 孟亚玲,贺阳阳,李军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曙光——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课堂[J].中国成人教育,2019(18):41-46.
[8] 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73.
[9] R. Keith Sawyer. 剑桥学习科学与技术手册[M]. 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70.
[10] Marton F,S?lj?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1):4-11.
[11] 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
[12] 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13] 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14] 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49.
[15] 李人,夏晓菲.促进深度学习的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J].教育导刊,2020(4):48-54.
[16] Jensen E, Nickelsen L.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 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3.
[17] R. Keith Sawyer. 剑桥学习科学与技术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70.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