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科走班教学中“育人导师制”实施的价值及实现
2022-05-30于维才
于维才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科走班,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就必须将班级任课教师转变为育人导师,充分发挥教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一、选科走班过程中“导师共同体”初探
“选科走班”是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增强学生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然而,学生自我生涯规划方向性、自律能力的持久性、应对困难的科学性等问题需要发挥育人导师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育人导师制”是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教师潜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学习方法等方面实施“一对一”的指导,解决学生困难,扶正学生发展方向,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选科走班过程中“育人导师制”实践探索
(一)建立导师与受导学生谈心交流制度
建立导师与受导学生谈心交流制度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经常与导师交流,有更多的导师通过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进而更客观、更准确地了解、关注和帮助学生。辅导分为“固定辅导”和“流动辅导”两种类型。固定辅导的对象是在学习、生活或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困难,需要长期关心和跟踪帮扶的学生,育人导师长期帮助。流动辅导的对象是当前一段时间在学习、行为习惯或心理等方面出现临时困难或低谷的学生,需要导师及时予以诊断和指导,帮助其尽快消除困惑走出低谷。
(二)建立导师参与、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制度
导师每学期要按照级部或政教处的安排,承担并有效完成对应班级的主题班会至少1次。
(三)建立导师与家长互动制度
通过学校假期统一印发的《致家长的一份信》、填写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操行评语,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通过“家长意见栏”广泛征集和听取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互通信息,家校共育。另外,由班主任牵头,每个班级建立“家校微信群、QQ群”,導师和家长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沟通交流,充分交换信息和意见。
(四)建立班级导师交流制度
每班建立育人导师QQ群或微信群,及时将在课堂上或学校其他地方发现的学生的一些问题反馈至群里,及时交流,共同应对。作为本班导师组组长,班主任每周要组织本班导师召开一次碰头会,交流和共享学生在自我管理、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形成育人合力。
三、选科走班过程中“育人导师制”的价值与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班级教学管理难”问题
选科走班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无法追踪学生个体,教学管理存在漏洞,如上课缺勤、座位管理、作业收交、共性问题辅导等问题。此时,任课教师转变为“育人导师”,在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活动中观察学生状态,每周召开导师共同体会议,对各班各类学生的表现进行整体评价,对教学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馈,商讨积极有效的策略,可以提升教育效果。
(二)有利于提升“班级德育管理”效能
走班教学中,学生聚少离多,失去班集体影响,找不到组织,归属感较低,师生情感交流及信任度降低引发学生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生涯规划模糊等问题,需要构建“导师共同体”形成合力,在课堂教学、周记与作业批改、课间休息、社会实践、校外研学等活动中,从心理健康、课程学习、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形成合力,理解和赏识学生,疏导人际关系障碍,形成任课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时时刻刻都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有利于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选科”意味着高考填报志愿工作提前,需要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和发挥自我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规划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走班教学后,班主任凭借一己之力难以指导学生,需要“导师共同体”内的任课老师在课堂中碰撞思维,在活动中发现禀赋,在谈话中增进互信,最终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建荣.高中新课改走班教学管理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8).
[2]朱益民.审视高中导师制:学生发展指导的视角[J].基础教育,2011(6).
[3]杨姝.德育导师制的推行:积极并审慎的视角[J].基础教育改革,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