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人才线性培育机制研究
2022-05-30程宏燕,史宁超
程宏燕,史宁超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全球视野对科技人才的发展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审视,强调要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现状及不足,指出了未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方向。基于科技人才发展规律,构建出包含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流动和评价等多个环节的线性培育机制,从整体上科学、生态地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人才的思想,也为新时代我国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导向,为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大理论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 科技人才培育; 生态的线性机制
中图分类号: C961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2.005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外环境态势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体现,科技人才也引发了更多的关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0年推出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既包括人类未来生存方面的基因药物、超个性化药物、抗衰老药物等发展,也包括全球生态性发展的防黑客互联网、量子优越性、差分隐私、气候变化归因等。一年一度所公布的世界科技发展成果体现出当代科技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都具有加速度的特点,对此中国要有所突破,从跟跑到领跑,科技人才是重中之重。在此大环境下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是我们面临且亟需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正是在世界格局与中华民族发展前途的高度上,系统思考和阐述科技人才队伍的铸造,强调要把科技人才工作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建成一批技术高超、素质过硬、结构完善的科技人才队伍,助力我国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建设。
一、 基于全球视野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审视
习近平站在全球视野和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准确研判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国内外态势以及我国当前科技人才发展现状,抓住统筹我国科技事业全局的牛鼻子,把握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的根本性问题,对我国科技人才的现实环境展开了历史与现实的系统审视。
(一)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指引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全球参与科技创新已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迫切需要加强科技与人才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形成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这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始终在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好科技人才的“关键变量”作用。从人才方面入手,补齐科技力量短板,完善创新能力链条,推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实现跟跑到领跑的阶段性转变。在一代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接续努力下,中国科技创新已经从“奠基、创业、追赶”阶段迈向“改革、创新、引领”新阶段。他们面向世界前沿,聚焦于从“0”到“1”的重大科研项目,敢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他们面向国家战略性需求,主攻核心技术,如通过我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16年-2030年),涵盖量子通信、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前沿项目,聚集了各门各领域科技人才,发挥创新主体力量,集中协同科技攻关,为我国抢占战略制高点、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强化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
(二) 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撑引领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不够稳固,生态环保任重而道远,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都需要强化科技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十四五”开启了我国社会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指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2]习近平深入分析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任务,强调要坚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人才发展、培养、激励机制”[3]。在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的背景下,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的依存度也变得越来越高,需要继续探寻科技人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规律,为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广大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创造活力,在科技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位置全力攻关,完善国内市场大循环的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让科技创新要素得到充分涌动,提升创新发展整体效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科技人才能创造高质量发展供给并调节新的供需平衡,本着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去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归宿。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在社会上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也使群众日常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转变,3D打印、云计算、区块链、5G通信技术成功应用,手机支付、无人零售店、共享单车等便民科技遍及日常,提升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人民直接地感受到科技人员的智慧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科技能让寻常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三) 对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现状的审慎思考
面对新形势与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和创新的突破口,完善科技人才队伍,集聚科技创新精锐力量,尽早取得科技创新突破。对此,习近平主席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科技人才发展现状,总的来说,我国的科技人才发展事业呈现着总体向好的局面,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科技人才的“质”与“量”上看,中国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增加,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国际一级科学组织所包含的1566个二级科学组织中占据领导层的科学家人数仅为2.26%,在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4]。習近平总书记也指明了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当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5]。从科技人才的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东部相对于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表现出领先优势,乡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科技人才而言显得力量薄弱,科技要素配置不均衡,不能很好满足乡村振兴和脱贫的需要,科技人才发展的地域差距进一步拉大。从科技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束缚科技人才释放创新活力的机制障碍仍有待破除,人才引进力度不足且人才吸引政策单一、人才使用唯资历设门槛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评价“四唯”标准不合理等因素束缚着科技人才的创造性活动,习近平表示,“不要以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6]。当前我国科技人才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技人才在促进生产率提升和社会全面发展上的战略性作用。因此,直面科技人才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十分必要。
二、 基于科技人才成长构建生态的线性培育机制
习近平对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现状作了审慎思考,坚定科技人才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支撑作用,就当前我国科技人才发展困境以及未来我国科技人才的培育结构展开线性分析,将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和评价等方面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链条,由此提出了极具结构性、逻辑性、生态性的思路和见解。科技人才的线性培育机制围绕着科技人才成长的主线,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和评价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一个环节可以联想到其他环节,可以在复杂的培育机制中找到头绪和衔接,更符合科技人才成长的生态化规律,从而提升科技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努力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科研生态,致力于打造一支强大的国家创新人才队伍。
(一) 人才培养:“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青年的成才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青年科技人才是未来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习近平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寄予厚望,“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7],告诫我们广大青年勇于创新创造,勇于投身科技事业,同时,告诫我们所有科技工作者,要更加尊重和关心青年科技人才,提携后学,鼓励新人,努力培养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储备军。在习近平看来,科学技术创新创造需要年轻人。按照科技人才的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能力在年龄构成上总体表现为开口向下型抛物线形状。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最高值集中在中青年的年龄层次,研究表明,该年龄段区间大约锁定在37岁至50岁。另外,我国新增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也呈现下降趋势,我们的院士逐渐“年轻化”,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愿景将更多地寄托于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的阶段,表现为勇于创造、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创新思维敏捷、创新能力突出,正值搞科研创造的最好阶段。习近平多次强调充分调动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8]在鼓励创新方面,要对创新能力突出的青年才干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其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钻研活动,锻炼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团队创新力的培养,迎合时代科技发展大潮流,造就一流创新团队,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造就一批真创新、真实践的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在环境营造方面,加大对于青年科技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经费支持,让青年科技人员自由探索,敢于创新,宽容失败,引导青年人才参与重大科研课题甚至主持重大项目,在浓厚学术氛围中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自身的知识结构,让青年科技人才为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愿景注入活力。
(二) 人才引进:“聚集天下英才”
我国科技队伍一直存在着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并且很难在短期时间里培养出高精尖的科技人才,但我国科技创新的速度不能就此放缓,因此必须扩大用才视野,把眼光放到海外,吸引天下之英才为我所用,从全世界70亿人口中去引进我国科技创新所需的顶尖科技人才。习近平强调要积极主动地吸引国外优秀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参与我们的科技强国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他在2021年两院大会上指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近年来在习近平科技人才思路的指引下,我国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科技人才引进的计划,如“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不断探索更广范围更大程度的人才引进机制,网罗全球优秀科技人才。习近平指出要“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9]科技人才本身也包含着“稀缺性”、“趋优性”的特性,他们作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在自由市场的环境下会自发趋向收益更高、发展环境更好的地区。因此需要对科技人才引进提供政策环境支持,继续完善人才引进的各项配套体系,增强我国对引进人才的吸引力和包容度。首先,优化引进科技人才的科研环境。加强对科技人才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资金上的投入。重视保护海外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保障其在华享有的合法权益。习近平还表示要对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大胆创新,在2021年国际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为8名外籍科学家和一个国际组织颁发了科学技术合作奖,表彰他们与中国科技人才并肩对中国科技事业的付出和贡献。再者,在公共服务方面,对引进的科技人才的签证、居留条件开辟“绿色通道”,并全力解决家属安置、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待遇问题,全方位接纳海外科技人才,使其无后顾之忧、更好地发挥科研创新能力。
(三) 人才使用:“英雄不问出处”
针对如何使用好科技人才这一问题,习近平在一系列会议中多次提出要用好用活科技人才,竭力改革科技人才的使用机制。在2021年两院大会上,习近平表示对科技人才使用要“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进行‘揭榜挂帅、‘赛马,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7]习近平强调要重视科技人才的使用,坚持以用为本,以研究真问题为出发点,全力破除对科技人才的使用障碍及门槛限制,做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使科技人才使用机制更加灵活、有活力,以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力,有效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实力。一方面,习近平强调任用科技人才不应将门庭作为标准,破除人才出身标签,全方位、多视角、发展性地考察科技人才,注重对人本身能力的考察,而非出身地位等外在条件。习近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使得用人标准更加明确、用人导向更加鲜明,为新时代选人用人明确了方向,树立了标杆。”[10]就科技人员而言,具备卓越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是不可否认的,并且还要具备科研道德,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关心人民群众实际需要,遵守科研伦理,承载国家和人民的希望去搞科研。新冠疫情爆发后,政府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迅速组织了科技研发人员进行抗病毒技术攻关,为国家和人民战胜疫情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所以,实践才是最终鉴别人才的标准,在艰苦的科学研究实践中通过行业内竞争与“赛马”,甄别出真正有科技实力的人才,选拔出我们真真切切需要的科技人才,不拘一格,大胆选用。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要用好人才。术业有专攻,人各有所长,科技人才只有在适合他的领域才会发光发热。因此,对科技人才的使用要得当,必须根据科技人才的不同特点进行准确把握,对不同领域人才的特长进行理性分析,对极具才能的“怪才”要包容鼓励,不搞“一刀切”,以辩证发展的角度充分挖掘科技的创造力。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以及成果转化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去参与,每个领域都需要该领域的“技术大师”,整个科研团队精心协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持久的创新活力。
(四) 人才流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
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可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求科技人才流向更需要也更适合发展的区域。政府要重视对科技人才流动的调控和指引,消除人才障碍,促进有序流动。通过有序流动改善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短缺现状,促进科技要素均衡配置。中国乡村脱贫与振兴更是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技术支持,通过科技扶贫我们推进乡村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习近平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1]我国各地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我们科技人员把新的科技帶到了田间地头,成为了乡村科技的传授者,农村脱贫致富的领头者。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实现1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12]。通过农业科技人才下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扩大新型实用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推广适合当地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新模式,借助乡村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建立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村脱贫攻坚。以宁夏自治区为例,在农村推行科技脱贫的“百人团”计划,由科技人员组成扶贫特派员专项队伍,对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入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培养科技成果示范户、建立种植养殖合作社,逐步形成“部+区+市+县”和“科技+县乡村三级组织+公司+农户”相互联动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在科技特派员们的带动下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五) 人才评价:“破四唯”、“立新标”
2018年5月的科学、工程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了我们目前科技人才评价模式的不合理,他表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针对科技人才评价“唯论文”、“唯奖项”、“SCI至上”等现象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接着,习近平主席又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了对科技人才的评价要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使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能力、贡献为正确价值导向,坚决扭转科技人才评价的不良导向,形成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这种多元评价既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包括对评价客体也就是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多元化评价。首先就评价主体而言,要将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政府、社会、市场及专业评价相结合,国内人员评价和国际人员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主体更加多维度多元化,不再过多地集中在政府,也使评价结果更具全面准确性。在评价客体方面,要强调分类评价,更加注重科技研发的实效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评价应主要看重是否有创造性的科学成果和发现,对技术研究领域的评价,要看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创新与转化能力以及技术成果对社会带来的进步效益程度。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科技人才的工作领域、工作特点以及工作强度的不同,坚持以同行评议方式为主,通过综合性评价对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社会贡献以及道德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考量,其中更加关注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和道德素质方面的评价。例如在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定时,其考察条件主要如下:(1)受评者背景方面,如年龄、学历、职称资格等;(2)专业能力方面,受评者的科研成就、学术成果以及同行内所获认可度等;(3)品德素质方面,热爱祖国、诚信度、团队精神等道德品质。总之,要破除只强调数字指标的“一刀切”式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更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和科研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此激发科技人才更多的创造活力。
三、 基于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科技人才理论价值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过程中,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意义十分重大。习总书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人才的理论,为我国之后的科技人才工作提供指导,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人才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民的创造力,既推动了技术革命,实现了财富与资本积累,创造了物质文明;也促进了文化繁荣和民生幸福,创造了精神财富。习近平时刻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并认为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就其真理性、科学性、影响力、感染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新时代具体实践而形成的。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的基础上,从毛泽东的发展“又红又专”类型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科技人才队伍的思想出发,汲取了邓小平的培养“四有”新人的观点,再到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进行了系统性完善。习近平所提出的“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英雄不问出处”等一系列论断,都展示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的飞跃升华和发展。这种飞跃不仅基于当前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同时还源自于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科学技术及科技人才的重大推动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我们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理论武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正是基于此理念实现继承性的创新发展。因此,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人才思想体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人才思想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
(二) 为新时代我国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导向
中国共产党人自始便强调行动的力量,不尚空谈,注重真真切切地去解决问题。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具备深刻的行为务实导向。在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科技部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国家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划目标,强调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
第一,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深化素质教育,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科技人才”。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关注青年后备力量,因此必须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学科专业、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聚焦于科技创新的重点行业及领域,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包括大数据、生物技术、量子技术等前沿性关键领域,培養出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高水平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还要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投身科研的使命感、独立思考的人格以及审慎笃实的态度,综合素质各方面都要过硬。
第二,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以改进科技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引进流动机制为重点,更好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上,倡导分类评价、注重科技成果的实效性。科技人才的使用上要唯才是举,不问出处。在科技人才的流动方面,更是要贴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需求,倡导广大科技人才利用自身的科技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进行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十四五”时期科技人才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需要继续坚持习近平对于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方向指示,激发人才发挥创造活力,培养更高水平及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 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人才对一国的发展显得尤为珍贵。一直以来,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建设,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现代化所需的科技人才储备量,科技人才资源库不断扩大,科技力量整体提升,直接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的进程。在某些高新科技领域,如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器、新一代核能技术、新一代高铁等领域已经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在整体上,我国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加速迈进国际第一方阵,科技发展进入历史性新阶段。但是,我们依然清楚,就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而言,我国在某些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信息、能源、环境、生物、农业、海洋、交通、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公共安全等10个领域1149项技术群体中,我国有17%的技术已经占据国际领先地位,31%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持平,但52%的技术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13]。而美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拜登竞选总统期间就向美国民众发出承诺:“我将把对科研的投资作为担任国家总统的基石,来确保美国能够引领创新。”美国聚焦于发展高精尖关键技术,全力加强科技创新后备力量建设。对内,重视并投资国家重点学科如工程、科技、计算机学科的教育,培养壮大本土科技人才队伍;对外,不断调整国家移民政策,千方百计吸引国际优秀科技人才入美工作、科研。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科技创新竞争态势,中国唯有积聚实力、壮大自身,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底气与自信参与国际科技领域竞争。因此,我国需要更加重视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致力于国家创新事业与社会经济进步,需要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让优秀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更好地支撑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2-13(01).
[4]盛若蔚.创新驱动人才强国: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N].人民日报,2011-04-06(08).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1).
[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01).
[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8(01).
[8]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6(01).
[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8(01).
[10]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人民日报,2020-07-31(01).
[11]习近平.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9-10-22(01).
[12]中国网.科技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扶贫大格局[EB/OL].(2020-12-23)[2021-05-02].http://news.china.com.cn/txt/2020-12/23/content_77044117.htm.
[13]李大光.全球化背景下的总体国家安全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8):6-19.
(责任编辑文格)
Xi Jinpings Linear Cultiv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CHENG Hong-yan, SHI Ning-chao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Xi Jinping has examined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based on the global vision,emphasized the need to build an important talent center and innovation highland in the world,cultivate a tea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hat adapt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ety,scientifically analy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hortcomings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and pointed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Based on the law of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China will build a linear cultiv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talent training,brain gain,deployment,talent flow and evaluation,then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team in scientifically and ecologically.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which not only develops Marxism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but also provides both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and major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Key words:Marxist though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training; linear mechanisms of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