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2022-05-30龙娟
龙娟
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课程特点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提出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3044(2022)22-0146-03
1 研究背景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战略,新工科人才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注重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旨在培养未来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明确要求需更加注重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在各类课程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政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育人上同向同行,实现对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的课程要注重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
由此可见,新工科建设的育人目标和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无痕加入思政元素,传授添加“思政味”的专业知识,给专业知识赋予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在教书中育人、以知识为载体引领价值的目的,助力培养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合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剖析
数据库技术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同等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需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理论基础、熟练使用SQL的数据操作语句、掌握数据库设计从需求分析、结构设计、行为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在高校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庞大的育人平台,因此,作为工科类大学生,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全面掌握数据库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和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但目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独立、思政元素融入度不高、学生认识度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
(1) 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理论教育相互独立,育人目标难以达成。目前高校对于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独立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的德育课程,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而专业课程作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少数专业课教师并没有认识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没有看到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背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政治力量,认为课堂中加入思政内容会对专业课程的教学造成干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职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由于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程之间合作交流较少,只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显性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爱国情操、创新精神的培养,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目标难以达成。
(2) 思政元素融入度不高,教学资源更新缓慢。当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材体系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还没有加入具有思政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思政相关内容,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亟须改革[3]。其次,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大多还没有结合课程思政目标进行系统性设计和调整,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课堂教学也被生硬地分割成了专业知识讲授和德育教育两部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然突出。
(3) 学生认识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明显。因为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感冒,认为在专业课程中添加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如出一辙,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则将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内容枯燥、乏味。另外,学生们会认为课程思政与自己关联度不高,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课堂上只需要关注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自动过滤了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元素,对课程思政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都认识不足,造成个人眼界、见识增长受限,进而不能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基于以上原因,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亟须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关于工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深入挖掘、整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德育教育有效协同、同向而行,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助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3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3.1 强化教师思政意识,发挥引领作用
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成效[4],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的无缝衔接。一是通过组建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深入探讨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有效沟通与交流机制;二是教学团队要定期开展教研学习、讨论活动,使每位老师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三是通过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对团队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辅导,对课程思政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加深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正确理解,引导和促进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包含思政教育,真正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实效。
3.2 重构教学体系,开启创新型“思政+”教育新模式
通过将思政元素、思政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全新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设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协同推进。
(1) 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反映在教学目标上就是教授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课程建设中,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设计好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思政目标[5]。课程思政目标应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在具体章节或课次安排上,提炼出明确可行的课程思政点。如在介绍数据发展技术时,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在数据库技术方面的现状,推出蚂蚁金服数据库 OceanBase、阿里巴巴 AsparaDB、南大通用GBase、巨杉数据库SequoiDB、华为GaussDB等,鼓励学生为“中国梦”而认真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通过介绍数据库的发展史,对比我国过去的技术落后和现在的技术飞跃,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鼓励学生为“中国梦”而认真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将来参与国产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2) 丰富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类型和特点、具体知识的特点,多角度挖掘思政教育内容,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点[6],选用最新最典型的案例,如当前可结合大数据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的专题,广西健康码、行程卡的研发使用,为疫情防控指挥部门对收集在桂人员的健康状况、疫苗接种情况、14天内的动态行程情况提供支撑。对于学生而言,健康码、行程卡的推出,让他们对大数据等词汇有近距离的认知,从而强化了学生科技强国理念,激发学生利用数据库技术创新的使命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身边的案例,可提高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耦合度和相容性,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3) 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单一的校内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请进来,走出去”,请校外导师进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去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单位实地学习等,形成校内外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师相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小组合作完成实训项目、师生角色互换等形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4) 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进行考核,推进课程建设,课程考核方式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传统评价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进行改革,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角度、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学期末课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 +过程性评价(30%) ,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的考勤、课堂表现、实验、在线学习、项目实践等。每个评价的指标点都含有思政考核内容。
3.3 1+3模式课堂,延伸课程思政育人空間
通过采用1+3模式,打造基于四类课堂的人才培养体系。坚守第一课堂主阵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无痕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课前思维导入、课中主动思考、课后主动练习的三位一体教学、学习模式,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并驾齐驱。校园文化活动这个第二课堂形式多样、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空间灵活多样,学生认可度高、参与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较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第三课堂通过校外学习调研活动,学生面对真实社会环境,了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促进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拥有远大抱负、做到脚踏实地。第四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教育,采用线上方式在“云”课堂中进行课程思政,利用网络载体,如中国慕课、超星学习通、智慧树、腾讯课堂、QQ群等,丰富、整合教学资源,使知识传播能力更快、更广、更迅速,更好地进行价值渗透和引领。将四类课堂用好,形成交互融合、渗透且能力阶梯式上升的培养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3.4 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教育,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
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对课程教学的有力补充。可以通过参加竞赛和实习、完成课程设计等培养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 参加各类竞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三创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种竞赛,从比赛前期的组队、选题,到中期撰写策划书以及后期进行现场答辩、路演等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因此,通过各类竞赛可促进课程思政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
(2) 参加生产实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践环节二者缺一不可,生产实习实践便是对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工科学生理论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获得对生产过程的感性知识,进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此外,生产实习环节作为锻炼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渠道,还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思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3) 进行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作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后续实践课程,是专业实践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完整、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能力,锻炼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品质。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历练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4 结束语
新工科专业建设注重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新工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一致,为实现新工科建设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深挖教材、做好准备,做到思政素材精细化、课程德育评价具体化、课程思政体系系统化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化,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潜移默化开展思想引领,使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双赢。
参考文献:
[1] 郑文堂.立足新时代 努力培养“新工科”人才——北方工业大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8-06-07(7).
[2] 专业视角抓准课程目标 情知融合抓实课堂教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N].中国青年报,2021-11-05(6).
[3] 周国泉,王悦悦,倪涌舟,等.“思政引领,育人压舱,学术扬帆”——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7(28):185-189.
[4] 伊雪飞.机械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4):26-29.
[5] 陈宁,刘树信,王萍萍,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2,50(4):177-179.
[6] 张国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大庆社会科学,2021(6):135-139.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