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练习写事情?
2022-05-30管家琪
管家琪
为什么我们需要练习写事情?
一句话,因为作文需要举例说明。
很多小朋友的作文很短,写不到两三百字就写不下去了,内容十分贫乏和空洞。该如何补救?除了加强观察,把人物、物品、环境的细节都稍加描写之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举例说明。
试想,如果有一个朋友跟你说“我今天好倒霉”,你听了之后一定会问:“怎么了?”意思就是:“发生了什么事?”
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就说自己“好倒霉”的,肯定是碰到了什么事,让他觉得“好倒霉”。也许是一大早一楼大厅刚有清洁人员拖过地,地面比较滑,他走路太急,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接着在去地铁站的路上差一点踩到狗狗的便便,为了躲闪,撞到了电线杆,把眼镜框给碰歪了;到了地铁站,发现电扶梯故障,因为刚摔过跤,腿还有一点疼,不想走楼梯,就去等电梯,可是等电梯的人很多,等了两趟才挤进去;好不容易到了地铁站站台,地铁刚刚开走,这一耽搁就迟到了十分钟,在校门口还碰到最凶的老师……
如果你的朋友一大早就经历了这些,他不用说自己“倒霉”“好倒霉”“倒霉透了”“倒霉到家”“今天真是超倒霉的”,你恐怕也会觉得他今天真的是太不顺了。反过来说,如果他一直抱怨自己倒霉,但是问他发生了什么,他又死活不肯说,你也不会马上就认同他好倒霉对不对?因为你需要听听看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事,再根据那件事(或那些事)来判断和衡量他用“倒霉”这个词形容合不合适。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他小题大做、太过夸张了呢?
有的人说话的习惯就是很夸张,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喜欢营造戏剧效果”。有一个小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妈妈教训儿子:“不是都跟你讲过几百万遍了,说话不要那么夸张行不行?!”妈妈的“讲过几百万遍”这个说法,就不免让人怀疑,这个孩子说话夸张的习惯,恐怕多半是学习而来的吧。
当然,“夸张”这个词未必是负面的,它是一种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代表着一种奔放的想象力。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一个擅长使用夸張手法的高手,譬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都是名句吗?
回到小朋友的作文。小朋友的作文固然也需要夸张的元素,就是一些精彩的形容、饱含童趣的比喻,但这些形容、这些比喻,都犹如调味料,只是让食物的滋味更好,取代不了主要的食材。同样地,如果一篇作文里净是夸张的比喻,就算文字不错,比喻也很生动,读起来仍会觉得空洞,缺乏内容。
怎么样才能使作文显得有内容?就是至少得好好地讲一件事,有了具体的事例,才能撑起一篇作文——“事例”是作文的主要食材。
比方说,现在有一种感觉,也许是“我今天很开心”,也许是“我今天很郁闷”,也许是“我今天很烦”,“开心”“郁闷”和“烦”都是形容词,只是用来形容今天的心情,要怎么把这些形容词、这些短短的句子写成一篇作文?当然要举例说明。
一个人觉得开心、郁闷或是很烦,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一定有什么事,也许是投稿见报了,所以很开心;或上课时被老师误以为捣蛋,其实是替别的同学背了黑锅,所以很郁闷;或晚上想看一个等了很久的电视节目,偏偏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特别多,估计要一直写到就寝时间,那电视自然就看不成了,所以觉得很烦……
当然,有的时候,也有人嘴上一直说“好烦”,问他“怎么了?”“为什么烦?”,他却总是说:“不知道,就是觉得好烦。”那往往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他不肯说,要么就是连他自己都还没想清楚。
此外,不仅是写记叙文的时候需要举例说明,写议论文时更需要举例说明。我们夸奖一篇议论文写得不错,常常会说“有理有据”。“理”就是道理,“据”就是“根据”。这个“根据”,有时可以诉诸权威,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比方说,主题是“爱惜光阴”,德国大文豪歌德说:“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说:“想要有空余时间,就不要浪费时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可是,就算你背了一大堆相关的名人名言,而且这些名人名言读起来都很有道理,如果不进一步用一些小故事来佐证,还是会让人觉得空空的,不够扎实。
这里所说的小故事,通常是指自己生活中碰到过的事,或者来自书上读到过的名人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或者是某一部经典文学中的片段,总之,都是例子。有了实例,就不会给人“净说空话”的感觉,如果这个例子举得很好,那就更能显出自己的水平了。
我建议,大家不妨先练习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为例,练习把这样的事情写好,毕竟以历史典故、经典文学等为例子,要冒一点风险,那就是可能有误,包括基本资料出错,弄错了某位名人生活的年代,或者是因年纪还小,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认知有偏差,这些都是硬伤,老师一定是无法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