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5-30姜华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22年18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姜华

关键词:智能制造;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元

1引言

隨着我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软件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渗透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软件产业服务化、平台化、融合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创新含量高、技术先进的产业,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载体。《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指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地方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发展目标,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企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如何培养服务智能制造的信息技术人才,以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是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的新使命。

2组建软件技术专业群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积极跟进产业升级,调整专业发展方向,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企业信息化设计与实施、系统运维、应用软件开发等岗位需求[3]。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为导向,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生产流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四个专业,构建了云计算运维与开发、大数据应用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系统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虚拟仿真、Web前端开发、物联网项目设计与实施9个专业方向,形成软件技术专业群。

3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软件技术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能满足智能制造背景下新时代社会多元化需求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关注的重点[4]。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群发展现状,借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教育与发展相结合理论等教育理论,结合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实际,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并实施专业群“校企双元、项目载体、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3.1研究意义

3.1.1探索智能制造背景下IT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升级不断提速,智能制造背景下IT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迫切,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与行业需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探索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方向是本课题的第一研究目标。

3.1.2助力高职院校IT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须主动寻求具备条件的企业与之合作,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软件技术专业群在双元育人过程中,实现授课双元师资、教学双元内容、学生双元身份、考核双元评价。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各个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工匠精神的“T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

3.1.3满足智能制造信息化人才需求

《中国制造2025》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皆要求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IT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软件技术专业群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前沿技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工匠精神的“T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经济发展。

3.2研究内容

3.2.1校企双元

深化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前沿企业联手,秉承“校企双元”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理念,实现师资、管理与评价、学历与证书、教学实施、招生就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和融合。

3.2.2项目载体

采用“项目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引入IT、高端装备行业企业真实项目到学院,保留企业项目真实工作情景,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在校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发,针对岗位知识点、技能点训练要求将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强化综合实训教学环节,保证了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3.2.3三段递进

对接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专业人才成长路径,按照“强基础、重核心、积经验”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强基础,即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综合素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从基本概念人手加强基本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重核心,即面向职业岗位群培养规格及目标,明确专业核心技能与其它技能关系,校企共同搭建职场化育人环境,共同构建结构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突出专业核心技能,明确核心技能差异,厘清核心技能关系,重点培养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积经验,即项目化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人手,构建企业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重视制造类项目、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让学生在校获取相关经验。

4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4.1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专业群校企合作典范

专业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基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着眼于IT岗位群以及企业信息化岗位群,与龙头企业浪潮、华为、文思海辉、联想等在相关领域开展共建专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深度合作,具体如下。

4.1.1共建专业

基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聚焦IT岗位群以及企业信息化岗位群,与龙头企業浪潮、华为、文思海辉、联想等在相关领域开展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等深度合作。

4.1.2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

与联想获批教育部、山东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学徒制试点运行机制,并于2019年8月与联想合作项目通过教育部验收。

4.1.3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围绕应用软件开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专业领域,与浪潮、歌尔、联想、文思海辉、潍柴、潍坊市软件园等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校外就业实习双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满足专业群校外顶岗实习、综合实训、教师企业实践的需求。

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等;引入行业标准,将新技术、企业文化融人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融人课堂,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对接行业技术、教学内容对接生产技术的三对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4.2构建“平台+方向+项目实战”专业群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分析岗位(岗位群)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群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采取“平台课程模块(全院通识平台+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方向课程模块+项目实战模块”模式进行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构建模块化课程,基于16个模块化课程,动态组合成9个专业方向,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并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动态调整模块化课程及专业方向。

4.2.1平台课程模块

平台课程模块由全院通识平台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组成。全院通识平台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基础体育、创新创业教育、实用英语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管理与应用、Web应用开发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管理(Windows\Linux)、高级程序语言基础(Python\C \Java)、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块组成,主要培养专业群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

4.2.2方向课程模块

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调研岗位群需求,形成17个方向模块,每个课程模块由3-5门核心课程组成。专业方向由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5个专业9个专业方向组成,每个专业方向按需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并且随着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群内课程模块由校企共同开发。图2展示了方向课程模块与专业方向的关系。

4.2.3项目实战模块

项目实战模块主要包括综合实训项目、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以企业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实战模块。综合实训项目根据学生选择的岗位方向确定,在校内实施: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为平台,根据学生学习发展方向选择实践的项目和企业,在校外实施。

4.3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

为能很好地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校企双元、项目载体、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落地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4.3.1发挥教学团队优势

专业群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名师领航、技术领先、专兼结合、国内知名”的团队作用。

4.3.2深化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柔性引进行业有权威、国际可交流的产业教授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校内重点培养专任教师为校内专业带头人。

4.3.3打造双师队伍

实施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知识与技能迁移。依托省级工作室,完善专业教师的续培养。专业教师要求完成每5年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研发和技术攻关活动,从而保证专业教师“双师”能力持续提升。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化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引进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及培训讲座,构建结构化的专业师资力量。

4.3.4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作用,以传、帮、带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全面发展。通过专业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结对、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的方式,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建设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等[9]。

4.4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依托本学院“云上山科”平台,建设有线、无线全覆盖的网络教学环境,打造“人人、处处、时时”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基于模块化课程建设思想进行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重构能随着产业升级动态升级、调整课程模块及组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专兼教师分工协作,分模块、分阶段实施模块化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实时互动,培养学生助教,通过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实现学生课业评价全覆盖,营造沟通无界的育人环境:引入企业资源,结合虚拟仿真资源或平台、全真教学资源,营造资源无界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在时间上、空间上、资源上、沟通上的“无界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

依托在线教学云平台,将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创新为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由平时自主学习、在线测验、线上考勤、在线课堂学习表现、在线直播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项目案例成果的展示、期末考试考核等多元素构成。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混合式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能更客观地反映教学实际。

4.5专业群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显著

构建专业群并实施专业群“校企双元、项目载体、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至此,本学院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6项;专业群与浪潮、华为、联想、文思海辉、歌尔、潍柴动力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毕业生就业能力稳步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3%、对口率达88%、毕业生满意度达96%。

5总结

本文以智能制造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构建“校企双元,项目载体、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为同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起到借鉴用。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