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传承与新的延续
2022-05-30孙晋楠
孙晋楠
人类利用植物的智慧可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被誉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如今,纸张随处可见,制作工艺也与古时的造纸技艺天差地别。不过,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西部深山中的一个谷地里,还流传着古老的造纸技艺,人们称其为石桥古法造纸。
石桥古法造纸因石桥村而得名。村寨坐南向北,清水江支流南皋河绕寨而过,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石桥白皮纸作坊旧址在天然石桥50米对面的大岩壁下。县志称其为“龙藤壁”,当地人称“大岩脚”。这里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石壁前倾,完全遮住风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厂房,而且内有一清澈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力资源。
古法造纸
据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属唐代造纸工艺,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云:“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石桥古法制造的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白皮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而彩色纸则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六大系列产品。并不是所有的树皮都可以做造纸的原料。石桥白皮纸选用的构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产,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然后添加用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所制作成的滑药抄制而成。制作出来的白皮纸有柔韧性,光泽度好,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润墨性能好的特点,并且纸质洁白,是用于书画的上佳纸品。因此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地都采购了石桥的白皮纸作为古籍、古画的修复用纸。
石桥造纸的步骤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麻料制作,以两年生的构皮树的皮最好,老干嫩枝都不在砍伐之列,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每年三至五月是采集构皮的最好时间,砍伐下来的构树枝用明火烤热至30~40℃,约烤十分钟,然后用手从根部一拉,就可将构皮剥下。随后用刮刀去掉外硬皮,晒干。之后再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将树皮变成棉絮状。之后就是制纸:将棉絮纸浆兑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滑药,搅拌均匀,再经过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为成品。
抄纸是其中最具视觉美感的过程。只见师傅把纸浆倒入石砌的纸槽,纸槽内清水荡漾,纸浆悬浮于清水之中。师傅将平整好的筛网框往纸浆池中一压,一摇,一摆,一歪,一晃,侧着一抖,再一回,又一斜,一提,待他揭开纸框,连纸带筛网送到湿纸堆上。纸张的质量如何,除了原料,看的就是这一步的技术,至少潜心学习三五年才能达到老师傅的要求,纸张的厚薄、均匀、平整度全靠这道工艺。
匠心传承
石桥的造纸业曾经繁荣一时,辛亥革命后,南皋及周围一带纷纷创办了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刺绣画帖也逐渐增多,这都需要大量的纸张,石桥造纸逐渐供不应求。当时石桥堡大户人家投资兴办纸业,四处招工,村内纷纷开槽造纸,最多时造纸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经贵阳、遵义,向北销往四川,或经铜仁出湖南、到武汉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桥的造纸厂发展到48家,此时麻江、雷山、都匀纷纷创办纸厂,都到石桥来聘请师傅去做技术指导。苗族没有文字,几百年以来,石桥村的造纸技艺仅靠父子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然而时代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现代造纸业很快就以物美价廉的新型纸张占领了市场。产量低下成本高昂的石桥古法造紙几乎无立足之地。石桥村内绝大部分年轻人也渐渐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不愿待在山窝窝里继承父辈这个没“前途”的职业,这使得石桥古法造纸的传承发展举步维艰。
王兴伍是寨子里造纸最为出名者之一,他和村里一些手艺人不但恪守传统技艺生产白皮纸,还根据市场需要,经过多年摸索,生产出金丝、麻丝、压平、皱褶、凹凸、花草、云龙、超薄等八大系列古法彩色手工纸,这使得石桥的古法纸得以打开了销量,在外求学归来的潘玉华也在此时回到了家乡。
“石桥的古法造纸是一项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在石桥村的古法造纸研学基地,传承人潘玉华在给30多名大学生讲述石桥皮纸制作技艺,这些大学生慕古法造纸之名而来,体验这种流传许久的造纸技艺。“我读的是美术专业,毕业后从事广告业务。没几年,又转行做机电,总之就跟其他的年轻人一样,看哪行还行就做哪行。从没想到回家来造纸。”潘玉华说,“我重新投入古法造纸的怀抱,与我的爷爷有很大关系。爷爷是造纸的老艺人,去世前的前几年,他总念叨这个手艺没有传人,感觉很痛心、很可惜。”被爷爷打动的潘玉华决定接过他的衣钵,他先是在西江开了古法白皮纸的店,卖自家造的纸,没想到每年有二十万的毛利。随后他全身心投入,把石桥古法造纸当作一份事业,并走上“研学游”的发展道路。潘玉华在石桥村遇到了前来参观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唐书昆。唐教授对古法造纸有深入研究,也有独到见解。与唐教授的交流打开了潘玉华的视野,他意识到单纯的造纸卖纸并不能解决石桥古法造纸的传承危机,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古法造纸成了他的目标。之后他将研学与造纸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古法造纸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课题。研学基地的创建,不仅在于迎合发展趋势,更希望在研学过程中,吸引各方参与,为古法造纸引入新思维、注入新动力,促进古法造纸更好传承发展。”潘玉华觉得,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传承下去就必然需要发展,石桥古法造纸从衰落中重新苏醒也是因为传承人王兴伍做了新的尝试。“而且,游客参与进来,在加深对古法造纸了解的同时,能更好传播这一技艺,了解的人越多,想要学习和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会越多。”
正如潘玉华所说,技艺的传承源自热爱,而对这些古老技艺的热爱又源自了解。石桥的古法造纸正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这项古老的技艺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期待在未来有着更欣喜的发展。(责任编辑/谢予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