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规模化养殖场犊牛腹泻致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2-05-30古哈热木·阿孜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

古哈热木·阿孜

摘要:腹泻疾病是规模化牛养殖场流行率较高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引起犊牛腹泻的原因包括致病菌原因和非致病菌原因,养殖户需要进行针对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控制病情,避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场;犊牛腹泻;致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02.025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Calf Diarrhea in Large-Scale Breeding Farms in Xinjiang

GUHAREM Azi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 of Dunkuotan Town,Kuqa Xinjiang 842000,China)

Abstract:Diarrheal disease is a general term for a type of disease with a high prevalence rate in large-scale cattle breeding farms. The causes of diarrhea in calves include pathogenic and non-pathogenic causes. Farmers need to conduct effective analysis and then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the disease can be controlled in a short time and avoi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Keywords:large-scale breeding farm,calf diarrhea,pathogenic caus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腹泻疾病是新生犊牛群体中容易发生流行的一种胃肠道消化道疾病,是兽医临床上的常发病和高发病。该种疾病的显著特征是消化不良和严重的腹泻,不存在季节性,但在气候多变的冬春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哺乳阶段的犊牛更容易发病。犊牛腹泻出现之后会造成牛群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养殖周期变长,病情加重后还很容易造成大量犊牛死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规模化养殖场内养殖密度相对较大,腹泻疾病的发生原因复杂,出现临床症状之后很难有效治愈。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犊牛腹泻疾病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传染性疾病,需要探索和研究科学的方法,有效地预防控制犊牛腹泻疾病的发生,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养殖现状

犊牛腹泻是由多种致病原因共同作用所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精神状态变差、体温升高、腹泻为主要特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治愈率,发病后期大多表现为机体脱水衰竭死亡,治疗难度较大。腹泻是威胁犊牛生长发育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个别规模化养殖场的发病率高达80%,病死率高达30%,严重影响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新疆库车市墩阔坦镇高度重视适度规模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扶持广大农民群众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业。截止到2020年底,共存在3个规模场,存栏繁殖母牛200头。随着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很多养殖场的养殖规模较大,犊牛出生之后不能够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应激因素较多,造成腹泻疾病高发。2018—2020年,该乡镇的3家集约化规模化牛养殖场共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腹泻疾病13起,造成23头犊牛死亡。引发犊牛腹泻的病原主要包括球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夹膜梭菌等,威胁较为严重,引发的死亡率较高。

2发病原因

2.1养殖管理不当

养殖管理不当是造成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规模化养殖场在母牛妊娠或者哺乳期间,不注重做好饲料的科学搭配,饲料品质相对较差,营养价值不高,饲料种类较为单一,使繁殖母牛在妊娠阶段不能够很好地向犊牛提供营养物质,产仔之后不能很好地泌乳,乳汁品质相对较差,犊牛营养不良,身体受热应激刺激[1],抗病能力不足,易给病原的侵染提供条件。另外,由于规模化养殖场的养殖密度较大,很多规模化养殖场的圈舍环境控制不到位,卫生环境不良,潮湿不堪,粪便长时间不清理,圈舍温度忽高忽低,导致病原菌极易通过各种渠道侵入机体,引发严重的腹泻。犊牛出生之后抗病能力普遍较差,会因为应激刺激造成应激性的消化不良。

2.2感染因素

犊牛出生后,由于日常的养殖管理不当,圈舍的卫生环境普遍较差,养殖密度较大,圈舍的防寒保暖性能普遍较差,牛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抵抗能力不足;而高污染的环境下,各种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的繁殖,给细菌寄生虫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从近些年腹泻疾病的发生情况来看,以寄生虫和细菌感染为主的腹泻性疾病流行率较高,常见的病原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抱杆菌、球虫、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2]。这些病原侵染机体后会引起犊牛胃肠道异常蠕动,不能将饲料和乳汁中的营养成分更好地吸收利用,将营养物质排出体外,短时间内就会加重临床症状,威胁到牛群的健康生长发育。

3临床表现

犊牛腹泻疾病发生后,大多数患病牛都会表现出严重的下痢,腹泻物颜色呈现灰白色或者灰黑色,有时呈现黄白色,有特殊的酸臭气味或者腥臭气味,有时粪便中会夹杂少量的血块。新生犊牛腹泻率相对较高,往往在出生1~2 d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随着腹泻症状进一步加重,后期排出的粪便呈现水样,不能自主控制排便,粪便从肛门中流出。除了腹泻症状之外,患病病例还会表现为口舌干燥,飲水欲望显著增强,眼球向内凹陷,不愿采食,可视粘膜潮红,背毛杂乱,生长发育不良,腹部紧缩,低头垂耳,不能正常站立,长时间卧地不起,病情严重时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3~4 d衰竭死亡。在诊断过程中,可以根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也可以结合实验室诊断,明确具体的病原。

4防治措施

4.1科学治疗

2020年2月下旬,在一个规模化牛养殖场中突然爆发一种腹泻疾病,主要以新生犊牛发病为主,病情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造成了犊牛死亡。先是在一个圈舍中突然发生一起腹泻疾病,腹泻物中存在很多血液,患病牛机体脱水,在短时间内死亡。养殖户只是将病死牛清理出去,没有进行有效的疾病防控。群体中的发病病例数量不断增多。病情严重之后,养殖户首先尝试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连续使用了青霉素、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均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牛只死亡加重之后,养殖户才将病情上报兽医站。工作人员接到求助后赶往养殖场,对养殖现状进行了有效的调查,将病料送到了上级实验室进行诊断,确定了梭状杆菌感染,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几种敏感药物,为养殖户制定了如下的防控方案。首先将发病牛单独隔离,对患病牛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每头牛使用50 mL,另一侧肌肉注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 mL/kg体重,首次用药加倍,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同时,采用保肝解毒的辅助治疗手段,选择使用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500 mL单独静脉注射,使用25%的葡萄糖注射液1 500 mL,复方生理盐水1 000 mL,维生素C注射液50 mL,地塞米松25 mg,混合后静脉注射。同时,给予患病牛肌肉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每天使用2次,加强营养供给,提高身体抵抗能力。按照上述方法进行3 d治疗后,患病牛的临床症状消退,强化治疗5 d后病情好转,但个别急性型的患病牛治疗无效,死亡。

4.2预防措施

在母牛妊娠中后期应该向其提供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的优质饲料,保证饲料容易消化,能满足母牛和胎儿生长发育所需。同时,在母牛妊娠阶段还应该确保其有充足的活动量,提高身体抵抗能力。进入生产阶段之后,要做好产房卫生消毒工作,强化环境清理,妥善做好人工助产。犊牛出生半小时应及时吃上初乳,吃足初乳,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保护,进而提高机体抵抗能力,预防腹泻的发生。及时引导犊牛采食哺乳阶段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铁元素、硒元素,合理搭配日粮,禁止向牛群提供发霉变质的饲料。同时还应该加强疫苗免疫接种,并改善养殖环境,保证圈舍通风换气良好,卫生环境良好[3]。及时清理牛舍中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加强环境的彻底清理和卫生消毒,杀灭环境中的多种病原微生物,保证整个养殖环境干燥整洁。

5结束语

犊牛腹泻的发生流行会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防治方案,注重做好犊牛的科学管理。定期清理圈舍中的粪便,严格卫生消毒,观察牛群的身体健康情况。犊牛出生后应引导其及时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并密切观察其排泄情况,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应该及时诊断,明确具体的致病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方案,确保早发现早处理,将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啟俊.犊牛腹泻的病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J].甘肃畜牧兽医,2017,47(12):74-75.

[2]程玉锋.犊牛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甘肃畜牧兽醫,2017,47(6):97-98.

[3]秦绪志.犊牛腹泻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9):105.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
浅谈噪声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与防治措施
化工机械设备腐蚀原因及防腐措施